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问题贯穿于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以“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从“创造机会 ,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有效引导,提升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发现与提出问题;百分数的知识;培养策略
  古人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可见,学和问是相辅相成的,学中问,问中学,才能真正将“学问”做好!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更多的是一种“学答”的课堂,学习和回答问题,很少有让孩子提出问题的机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要“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创新打好基础。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呢?现结合“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作如下思考。

一 、创造机会 ,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问题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机会,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意见,哪怕是幼稚的、不成熟或不完整的想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
  (一)课开始时,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这里主要有三种做法:①课前预习中提出问题;②课始看着课题提出问题;③先自学课本知识再提问题。在“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的开始,先开门见山板书课题,接着就问:“关于百分数你们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学生思索后主要提出了五个问题:什么是百分数?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怎么比较百分数的大小?百分数怎么写?根据这些问题,确立教学的方向。
  (二)课展开时,创设有效的情境,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例如为学生提供一个缺少明确数学任务或数学问题的情境,要求学生根据其中的信息提示,发现和提出问题。如在“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出示古镇西塘特产八珍糕的成分表“糯米粉39%、粳米粉35.1%、白糖19.8%、山楂5.1%、其他1%”的情境,先让学生说一说对39%的理解,进而引发学生自主提出“为什么百分数中有些出现小数,而分数中一般不出现呢?”“难道不能化成整数吗?”等问题。接着通过交流、观点碰撞,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以及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作用,解决了课一开始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这一问题。
  (三)课深入时,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鼓励学生再提出“新问题”
  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或者学习完一个内容后,可以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非常善于抓住每个材料中的“关键点”,给学生创设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例如,当学生初步理解了“电量还剩19%”这个百分数的含义后,教师问:“在这个情境里,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学生顺势提出“用掉了百分之几的电量?”通过对“剩下19%”和“用去81%”两个百分数的比较,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和两个百分数之间的联系。
  又如,在探究并列关系的百分数意义(“复兴号”的最高时速大约是动车的160%)时,当学生解决了“160%”表示什么含义的问题后,教师又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片段如下:
  师:在这个情景中,你能提出其他有关百分数的数学问题吗?
  生:动车的时速是“复兴号”的百分之几?
  生:动车的时速比“复兴号”慢百分之几?
  生:“复兴号”比动车的时速快百分之几?
  通过这样的提问,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理解百分数是表示任意两个量比较的结果。
  (四)课结尾时,学习完本课主要内容后,鼓励学生再次提出问题
  在“百分数的认识”一课的结尾,师生共同分享学习的收获,畅谈对百分数的认识,消除了课始的疑问,教师也有效地检测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此时教师提问:“现在你对百分数还有其他新的问题吗?”再次打开了学生的思路:①生活中有没有十分数、千分数、万分数?②百分数和比有什么联系?③百分数怎样化成小数?……这些新问题也必将驱动着学生继续去思考和研究。

二、有效引导,提升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因“问”制宜,引导学生有效解决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本身的认知经验、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等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有差异性。也许有些问题是简单的,有些问题却含金量很高;有些问题是具有挑战性的,有些问题没有价值。我们的立足点是:学生想要学什么?教师想要学生学什么? 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目标定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轻重不同的处理。
  “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把大部分学生迫切想要知道的几个问题“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作用”“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等作为教学重点,创设丰富而有实效的情境展开教学。以“手机电量剩下19%”“八珍糕中各种成分的所占百分比”“ 动车 与‘复兴号’的最高时速的比较”为素材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在“八珍糕中各种成分的所占百分比”的情境中,通过几个分子是小数的百分数的对比,让学生感受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作用和价值;在“ 动车 与‘复兴号’的最高时速的比较”情境中,理解百分数除了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两个并列关系的数量之间的比较,同时感受分子超过100的百分数的意义。通过这些情境的设计,解决了大部分学生提出的几个主要问题,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对这些问题教师采用了“强处理”的方式,而对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采取简单回应或暂时搁置。这样,强弱处理得当,犹如交响乐中轻重缓急各有不同。
  (二)积极评价,引导学生提出“有水平”的问题
  在“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对待学生每次提出的问题,都表示肯定和赞赏,如“你提的问题真有水平啊!”“你提出的问题让所有同学深受启发!”“你的问题很有挑战性!”……教师非常注意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有水平”“有创意”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北京教科院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张丹老师说:“孩子们在一节课上没有提出问题,没关系,两节课也没有,没关系。如果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孩子都没有机会提出问题。我们怎么能让他将来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创新?”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巴克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标准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这赋予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多么高的评价啊!让我们创設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欣赏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会提问题、提出好问题,关注学生“四能”的协调发展,真正将“学问”做得更深更好!
