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心灵扫尘除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uabn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他们衣食无忧,生活优越;他们求学方便,环境优雅。实际上,这些孩子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快乐。许多中学生歇斯底里地吼唱着“最近比较烦,比较烦”,说什么活得好苦,生活好无聊,有人甚至吸毒、自杀、抢劫杀人……面对这些,人们不禁会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怎会这样?可是,当你关注孩子的生活与学业时,可曾关注过他们的想法?当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你的人才观念改变了没有?你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没有?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其身心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关系到今后他们步入社会,是造福社会还是祸害一方。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使青少年全面健康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面面观
  
  根据调查和中学生的自我报告,目前中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越来越多,其中初中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5%,高中生约为19%,42.73%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这是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嫉妒、任性、孤僻、逆反、焦虑、神经衰弱、社会困难、学校恐怖、学业不良、歇斯底里、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现象探因
  
  我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十多年,发现中学生比较典型的心理问题有:厌学、自卑、嫉妒与早恋。现就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作些分析。
  (一)厌学心理
  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其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因此,中学生的许多心理障碍都与学习有关。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的中学生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学习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由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学生原本纯真活泼的天性也统统被装进了沉甸甸的书包里。这样一来,因厌学进而辍学已成为时下中学教育的一个日趋严重和突出的问题。具体地说,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发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自身基础比较薄弱。有些初中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不扎实,因此他们在接受新知识、学习新内容时往往摸不着头脑,感到吃力;再加上毅力不强、意志薄弱的因素,越来越感到难于坚持下去。日复一日,随着知识深度的加深,他们的畏难厌学心理也渐渐地产生了。
  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私营经济的兴起,不少劳动者的经济收入与其所受教育的程度成反比。这难免使一些初中生对读书的意义产生怀疑,形成“不学文化照样挣钱”、“读书无用”等模糊认识,加之我们教师、家长引导不力,厌学心理应运而生。
  3、学习内容单调,格调低下的刊物、录像以及上网等,逐渐进入学生的学习领域。有些教师和家长望生成材、望子成龙心切,违背教育规律,忽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各种强制手段,强迫学生学习。而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又缺乏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导致了学校生活的枯燥无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有些学校的周边环境缺乏治理整顿,一些以营业为目的且格调低下的书刊、录像和不规范的网吧,让学生充满极大的诱惑力,导致学生兴趣转移。
  (二)自卑心理
  有位初中生,英语考试不及格,老师找他谈话,他情绪低落地说:“英语单词实在难记,看来我不是学英语的料子。”像这样由于发展受挫而藐视自己的低落情绪,就是自卑心理的具体表现。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工作、文体活动等方面一旦落后于他人,处于不利地位时,便会认为“自己再努力也赶不上他人”,遂产生自卑心理;还有的学生由于在集体中遭受轻视、嫌弃和冷落,享受不到集体温暖时,便会由伤心而自卑。还有的学生家境不如别人,以及有生理缺陷而自感低人一等,矮人一截。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此自卑心理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身上存在且在逐渐深入。
  中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从学生自身来讲,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
  1、有些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处理问题能力差。当主体与环境发生矛盾、括以下几个方面:
  内心的苦恼和忧伤深埋心底,产生一种前途暗淡的自卑感。
  2、有些学生意志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稍遇挫折或失败就丧失信心,从此一蹶不振。
  3、有些学生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对自身和现实环境的利弊缺乏正确、全面的认识,也会助长自卑的产生。他们过多地看到自己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明知是某些方面不如人,却把自己看成一切方面不如人。遇到困难挫折或障碍时,看不到有利因素和发展前途,就盲目地否定自己,消极悲观。
  自卑是压抑自我的一种沉重负担,过于自卑无异于自毁。中学生一旦成了自卑的“俘虏”,就很难有所作为。首先,自卑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压抑了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其次,自卑动摇了学生的成才信念,消弱了学生去为理想而奋斗的动力;再次,自卑会使学生思想空虚,精神颓废,失去人生追求。显而易见,自卑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三)嫉妒心理
  蒋琳和王晶晶,是初二年级成绩拔尖的两个学生。她俩是同桌又是朋友,常在一块学习,讨论问题。半期考试后蒋琳强烈要求班主任换座位,理由是:我比王晶晶成绩好,她心里不服气。我认真地帮助她,她却用卑鄙的手段让我期末考败了。王晶晶也向班主任诉苦:我家比蒋琳家条件好,我吃穿讲究点,她却骂我“妖怪精”、“害人精”。
