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开放情境中探索,从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面对课堂教学的改革,面对实践过程中的困惑,我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让数学课“兴趣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这说明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学时,我常常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如猜谜、儿歌、对口令、涂一涂、拼一拼游戏及多媒体课件等。
二、生生互动,交流合作,让数学课“实践化”
生生互动,交流合作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课具有实践性呢?
1 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自己主动地发现一些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或得出有关结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并参与到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去。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操作感知,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发现探索知识的形成,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知识,还体现了数学课的实践性。
2 交流合作。交流合作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維,把别人的经验为自己所用,同时又可以重新组建自己的创造性想法。交流中与伙伴合作,既可以在集体中得出智慧,同时又培养了团结精神和表达能力。有这样一句话:“人只有在集体中成才,才会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可见,交流合作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一课时,我采用交流合作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总结规律。
3 游戏中巩固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活泼好动是他们的一大特点。为了让学生在乐中学,我们应多设计一些游戏,把教学内容融进游戏中巩固,充分体现数学课的实践性。如堂上进行计算练习的时候,我常常设计成多种游戏,如抢红旗、贴花朵、跳格子、摘苹果、送情报、开火车等,使学生实践中快乐地学习知识。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数学课“思维化”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这里的“疑问”,就是问题。可以这样说,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创新。那么,教师在课堂中怎样使数学课“思维化”呢;
1 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消除自卑紧张心理,注意提高学生提问的兴趣,激发提问欲望,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不管好与差都要鼓励。
2 创设提问的空间。教师设置一定生活情境或游戏、故事等形式,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而提、而学。
3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要做示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从而使学生跟老师从敢提问到善提问题。
4 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可通过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有时是多样的。
四、运用生活,学习数学,让数学课“生活化”
所谓数学课“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如何使数学课“生活化”呢?
1 借助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并设计生活情境,感知知识。如在“认识更大的数”一课教学中,第一次让学生看“生活中数人民币”的过程,从而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第二次通过卖轿车活动,引出“百万”、“千万”、“亿”的计数单位。
2 利用生活空间,运用数学知识。如学习“生活中的负数”,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的作用。
3 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植树问题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裁一张纸,6秒钟能裁4条,照这样要裁出12条纸,要用几秒钟?”有的学生马上反应“12÷4×6=18(秒)”,我没有马上判断答案的对错,而先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再安排学生实际裁一裁,发现问题,找到正确答案,从而体现数学课生活化。
五、学习数学,渗透思想,让数学课“情感化”
数学课是一门艺术的学科,它不仅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思想情感化。在学习数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培养审美意识、积极向上的精神、公正评价的观念等。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有一题是关于“非典”时期北京五月新增“非典”病人情况统计图,不仅要会看统计图,还要让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了解国家发生的事情,并让他们体会到在反映一些社会问题上,运用数据统计的方便。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要时时处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实现小学生数学能力长远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让数学课“兴趣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这说明了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学时,我常常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的方法有许多,如猜谜、儿歌、对口令、涂一涂、拼一拼游戏及多媒体课件等。
二、生生互动,交流合作,让数学课“实践化”
生生互动,交流合作是本次课改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课具有实践性呢?
1 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数学,自己主动地发现一些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或得出有关结论,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并参与到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去。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一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操作感知,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发现探索知识的形成,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知识,还体现了数学课的实践性。
2 交流合作。交流合作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維,把别人的经验为自己所用,同时又可以重新组建自己的创造性想法。交流中与伙伴合作,既可以在集体中得出智慧,同时又培养了团结精神和表达能力。有这样一句话:“人只有在集体中成才,才会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可见,交流合作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一课时,我采用交流合作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总结规律。
3 游戏中巩固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活泼好动是他们的一大特点。为了让学生在乐中学,我们应多设计一些游戏,把教学内容融进游戏中巩固,充分体现数学课的实践性。如堂上进行计算练习的时候,我常常设计成多种游戏,如抢红旗、贴花朵、跳格子、摘苹果、送情报、开火车等,使学生实践中快乐地学习知识。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数学课“思维化”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这里的“疑问”,就是问题。可以这样说,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创新。那么,教师在课堂中怎样使数学课“思维化”呢;
1 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首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消除自卑紧张心理,注意提高学生提问的兴趣,激发提问欲望,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不管好与差都要鼓励。
2 创设提问的空间。教师设置一定生活情境或游戏、故事等形式,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而提、而学。
3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要做示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从而使学生跟老师从敢提问到善提问题。
4 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可通过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有时是多样的。
四、运用生活,学习数学,让数学课“生活化”
所谓数学课“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如何使数学课“生活化”呢?
1 借助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并设计生活情境,感知知识。如在“认识更大的数”一课教学中,第一次让学生看“生活中数人民币”的过程,从而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第二次通过卖轿车活动,引出“百万”、“千万”、“亿”的计数单位。
2 利用生活空间,运用数学知识。如学习“生活中的负数”,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的作用。
3 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植树问题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裁一张纸,6秒钟能裁4条,照这样要裁出12条纸,要用几秒钟?”有的学生马上反应“12÷4×6=18(秒)”,我没有马上判断答案的对错,而先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再安排学生实际裁一裁,发现问题,找到正确答案,从而体现数学课生活化。
五、学习数学,渗透思想,让数学课“情感化”
数学课是一门艺术的学科,它不仅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思想情感化。在学习数学中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培养审美意识、积极向上的精神、公正评价的观念等。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一课时,有一题是关于“非典”时期北京五月新增“非典”病人情况统计图,不仅要会看统计图,还要让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了解国家发生的事情,并让他们体会到在反映一些社会问题上,运用数据统计的方便。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要时时处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实现小学生数学能力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