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杰:天文巨星张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ylorgil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张衡简介(选自百度百科);《张衡与浑天仪》(选自《中华科技人物之科学巨擘——张衡》);《张衡传》(节选)。
  适用年级:五年级
  设计意图
  本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因文而异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体裁的文本,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走近科学家张衡,了解張衡的
  生平简介,探究张衡的科技成就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立志用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 阅读一组文字材料,了解古代科技人物张衡的科技成就和科学精神。
  2. 学习张衡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持之以恒的创造精神。
  3. 积累关于“恒”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走近人物,感受张衡的非凡成就
  1.出示天文学家张衡人物图像。简要介绍人物生平事迹。
  2.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
  3.张衡不仅是一个人的名字,还是一座山的名字,更是一颗星星的名字。(简介“张衡环形山”和“张衡星”)是什么原因,让张衡有如此高的殊荣呢?
  4.浏览张衡的简介资料,提取关键信息,了解张衡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二、阅读材料,感受发明浑天仪的伟大
  1.走进故事《张衡与浑天仪》,进一步去了解这位科学巨匠的发明世界。
  2.出示学习提示:
  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需要全方位、多角度。
  (1)默读材料《张衡与浑天仪》,结合文章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思考:
  张衡是一位 的科学巨匠。
  (2)在小组内读一读你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感受。
  (3)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预设:
  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指导朗读:“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该是多么好啊!”
  ②事必躬亲、精益求精。
  指导朗读、体会: “为了使这个圆圈能转动自如……用了很长时间。”“这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活儿……怎么忍心让您先做呢?”
  讨论:这样困难的工作,张衡为什么不愿意放弃呢?他是怎么想的?
  ③求证真理、不怕困难。
  当时的张衡,担任大汉朝的太史令。当经验丰富的老木匠提出要帮助张衡的时候,他为什么拒绝?他又是怎么想的?
  ④苦尽甘来、造福人类。
  指导朗读:“不知经过多少个风雨晨昏……天文仪器诞生了。”如果你是张衡,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小结:(出示图片)在今天,浑天仪仍堪称神器,其上有很多圆环来模拟星球运转的轨道,更了不起的是它还是全自动运行的,早了西方1400年。
  三、阅读文言,感受地震学的历史丰碑
  1.发明浑天仪后,张衡没有停止研究的脚步。公元132年,又一部神器横空出世,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2.自由读《后汉书》节选,了解地动仪的样子。注意读准字音,做好停顿。
  3.指名读。
  4.对照图片想想这段话的意
  思,从这段文字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衡?
  5.介绍我国第一颗观测地震
  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
  四、丰富积累,强化持之以恒的创造精神
  1.张衡一生中不仅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还拥有瑞轮荚、指南车、计里鼓车等多项发明,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这些成就背后,是张衡对科学研究“持之以恒”的创造精神。
  (出示“恒”字的甲骨文■)
  2.从造字可见,甲骨文■=■(二,代表天地两极) ■(夕,即“月”,借代天体星辰),表示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千古如斯,永续恒久。
  3.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哪些名言警句?
  汇报交流。链接导读经典古语: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篇》)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篇》)
  ③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明·胡居仁)
  4.古人云:“技近乎道。”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张衡在天文学上的发明创造犹如天上的星星璀璨闪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持之以恒、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的文化源流。同学们,愿你们也能插上“恒心”和“创新”的双翼,去探索,去创造发明!
  五、拓展延伸,仰望名垂青史的巨擘
  1.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2000年,人们至今还在怀念着张衡。
  出示“张衡邮票”及郭沫若、严济慈的题词。(生读)
  2.总结全课,拓展阅读。今天我们通过读故事、读简介、读传记,走近了杰出的古代科技人物——张衡,感受到他伟大的科学精神。中国古代还有很多杰出的科技人物,你最想了解谁?你想通过哪些途径去读懂他?