  (浙江省嘉善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314100)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三类课型,练习课所占比例大,也是教师认为最难上的课。在平时教学中,练习课大多以掌握算法、熟练技能为主要目标,以做题为主要形式。实际上,练习课与其他课一样,必须突破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在知识结构的完善、策略的掌握和迁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等目标落实上有所作为,从而进一步提升“练习”的效能,笔者以“小数除法练习”的教学为例就这一问题提出思考。  【教学内容】人
【摘要】教学中,教师要养成针对学生概念理解中的易错点开发拓展课内容的意识和习惯。“周长”教学后,学生容易将“周长”与“面积”概念相混淆。拓展课《抽牌游戏》的开发,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认知难点,夯实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拓展课;周长;纸牌游戏;实践  数学拓展课是对基础性课程的补充、延伸、拓展与整合,要让这种补充做到合理、优质、高效,需要教师对教材的知识序列、学生的认知过程有清晰的了解。日常
【课前思考】  无理数是初中学习的知识,但是很多小学生通过课外书或网络阅读已经知道“无理数”的存在,并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小学课堂能否通过趣味的素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悟无理数,“感性地”理解无理数产生的必然性,并在此过程中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提升数学思维?对此,笔者进行了尝试。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拓展课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两种画面积是2cm2正方形的方法
12 14 18 116 …=1嗎
期刊
一个城市的面貌,一个社会的精神,标志着一种文化的高度。香港为什么如此干净?香港市民为什么如此高素质?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走进了香港啬色园主办的可风中学。经过一天的学习,我终于找到这些问题答案:香港“殖民地”的干净整洁,是因为香港市民普遍具有自由平等的文化素质;而这种文化素质,缘自香港先进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能如此富有成效,就是因为有一些像可风这样的学校。  弹丸似的校园  尽管事先对香港“弹丸”之地
“用字母表示数”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由用数表示量过渡到用字母表示量的一次飞跃。而对字母式表示数量关系的理解,将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所在。所以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让学生深入理解用字母式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  字母式不但能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还能参与运算表示结果。学生对此的认知如何?笔者对本校五年级一个班共40位学生就以下这道题进行了前测。   小刘口袋里有n元钱,妈妈又给
《种子课—— 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是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著名小学数学教师俞正强的一本专著。书中包括有“种子课,生成的课堂”“如何上好种子课”等多项内容。本文并不试图对这一著作做出评论,而只是以“种子课”等概念,特别是相关课例“厘米的认识”为背景提出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个想法,即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用“全局的观念”指导数学教学。  具体地说,任一稍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对于一堂课的内容我们应做
“图形与变换”作为“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四个内容板块(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之一,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中新增加的内容,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一线教师常常感到比较困惑。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的教材为例,谈一谈近年来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 “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内容、目标与课时  小学阶段“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对称、平移和旋转,
近期,贵刊连续刊登了张奠宙教授、戎松魁老师和马建平老师的文章,其中均涉及对数学概念定义方式的不同理解。对此,笔者也谈些粗浅的感受。  众所周知,数学概念是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判断、推理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发展智力的起点。因此,概念教学历来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就小学生而言,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既是数学素养的基本体现,更关系到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否扎实。但是,鉴于小学生
本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单元教学后的一节综合练习课。这一单元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计算时是直接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和余数。而本课是侧重于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要求学生针对实际情况对商和余数做出分析来确定结果。为了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教师在教材提供的练习素材的基础上,增设了对比和开放的练习素材,以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辨能力。  一、基本训练,进一步梳理余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