  她俩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嫉妒心理。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嫉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东方式的“你行,我不让你行”;另一种是西方式的“你行,我比你更行”。但无论哪种嫉妒,从本质来说并没有多大差别,都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同宽宏大量,奋发进取等健康人格是格格不入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嫉妒是一种心理病态,且见到别人在某些方面(如才华、财富、相貌)胜过自己时,产生的一种由羡慕转为嫉恨的情感,是一种既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又不能全面评价他人的不良心理反映。
  嫉妒心理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后天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青春期是一个自我认定的时期。他们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现自己内心世界的。
  在此期间,他们喜欢同周围人进行比较,开始注意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别人的评价。同时,他们的自尊心也明显增强。但由于其身心发育的不成熟,他们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我评价过高,自尊心过强。如果教师、家长引导不力,他们就会误入妄自尊大,唯我独尊的境地,人也会逐渐变得虚荣起来。这种唯我独尊,追求虚荣的心理很容易与尊重别人的心理产生冲突。平时当两个人差不多时,这种心理冲突尚不明显,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人有了长足的进步时,这种唯我独尊的心理就会急剧膨胀,与尊重别人的心理形成尖锐冲突,其嫉妒心理自然也就产生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下面几种类型的学生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1、虚荣心强的学生。这类学生爱表现自己,过分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
  2、独占欲很强的学生。这类学生恨不得将所有的好事(荣誉、成绩、表扬等)都揽在自己身上,哪怕他人得到一点,内心就不舒服。
  3、耽于幻想的学生。这类学生发现别人比自己强时,不是努力去赶上别人,而是在想象中安慰自己。当现实无情地击破他们的幻想时,便会产生嫉妒心理。
  4、幼稚、不成熟的学生。这类学生人虽然已进入中学,但“心理年龄”仍处于“儿童期”。他们不能全面地看问题,经常走极端,却又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当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这种心理现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益:第一,嫉妒会使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与好嫉妒的人共处,很难真诚,很难持久。第二,嫉妒的突出表现就是中伤别人、损害别人的自尊心,打击别人的进步,不利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第三,嫉妒不仅危害别人,也危害自己。倘若一名中学生长期处在嫉妒的心境之中,那么他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压抑感,给自己造成莫大的痛苦。有人说:嫉妒是万恶的根源、美德的蛀虫、人格的白蚁。这句话里就包含了嫉妒种种危害。
  (四)早恋现象。
  我校学生何小刚,初一时成绩排在全年级前几名,到初二成绩下降,初三时虽有提高,但进步不大,老师还以为他是因身体不好所致。后来通过他的作文才知真相,他在作文中写道:“她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牵动着我的心。我暗暗喜欢她整整三年了。每当看到班上的男生同她讨论问题、说笑,我的心就痛,我就想去揍那些问她题目、找她说笑的男生。我也想集中精力学习,却始终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胡思乱想……”
  这就是老师和家长最担心的“早恋”现象。一般认为,早恋是指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的一种不成熟的性爱慕。
  为什么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最容易萌生早恋呢?因为在这个阶段的中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生理上看,中学生各种生理机能迅速发展,包括身高的猛增,同时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体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激素的分泌使中学生产生了最初的生理冲动,所有这一切导致中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成人感”,也出现“孤独感”,在他们内心深处渴望了解异性,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
  再有电视、电影、录像的影响。过多地放映有关爱情的影片,这对情感强烈、易动摇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催化剂”。另外,有些学生临近毕业,升学无望,受农村中“早娶媳妇早成家,早生孩子早得力”思想的影响以及无知父母的鼓励,也导致早恋的发生。
  中学生的早恋不仅影响学习,影响进步,而且因其幼稚和冲动,还会导致出轨行为的发生,最终酿成不幸后果。
  
  三、如何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注心理健康,首先要搞清楚,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传统的观点认为“无病即健康”。这里的“病”一般指身体疾病。现在国际上提倡“全面健康”的新观点,即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一个人身体与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国内外心理学家作过不少论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应包1、满意的心境。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对自己,包括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感到相当满意,他们总是乐于学习和生活。
  2、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比较注重友谊,乐于和人交往。他们在与别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尊敬、信任、友爱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憎恶、怀疑、恐惧等)。
  3、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都有基本正确的人生观和信念,并能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思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4、正确的自我观念。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对自己有比较客观的了解,有正确的自我观念。