  教学评析
  本节群文阅读课聚焦“中华英杰”之一的古代科技人物——张衡。阅读材料将选自教材的课文、百度百科的介绍、人物传记的片段、科普读物的节选等,进行了巧妙的筛选、优化与重组,采用多个文本、一个主题的方式,为学生开展深度高效的阅读实践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教师首先从人物图像入手,引导学生浏览与介绍人物,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去进一步了解人物的生平与贡献。接着,通过对人物事迹的仔细阅读与深入思考,感受张衡发明创造的艰辛,体会其潜心研究的执着。然后,结合对人物传记的文言文片段朗读,体会张衡发明创造之伟大,初步感知古代汉语的魅力。随后,引导学生研究与“恒”相关的成语和名言警句,发掘成就背后蕴藏的民族文化精髓——“持之以恒的创造精神”。最后,借助于对张衡邮票、名人题词的阅读,将图与文、诗与人有机融为一体,深化了对张衡人物形象和伟大精神的学习感悟。
  本节课目标清晰,策略多样,路径丰富,学生始终在多样化的文本中穿行,在积极思考与想象中遨游,在互动交流与感悟中提升,不仅实现了对文本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还真正让群文阅读成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载体。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栟茶小学/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一致性原则,即以教学目标为主线,将“教、学、评”三者统整起来,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活动的设计思路,将传统的“目标→活动→评价”三段式结构变革为“目标→评价→活动”,先设定教学目标,再根据目标设置评价任务,清晰界定学习的结果表现,最后围绕评价任务设计对应的学习活动。二是交互性原则,即教与学实现多层面、多层次的交流互动。改变传统教学的“单向传递”,将教与学的
指法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占重要位置,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良好习惯的养成、意志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其本身的枯燥,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学生是机械练习,学习时熟悉,转眼就忘记,再次练习又从头学起,不能真正形成技能;再之信息技术课程往往从三年级开设,学生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如何能让他们将这些枯燥的知识、机械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学生乐学、会学并形成技能是摆在教师面
《纽约市》是《新编英语阅读》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课文A。文章介绍了美国纽约市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以及有特色的一些建筑。这样能使读者对这个举世闻名的大都市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介绍一个城市,尤其是外国的城市,用PowerPoint制作一些幻灯片,利用多媒体来讲这堂课会更形象生动,更能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纽约市,这个很多人都梦想着的地方。同时,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笔者是这样设计讲
三年级的阅读教学课该怎么上?董军老师执教的《大自然的声音》给了我很大启示。《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精读课文,“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想象中感受语言的生动,在多读、美读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是董军老师执教本课的主要抓手。  一、尊重——个性化的阅读  体验  三年级学生学习经验不足、学习方法缺乏体系。他们对学习内容有好奇也有疑惑。该单元提出“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老师蹲下来,师生就平等了吗?”这句话使我陷入沉思。“师生平等”四个字看似浅显易懂,实则雾里看花。教师和学生如站在天平的两端,物欲杂念一多,天平就会摇摆不定。教师怎样看待学生,是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关键。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何做才能让他们享受到平等的权利,让每朵花都绽开笑靥呢?  今天,我收到了一张来自学生的告白:“李老师,我讨厌你!”此话犹如一把利刃深深扎进我的心里。几个学生看见我手里拿的纸
随着我国中小学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学校中的教育技术装备不断充实,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工作提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议程。近年来出现的这方面的管理软件,推动了这方面工作的发展,但它们作为市场运作的产物,过于强调技术的超前和自成一体,致使软件的开放性、操作简便性和性价比,往往不能适应实际需要。本文提出并实现的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以Visual Basic 6.0为编程平台,用户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削、锅”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朝、重、结”,会写“封、信”等10个生字,理解“信、削、朝、冷清”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表现露西对爸爸的思念。  3.对比阅读两封信,感受妈妈和露西对爸爸的理解和关爱,仿照第二封信的内容,尝试以爸爸的口吻给露西和妈妈写一封回信,体会家人之间美好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自2016年9月正式发布以来,一直是中国教育界关注、学习的热点。在“核心素养”大框架的指导下,中国教育学界进一步细化“核心素养”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与演绎。依据美术学科特征和功能的“美术核心素养”,尹少淳等美术教育学者于2017年3月正式提出,将“美术核心素养”细化为五部分内容: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篆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在群
一、对话“要求”,课堂诊断  师: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更高级点儿的文字游戏——用汉字写作文。那么,今天我们究竟要写一篇什么作文呢?读读习作七的要求。  (生读)  师:这一次作文要求我们写什么?  生:自由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师:那好,马上动笔,你想写什么?  (生面面相觑)  二、时光追踪,开启思路  1.牛刀小试  师:别急,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宝贝——时光追踪仪,保证你马上就能找到写
教学目标:  1.向同学推荐一部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能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清楚。  2.能注意说话的语速,让别人听清楚讲的内容。  3.能认真听,了解别人讲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竞猜动画片,引出交际话题  1.激趣导入:小朋友们,你们都很喜欢看动画片吧!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它们都是哪部动画片呢?请小朋友们睁大眼睛仔细看,看谁最先说出动画片的片名。(依次出示“小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