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就已经是各种玩具和小家电的天敌。如今早已经不是鲜肉,似乎该稳重些了,而手里的扳手却指向了更大的物件
从创刊开始,德国Auto Bild的各种测试就让我们垂涎三尺,看着各种高大上的场地和从来没见过的项目,总觉得我们日常的加速制动测试、测测车内空间,再或者对着参数表分析一下配置啥的弱爆了。当时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只能先做这些门槛和技术含量双低的项目,等待合适的时机追求更专业的测试。
终于在创刊2年后我们引入了轮胎测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甚至有轮胎厂商专门根据结果对部分产品进行了改进。能让消费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我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所以也一直计划着引入更多新鲜玩意儿。
那德国人最新鲜的测试是什么呢?既不是开着车和飞机坦克赛跑,也不是开着超跑送外卖这种赚噱头的选题,而是10万公里耐力測试。常看我们内容的读者一定知道,每隔一段时间《汽车画刊》就会刊发车辆拆解的内容,这些车辆都是那帮耿直的德国人花了两年时间开1 0万公里后拆解掉的。不光拆解,他们还会细致检查车辆重要部件的磨损情况,并结合使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对车辆的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进行打分评价。
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测试的难度非常大,车辆来源不说,光是花两年时间司开1 0万公里就是一个大工程。我们还没有土豪到像日耳曼人那样雇一个司机班专门干这个事情,所以这个事情就一直耽搁了很多年。
在这几年中,我们也看到不少国内同行在这方面的尝试。其中有些是想踏踏实实做些事情的,也有些是纯为赚眼球。实话实说,我很敬佩他们尝试的精神,但实现的手段和所达到的效果距离一个完整和有一定说服力的测试还有不少差距。最起码只拆解全新车,或是只是把覆盖件和车门拆下来看看防撞钢梁就下定论,并不能全面评价一辆车。也是因为这些原因,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把10万公里拆车项目引入,实在是怕一旦做不好就毁了这个项目,口碑坏了就什么都完了。
话说回来,一直没有引入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动这方面的心思。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找有能力的场地和各方面的专家,并且学习借鉴AUTO BILD的评价标准,并思考本地化的方法。到现在为止,我们觉得各方面的条件基本上成熟,是时候推出我们的耐力测试项目了。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的用车环境和国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再加上开10万公里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实在过大,所以我们在引进并本土化这个测试项目时所做的最大变化就是拆解一辆二手车,但这辆二手车必须满足一些硬性的标准才行。这些标准包括里程、年限、事故和保养情况等等。能够完全满足这些标准的二手车在市场上绝对是少数派,所以我们也预见到有些人会说我们的严格要求是不尊重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但是我想说的是,正确规范地使用车辆是车主应该做到的,我们的测试在对消费者负责的同时,也要对车辆的生产厂家负责。不负责任的拆解和言论不仅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也同时会对被拆解车辆的生产厂家造成不公平的伤害,而这些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总而言之,10万公里耐力测试就要来了了。在撸起袖子开干之前,我们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会使尽浑身力气让它变成一个真正立得住的测试,就像我们坚持多年的轮胎测试一样,成为消费者买车选车的参考,也让厂家在削减成本的同时提高一些技术含量。
从创刊开始,德国Auto Bild的各种测试就让我们垂涎三尺,看着各种高大上的场地和从来没见过的项目,总觉得我们日常的加速制动测试、测测车内空间,再或者对着参数表分析一下配置啥的弱爆了。当时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只能先做这些门槛和技术含量双低的项目,等待合适的时机追求更专业的测试。
终于在创刊2年后我们引入了轮胎测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甚至有轮胎厂商专门根据结果对部分产品进行了改进。能让消费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我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所以也一直计划着引入更多新鲜玩意儿。
那德国人最新鲜的测试是什么呢?既不是开着车和飞机坦克赛跑,也不是开着超跑送外卖这种赚噱头的选题,而是10万公里耐力測试。常看我们内容的读者一定知道,每隔一段时间《汽车画刊》就会刊发车辆拆解的内容,这些车辆都是那帮耿直的德国人花了两年时间开1 0万公里后拆解掉的。不光拆解,他们还会细致检查车辆重要部件的磨损情况,并结合使用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对车辆的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进行打分评价。
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测试的难度非常大,车辆来源不说,光是花两年时间司开1 0万公里就是一个大工程。我们还没有土豪到像日耳曼人那样雇一个司机班专门干这个事情,所以这个事情就一直耽搁了很多年。
在这几年中,我们也看到不少国内同行在这方面的尝试。其中有些是想踏踏实实做些事情的,也有些是纯为赚眼球。实话实说,我很敬佩他们尝试的精神,但实现的手段和所达到的效果距离一个完整和有一定说服力的测试还有不少差距。最起码只拆解全新车,或是只是把覆盖件和车门拆下来看看防撞钢梁就下定论,并不能全面评价一辆车。也是因为这些原因,多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把10万公里拆车项目引入,实在是怕一旦做不好就毁了这个项目,口碑坏了就什么都完了。
话说回来,一直没有引入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动这方面的心思。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找有能力的场地和各方面的专家,并且学习借鉴AUTO BILD的评价标准,并思考本地化的方法。到现在为止,我们觉得各方面的条件基本上成熟,是时候推出我们的耐力测试项目了。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的用车环境和国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再加上开10万公里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实在过大,所以我们在引进并本土化这个测试项目时所做的最大变化就是拆解一辆二手车,但这辆二手车必须满足一些硬性的标准才行。这些标准包括里程、年限、事故和保养情况等等。能够完全满足这些标准的二手车在市场上绝对是少数派,所以我们也预见到有些人会说我们的严格要求是不尊重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但是我想说的是,正确规范地使用车辆是车主应该做到的,我们的测试在对消费者负责的同时,也要对车辆的生产厂家负责。不负责任的拆解和言论不仅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也同时会对被拆解车辆的生产厂家造成不公平的伤害,而这些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总而言之,10万公里耐力测试就要来了了。在撸起袖子开干之前,我们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会使尽浑身力气让它变成一个真正立得住的测试,就像我们坚持多年的轮胎测试一样,成为消费者买车选车的参考,也让厂家在削减成本的同时提高一些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