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情感渗透的基本策略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04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内在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和理解。事实上,文本并非无情物,阅读教学需要在探寻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辨析、训练等方式,更好地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建构,促进学生的认知视野及对文本的认知解读。
  一、朗读感知,深入语言情感
  小学生普遍缺乏朗读的技巧,要么读得结结巴巴,要么读得拿腔捏调,表演成分过重,难以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引领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体悟认知,丰富学生的内在积淀,从而真正激活学生内在情感体验。
  如《桂花雨》一文,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充分展示了对家乡的怀念,形成了丰富的人生体验。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母亲这句“外地的桂花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金桂”,引领学生从中感受浓浓的乡情,并将这样的情感体验置放在整篇文本中,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散发出来的浓郁乡情出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乡情?你觉得怎样朗读才能真正将作者的这种情感传递出来?学生在品味语言、交流分享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朗读这样的文字语速必须放慢,特别是人物的语言能深入对方的心理世界。
  二、深入辨析,开掘文本情感元素
  一般而言,随着语用理念的介入,现在的阅读教学往往更注重句式体悟、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策略等相对理性的内容,而对文本语言所渗透出来的情感意蕴则关注得较少。其实,情感的丧失不仅会降低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动力,更会影响学生对语用训练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依托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文本,相应地帮助学生开掘内在的实体情感,真正促进學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以《说勤奋》的教学为例,不少教师都会将这篇课文教学定位于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理文,教师会向学生讲述一些与说理文相关的知识要点;其次,就是依托事例论证的方法,感受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事例的典型价值。这样的教学固然不错,但过于理性的认知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深入交流,在说理文教学中渗透情感认知:首先,教师从文本中的中心论点入手,紧扣“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一句,帮助学生感受“桥梁”“鲜花”“汗水”所富含的意思,体悟作者修辞手法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情感;其次,教师可以从文本事例中的人物出发,体悟司马光“躲着”哥哥弟弟的艰辛与韧劲,感受童第周“借勤补拙”的勤奋,将人物的体验还原到情感认知的层面。
  三、拓展训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的成果,都是以解决阅读问题的方式呈现。教师在设置训练时,不仅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合理选择材料,更要强化阅读材料与文本内容之间的情感考量。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内在思维的契合度,从学生认知情感的角度出发,形成思维和情感的双重攻势,并借助创造性的新颖方式加以呈现,为学生情感的体验与认知创设契机。
  如在教学《雾凇》一文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实训项目:吉林雾凇作为我国四大奇观之一,早已闻名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趋之若鹜。请你来尝试做一回导游,为游客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和景色特点。很显然,这是一项充满工具性、也充满情趣性的实践任务。一般来说,很多学生都是选择机械背诵课文的方式,在解说时原封不动地将原文照搬出来,但这样的解说难以展现自身对雾凇的喜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雾凇奇观的喜爱之情,让他们真正从心里喜欢雾凇,并组织学生尝试将自己的这种喜爱之情不断升华、凝聚、扩散,形成骄傲、自豪、兴奋与赞叹。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再次融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时,对文本语言的吸收与接纳就不会停留在原始性的机械层面,而在以导游的身份进行表达介绍,既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创造性,也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作为导游的解说就不能单调地以文字的方式呈现,而是需要搭建具体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戴上旅游帽、拿上导游旗,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导游之旅,从而能用口头形式将自己内在的情感与对雾凇的了解进行有效表达。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引领学生以情感介入的方式做导游,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情感渗透教育。吉林雾凇作为我国四大奇观之一,自然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只有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情感,形成“情动而辞发”的境界,才能真正让学生体悟到作为中国人的那份自豪与喜悦,让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导游词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说明教师需紧扣教材文本和学生认知这两方面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体验,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思考,让学生在多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语文成长的力量。(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丁店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提升后备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缺乏制度性、规范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出现了机制不健全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目标要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
期刊
构建中职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既是新形势下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劳动者的需要,也是促进中职学校寻求机遇不断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存在诸多问题。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对于孩子的一生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班主任则更担负着孩子教育的重任,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如果不准,那么孩子的思想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班主任应该像是一个慈母一样给予学生关心爱护,还要充当一名严师,在孩子有缺点时及时给予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一、循序渐进低要求,良好习惯益终身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一年级孩子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所以,作为一年级的班主
期刊
小学语文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输语文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鼓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激励教育,不仅对学生全面综合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还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提升。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越来越受到学校及教师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归属感与自信,对教学效率及教
期刊
在对我省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3+3模式”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物流资历架构,系统化构建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同时运用现代信息
就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文字积累量较少,思维水平较弱,在语文课堂中常常出现不知如何表达的现象。教师应善于采用一定的情境来开展口语交际教学,使学生养成善于表达与倾听的能力,人际交往水平得到提升。  一、创设情境,调动兴趣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情感共鸣,使其积极加入到口语交际互动中。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口语交际情境,使学生乐于表达,增强表达欲。比如
期刊
“陶瓷大省”曾经落伍陶瓷,曾是江西引以为傲的一大产业。作为中国产陶最早的省份之一,自唐、宋以来,江西一直是全国陶瓷大省、陶瓷强省。尤其是景德镇,千年不断的窑火,书写
调研发现,四川省计算机应用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需求。应科学构建四川省中职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制定与产业需求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将现实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