  5、个人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比较正确地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他们的思想、信念、目标、行动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希望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
  1、学校高度重视,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齐抓共管。
  学校在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条件允许的话,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像祁阳一中就有雷运姣热线,道县一中也有心理咨询室。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较为了解,因此每位课任教师以及班主任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课程优势,采用多种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违纪犯规及不良行为都是心理失衡的表现,针对其表现穷根究底,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
  2、每位公民应有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给未成年的孩子多一份爱心。
  有关职能部门为了让未成年孩子有一个纯净的成长环境,要治理整顿不规范的游戏室、网吧,一些成人娱乐场所应拒绝未成年孩子涉足。多开放一些未成年人游乐场馆,比如:公园、图书馆、历史博物院,让我们的中学生接受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熏陶。
  3、父母应担负起做家长的教育职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你的工作还是生意再忙,都别忘记给予孩子亲情关注,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农村务工人员大量外出,老人孩子成为留守人员,希望这些家长能采用多种方式与自己的孩子保持联系,不能让孩子成为漂泊无依、心无归属和依附感的断线风筝。
  孩子是未来的建设者,中学阶段是他们发展成长的重要时期。如果关心孩子的将来,请关注他们的现在,关注他们现在的身心健康。
  
  蒋会太,胡熙平,教师,现居湖南道县。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会作文,因此在各级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数比例始终是最大的。随之,作文教学也便成了语文教师的主要“责任田”,为此,许多语文教师想出许多方法进行写作教学:有“替换法”——仿写,在原文的基础上,把相关的内容替换一下;有“移花接木法”,将几篇作文中的优秀语段组合成一篇“新”作文;“真事真情再现法”等等。前不久,本人听了一节“真事真情再现法”写作课,颇有些感受,想与大家交流一下,先请看课堂选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特别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张扬。而要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笔者认为,备课的转换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换。    一、切实转变传统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制定全面的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具有极高的价值。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同时能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开阔人们的视野。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及研究精神。电影教学无疑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契机。既然电影对语文学习有莫大裨益,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每年深秋,西风飒飒,百花凋零,草衰烟寒,露凝霜重,惟有菊形态各异,色彩纷呈,“不求他日登高堂,只愿今秋散尽香”。它的天然澄淡,风韵神智,让人觉得菊是秋之物化,秋之精华。因此,每年秋节既至,秋菊怒放,有心之人,爱花之士,便纷至沓来,对它傍加欣赏,如醉如痴,像宋代诗人林和靖爱梅那样“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有幸识得陶五柳,惹得诗人说到今”。宋
一、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诗评术语;就是说学习前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对一些作品,不知其人其世,就不能够理解,就看不出其佳致。“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如子美《丽人行》,岂可不知五杨事乎’试看《本事诗》,则知篇篇有意,非漫然为之者也。”解读一些隐晦蕴藉的典故,更应该注重对典故原意的追寻和诗人择典使用时当下语境的重建。  杜甫在《兵车行》中借典
唐诗中,笛声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的笛声,悠扬婉转,随风飘散,勾起了游子无限的思乡之情。但对笛声情有独钟,描写得出神入化的,当推中唐诗人李益。  益,字君虞,陇西姑臧人。大历四年齐映榜进士,调郑县尉。同辈行稍进达,益久不升,郁郁去游燕、赵间,幽州节度刘济辟为从事,未几,又佐□宁幕府。风流有词藻,与宗人贺相埒,
从事初三快速作文教学的教师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许多学生初一初二时作文写得情真意切,生活味很浓,上了初三作文不见进步,作文立意还是停留在原地不动。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是对作文立意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上新台阶的缘故。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体会,谈谈我在作文立意创新上的一点看法:    一、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以小见大    初一初二时,学生刚由童年时代向少年时代过渡,感性认知较强,所写作文内容形象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需要。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多年了,批阅了无数的学生作文,其中不乏上乘佳作,但多数都平淡无物,要么就千篇一律。如写“母爱”,学生是千人一腔:月黑风高之夜,大雨瓢泼(或漫天飞雪),瘦弱的母亲背着突发高烧的自己,跌跌撞撞地跑往医院挂诊,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啊……写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精神生产活动,失去个性的文章,就等于失去了灵魂。这灵魂来自于人,俗话说“文如其人”,即文章要张扬个性,展现自我风采。在教学中,我不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重事实轻想象的现象。学生狭窄的思路、拘谨的思维以及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怕作文、烦作文,使作文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呢?  一.依托图像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