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次函数》课教学的反思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是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和调节的过程;反思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指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数学课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所以为了让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对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及时补救,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教师要有创新精神、精益求精,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的效率。
  下面是我从《一次函数》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中得到的几点体会。
  一、备课要关注学生差异,重视基础知识
  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学表明,学生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在备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针对性。
  在引入一次函数的时候,我展示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找出两个变量的关系。比如,某弹簧的自然长度是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对于问题(1),学生已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很快就可以得出结果;对于问题(2),学生因为比较陌生,要求学生先思考,再与其他同学讨论,我也参与了学生的讨论,适当引导。教师不能一味追求结论,而忽略学生的差异,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适当进行引导,降低难度,帮助学生找出两个变量的关系式。同时,为了让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中两个变量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展示了几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让学生分析从几个实例得到的关系式的共同点,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一次函数的定义。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分析的能力,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定义后,为了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我让学生完成了以下的练习。判断下列函数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1)y=2x;(2)y=3x+1;(3)y=2x-3;(4)y=■x。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其实还可以添加一些形如(5)y=■和(6)y=x2+1类型的函数。在学生完成这几道练习题后,再让学生分析一次函数与其他函数的不同之处,明确一次函数的特点。这里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因为这是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生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所以在教学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课本的引入去设计教学环节。在引入两个变量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情境,让数学与生活联系,学生就会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萌发探究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例如,小明现有5元,他想存钱买一本价值30元的数学兴趣书,假如他每月存5元。(1)请你帮他算算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后一共有多少钱?(2)经过x个月后,小明一共有多少钱?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践表明,学生的主动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新课程指出,好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有时候,教师的一个微笑,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如上面小明买数学兴趣书的问题中,在提问一个学生的时候,他可能还没想出来,有点着急,我笑了笑说:“别急,慢慢想,你可以做得到的。”这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更加积极地去思考问题,虽然他花了很长时间才回答出来,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的。我们在教学时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了。例如,果农李大叔养的一只猴子帮李大叔摘了8个桃子,假如它从现在开始每分钟摘2个,求x分钟后这只猴子一共摘的桃子数y与时间x的关系式?在这里如果能用上多媒体的动画设计就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掌握新知识,这样他们对新知识更加乐于接受。
  第三,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如何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学生总是喜欢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且往往是当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这里要注意,让学生挑战自己,不是要难倒学生。不要出太难的习题,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写出下列各题中y与x之间的关系式,并判断y是否为x的一次函数?是否为正比例函数?(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路程y(千米)与行驶时间x(时)之间的关系;(2)圆的面积y(平方厘米)与它的半径x(厘米)之间的关系;(3)一棵树现在高50厘米,每个月长高2厘米,x月后这棵树的高度为y(厘米)。在教学中,我特意让几个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上黑板演练,这几个题目的背景都是和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他们基本能自己解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抹杀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应该给他们一些这样的机会去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减少差距,让他们学得更有动力。
  三、学有所用,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提倡学生要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生学数学是为了将数学用于学习和生活中。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将数学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例如,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小刚的家里比较穷困,为了让小刚将来能有足够的钱上大学,小刚的爸爸将1500元存进了银行,假如以后每个月小刚的爸爸都存200元。(1)写出x个月后小刚爸爸存进银行的钱y(元)与x的关系。(2)根据(1)中所得的关系式,求出两年后小刚爸爸一共存进银行多少钱?通过这道题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总之,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
其他文献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海拔高差跨度很大,是研究人居适宜性海拔高度分级的理想区域。一些研究表明,海拔高度是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旅行过
近年来,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等由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土地利用及其变化通过向大气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是国家全面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主要途径。经过土地调查工作者的多年努力,形成了国家制作遥感监测图斑,地方国土部门开展实地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和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类行为的决策提供着重要的科学决策。在现有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常规的模型分析方法都是建立在数据自身是呈现正态分布的,是独立的。而空间数据不可能在空间上是独立的,数据之间一定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所以,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
近年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分配不均的问题仍然比较严峻。首先,供给主体的不到位,使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土地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还对大气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等地球表层系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