幸福是什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给我们描绘了尘世的幸福——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那么海子的幸福是什么呢?我们从这首诗中读出今天的海子是不幸福的,但我们似乎并不清楚海子关于幸福的内容。很多人抓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认为海子的幸福就是对精神家园的固守,但只要我们试着反问一句这样的海子就是幸福的吗,就会发现这样的结论是武断的。
  仔细研读文本,我们发现诗歌的第一节通过一个假设已经告诉我们,他的幸福是什么。“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些意象的组合代表了一种诗意的生活,显然这是海子渴望的生活。他并不喜欢工业文明,在他的住处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为了寻找这种诗意的生活,他两次进藏但这只能是暂时的相得,工业文明裹胁下的土地已失去了诗意的土壤。由此他的诗没有了传统的田园闲适,有的只是乡土文化美丽的悲凉。“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是一种普通人的生活。贫穷的家庭让海子不得不关心每天的饭食,饥寒一直是困扰他的一个问题,而长子的身份又使他多了一份责任感。但这种关心又显得这样力不从心,尽管他已经把工资的大半寄回了家,但生活还是捉襟见肘。让父母和三个弟弟都能过上像样的生活,于他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认为这里“房子”和“大海”是两个对举的意象。“房子”可以提供遮蔽,代表一种安全感,一无所有漂泊在城市中的海子太需要一种安全感了,他敏感而急躁的个性真是这种心理的直接反映。“房子”也是物质的象征,因为有了种种的牵绊,今天的海子是不自由的,所以他渴望有一所自己的房子,并且面朝大海。“大海”是广阔的,是自由的象征。海子太渴望这样一片天空了,在那里他可以自由驰骋,可以突破个人的狭隘的小圈子,可以实现他的诗歌梦。在那个理想的王国里诗人的世界明亮了,被幸福充满着,他的心展开了,春暖花开。因此我把这个诗句解读为前后因果的逻辑关系,让诗意明朗起来,让诗人丰富的心灵世界得以呈现。
  今天的海子是不幸福的,他面对的是一个孤独的世界。家人很关心他,他母亲自不必说,他父亲和弟弟也经常与他通信,但他们并不了解他。海子与父亲的隔阂是显然的,在高考的志愿和工作的选择上都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老人只想儿子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这与海子的追求相差甚远。“和每一个亲人通信”,渴望的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那么海子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名字呢?我们知道不是每条河每座山都是有名字的,特别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山。名字是一种存在感,代表别人认识你了。海子在诗歌界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名字,尽管他那么努力地创作,尽管也有人说他是天才,但他还是被排斥在北京的诗坛之外。甚至在一次“幸存者”诗歌集合上,有人对他的长诗大加指责,把他的诗贬的一无是处。海子感到巨大的孤独和悲凉。人都需要存在感,特别是一位有抱负的诗人。海子多么渴望能有自己的名字,那让它感觉温暖。而即使在他工作的法大也容不下一个诗人助教,他们开始排挤他,他看不到灿烂的前程,爱人也一个个离他远去,他有的选吗?“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那是他唯一能固守的家园了,尽管已没有了房子。他开始疯狂地创作长诗,抓住最后的一点点幸福,终至精神出现幻觉。当他躺在冰凉的铁轨上时,他的心一定还是渴望温暖的。顾城说人的生命里有一种能量,它使你不安宁,他需要一个表达形式,这个形式可能是诗歌,只要这个形式和生命中间的这个能量吻合了,就有了一个完美的过程。但我们能说海子的生命过程是完美的吗?我们感受到的只是深深的不幸,看来诗人的想法总是很单纯,顾城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一个不幸福的人却把幸福传递给我们每一个人。站在痛苦的芒上,海子没有怪罪这个世界,而是把祝福送给世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愿他没有的你都有,愿世人不再如他般不幸。认识海子的人都知道海子是一个特别善良的人,即使自己受到伤害也不愿伤害别人。他从村庄中走来,保留了泥土的质朴,他的单纯善良像他的诗一样明净。他忍受了生活的贫穷,命运的嘲弄,最后开出了美丽的花朵。不是每个个体都能有这样良性的发展,只有对于那些善良的人,痛苦才是黑土,生命赖以开花。这就是海子诗歌中的道——传递光明的能量。站在痛苦的芒上,海子却追求太阳,“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是啊,海子的收获是丰富的,在他短短七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200万字各类的作品。初读诗歌,我们感受到了诗歌明净温暖后的悲凉,但最终给我们留下的是温暖,这也许是那么多人热爱海子诗的原因。也许我们都没有读懂海子,但至少许多人都在读海子。面朝大海,海子的世界春暖花开,我们的世界也春暖花开了。春天,十个海子真的全部复活了。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通过分析作品可以把握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平时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强调知人论世,怎样更好地解读作品,却忽略了其反方向作用。《文心雕龙》中早就告诉我们批文可以入情,沿波可以讨源。理解一个人比理解一篇作品更重要,而了解一位诗人有什么比他的诗歌更合适呢?我们课堂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单纯地解读文本,而是要看到文本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这才是语文的本质。我想文以载道不是老生常谈,诗歌谈道也不是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道是社会的根本,是作为人的根本。没有道,一切的形式只是徒有其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教学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一首美丽的抒情短诗,也让我们认识了现代诗歌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通过诗歌我们走近了海子,通过海子我们走向广阔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课堂春暖花开。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吴江盛泽中学。
