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意外巧生成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rs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以往那种教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式已渐渐被大多数人摈弃,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课堂教学的主体逐渐向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转变,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角色的转换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百花齐放、百生争鸣的课堂局面不断涌现。因此,课堂上教学意外的出现也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意外,老师应如何应对呢?能否将这些意外变成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呢?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打破传统,鼓励创新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价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因而不同的学生欣赏不同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
  有一次教《鸿门宴》时,我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对于“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做法,你是怎么看的?大多数学生认为这反映了项羽的妇人之仁,这是在“放虎归山”,不然项羽肯定会一统天下的。连毛泽东也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有一个学生却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项羽即便准许项庄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也不一定能一统天下,坐稳江山,因为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既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也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他自以为是,目空一切,那种耍阴招、玩小伎俩对付政敌的做法是为项羽所不齿的。而项羽光明磊落的性格恰恰是他致命的弱点。因为政治斗争很少是公平正义的,往往是异常残酷的。历史车轮的前进常常以碾压政敌甚至亲人为代价。无论是勾践卧薪尝胆还是玄武门之变,亦或是武媚娘即位,都印证了这一残酷的生存法则。因此,项羽即使不杀刘邦,最后也有可能败给其他对手。听完这位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室里顿时掌声雷动。对于这种打破常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意外,教师应善于捕捉,即时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面对质疑,从容应对
  学生个体间的知识储备、审美能力参差不齐,生活经验、情感特征、审美情趣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高中语文课堂往往意外丛生,学生层出不穷的问题可能让教师措手不及。
  2011年12月我在本校讲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当讲到马丁·路德·金提醒黑人同胞一定要注意斗争方式和策略,要采取非暴力手段争取自由和平等时,有一个学生忽然举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马丁·路德·金主张用游行示威这种非暴力手段争取自由平等,而毛泽东却认为‘枪杆子里出政权’,您觉得谁的说法有道理呢?”面对学生的提问,我感到有点意外,心里闪过一丝慌乱,毕竟我在讲全校公开课。如果我被学生问哑了,那肯定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幸好我的政治历史还学得不赖,我稳定情绪,马上想出了应对之辞。我说:“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对于敌我矛盾,我们不能手软,应以暴制暴,大革命的失败就是最惨痛的教训;而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则应本着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原则,尽量采取非暴力手段,和平解决争端。因此,马丁·路德·金的观点和毛泽东的观点各有各的道理。”对于我的回答,那位学生比较满意。接下来,教学又步入了正轨。
  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一定要冷静处理,要相信自己能应对学生的提问。当然,这需要教师平时深钻教材,博览群书,不断加强业务修养。
  三、改变预设,扭转僵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课前有精心的预设,而课堂中却没有精彩的生成的情况。当碰上这种情况时,我们应及时调整预设,根据课堂的教学实际设计可行的教学思路,提出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问题,从而扭转僵局,使课堂重新焕发出生机。
  2012年3月,我到咸宁高中参加教研活动,当时讲课的题目是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我抽到1号签,开讲还不到10分钟,多媒体突然出现了故障。这一意外多少影响了我的心情。不过,我迅速做出了调整,让学生带着刚才投影上出示的问题到文中找答案。这样既不影响工作人员修理机器,又不耽误教学进程。过了几分钟,多媒体修好了,教学重返正轨,不过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按原来的预设,我打算在讲完中国诗的特征后,让学生就其中感受最深的一两个特征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原以为学生会有精彩的表现,没想到学生反应比较默然,课堂气氛显得较沉闷。面对这种情形,我突发奇想:与其按部就班地讲中国诗的特征,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钱钟书先生的观点,不如让大家主动挑挑这位文学大师的刺,兴许沉闷的课堂会别开生面?于是,我抛出一个问题:你同意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吗?他对中国诗特征的概括是否都准确?果然,课堂上立即炸开了锅,同学们热情高涨,踊跃发言。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观点是片面的,中国诗不一定篇幅都简短,也有很多篇幅长的,譬如《离骚》《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中国诗不一定都富于暗示性,有不少诗篇都是直抒胸臆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直接抒发了陈子昂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感伤,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由此可见,当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应及时改变课前的教学预设,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思路。只要教师善于提问,善于引导,就一定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收获意外的精彩。