其他文献
控制——价值理论认为,环境、控制及价值相关的认知评估、学业情绪、学业成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因果循环系统。语文教育环境的好坏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活动、家长的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控制学习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胜任感和价值判断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学业情绪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学业成就的好差和学习模式的形成对学生的控制感、主观价值感及学业情绪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
羊年岁末,我以“陇原名师工作室”学员的身份,在天水师院礼堂,聆听了韩军老师对《背影》的另一种解读。  我接触《背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拣记忆,主题除父子之情外,老师也没再说什么。执教后,我一直教高中语文,对初中教材很少关注,自然也就不去想着《背影》是否会有另一种解读。今日,听了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将与《背影》时隔三十年的我,又一次引入了文本。  示范课上,韩军老师为了引导初中同学理解他所解读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以往那种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式已渐渐被大多数人摈弃,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课堂教学的主体逐渐向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转变,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角色的转换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百花齐放、百生争鸣的课堂局面不断涌现。因此,课堂上教学意外的出现也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对语文阅读
中学教材所选鲁迅先生的作品篇幅较长,艰深难懂,常常是读起来缺趣,讲起来乏味,收效甚微。教学中以理解语句内涵为抓手,以明白作者感情为纽带,以把握课文主旨为重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探究问题去思考、解决问题去归结,方能给枯燥无味的文本阅读带来一些生机。  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去触动学生的情绪,用问题讨论打开他们的思维通道,唤起
韦伯斯特说过:“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 双手 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极具潜力的高手,齐心协力,力量是无穷的。如何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字词积累  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的《汉字听写大会》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收视率甚至超过了很多娱乐节目。这个节目的出现,让很多人开始反省,随着电脑的普及,除了学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少年成长”为主题,编排了《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小说。相对来说,《故乡》的主旨更广、更深远。尤其是小说末三段,矛盾重重,有对现世生活的不满;有对“希望”的想象,期待“新的生活”;但又开始害怕,这所谓的“希望”是不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最终通过“路”的比喻求得一个令自己心安的结果:“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初中课堂上讨论鲁迅复
湘君心怀赤诚,满载爱意,热情地向我走来。他心潮澎湃,热情似火,像一座缄默多年的火山,感情的熔岩喷薄而出,融化了千年冰峰,柔软了万年雪山。将他的痴情形象定格在永远的北渚.  闻“帝子降兮北渚”,湘君便在秋风扬起,落叶纷纷的水边频频遥望,“目眇眇兮愁予”,“登白薠兮骋望”,“荒忽兮远望”。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紧张。从愁绪满怀,到望着流水发呆,湘君的内心焦灼如火,心烦意乱,以至于视觉产生了错乱——
【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章一、二段写景,美点纷呈,学生容易品味领悟;三、四段写痛和悲,对“生死”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困惑,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意图】本课以“读”来构建整个课堂,在“品、思、悟”中,将“文言”“文章”和“文化”的教学用活动的形式有机结合,注重创新设计,将诵读涵咏
如果说,行走在必修的路上,我们的步履还一度坚实,那么选修课的增设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诸多严峻的课题。选修课容量比较大,但课时非常有限,如何建构高效课堂,如何有效与高考衔接,一直是我们的困惑所在。教材改革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探索目标与效率如何完美结合的机会,我们既要漫步在云中,更要贴着地面行走。  下面我们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来谈谈选修教学与高考诗歌鉴赏的密切关系。  高中语
近来再次拜读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3(上旬)中的“专题领跑”,这一专题主要就语文课堂教学的“品质”作了系列的探讨。本人一直是在教学一线的,读后很受启发。黄厚江老师尤其是其中的骁将、领军人物。在大家都在由讨论到全面提倡“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时候,黄老师已从这阵旋风中抽身而出,冷静思考,质疑“高效课堂”,领头提出“追求课堂的品质或许更加切实可行,也更有意义。”本人对此有自己的看法,现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