  ★作者单位:湖北咸宁青龙山高中。
其他文献
本着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优势,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功能特点,2017年语文版初中教材做了新的修订。此次新修订教材的課文数量减少了15%,共有40%的课文被替换,同时,古诗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有所增加。既做到减量提质,又十分重视古诗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面对新版教材,如何把教材修订的精神贯彻落实到教学中去,需要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结合实际,在实践中进行总结与探索。在
《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一、二自然段写景,美点纷呈,学生容易品味领悟;三、四自然段段写痛和悲,对“生死”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困惑,也是教学的重难点。  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文本,怎样突破重难点,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体悟到文章的美,如何结合学生实际打造成极具冲击力的设计。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读是课堂的灵魂。《普通高中语文
读过“月是故乡明”专题,假如要你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你会怎样写呢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举行全球征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主题歌歌词活动。假如你参加,你会怎样写呢你将写些什么呢  一、为什么要记住乡愁(请联系《月是故乡明》专题,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关,关人之贻。  每每读起《诗经》中的爱情篇章,我们总会被古人丰富的情感所打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描写的是男子对女子的思慕之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风·子衿》)讲述的则是一女子久候恋人不至
一步,两步,三步……在脚下,在心里,默默地踱着步子,踱出欢乐与诗意,踱出责任与生命,就这样,一遍遍读莫怀戚的《散步》,读得越多,越能感受文章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像是背着花篮和作者一同散步,一边交谈,在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花朵,真是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此刻重读,更多了一份凝重,谨以此文悼念莫怀戚先生,天堂一路走好。  不可或缺的家人——捡拾生活  “爱”的启蒙——母亲  该
相较于专题复习课,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更为丰富多样。因为文本本身的不同,再加上教师理解的差异,如何确定本文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它更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认真程度。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要激趣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道受业解惑”,更在于激發学生学习兴趣。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最终还是以文本解读为基础,所有阅读课一个相同的教学目标是;给学生带来文本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不仅获得知识,更获得能力。  这个
据胡裕树所述,关联词语是分句与分句之间联系的语法手段之一,还可以连接词、词组、句子,甚至段落。比较各种文本后,我认为,关联词语更是议论文中重要的逻辑思维标记。从思维入手掌握关联词语的使用技术是驾驭议论文写作的基本功,这一基本功既是思维的,也是语言的。下面,我们对议论文行文中如何用关联词语标记思维过程进行分类概说。  一、平面思维  这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思维模式,也是最平实的论述展开方式,这种思维方
《说书人》是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里的一篇颇具个人风格的作品。这篇文章乍一看仿佛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却是一篇小说。师陀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将散文手法融合进小说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当我们细细研读此文之时,我们除了在文风上为它叹服之外,还会为师陀对梦想与现实的独到而深刻的理解而叹服。  本文名为“说书人”,我们在研读时可以发现一个让人感到很有趣的存在。文章在第1——6段集中写了“听说书”一事,而在后
控制——价值理论认为,环境、控制及价值相关的认知评估、学业情绪、学业成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因果循环系统。语文教育环境的好坏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活动、家长的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控制学习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胜任感和价值判断来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学业情绪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学业成就的好差和学习模式的形成对学生的控制感、主观价值感及学业情绪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
羊年岁末,我以“陇原名师工作室”学员的身份,在天水师院礼堂,聆听了韩军老师对《背影》的另一种解读。  我接触《背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翻拣记忆,主题除父子之情外,老师也没再说什么。执教后,我一直教高中语文,对初中教材很少关注,自然也就不去想着《背影》是否会有另一种解读。今日,听了韩军老师的示范课,将与《背影》时隔三十年的我,又一次引入了文本。  示范课上,韩军老师为了引导初中同学理解他所解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