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内在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感受和理解。事实上,文本并非无情物,阅读教学需要在探寻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辨析、训练等方式,更好地实现与文本之间的建构,促进学生的认知视野及对文本的认知解读。
一、朗读感知,深入语言情感
小学生普遍缺乏朗读的技巧,要么读得结结巴巴,要么读得拿腔捏调,表演成分过重,难以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引领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体悟认知,丰富学生的内在积淀,从而真正激活学生内在情感体验。
如《桂花雨》一文,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充分展示了对家乡的怀念,形成了丰富的人生体验。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母亲这句“外地的桂花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金桂”,引领学生从中感受浓浓的乡情,并将这样的情感体验置放在整篇文本中,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散发出来的浓郁乡情出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乡情?你觉得怎样朗读才能真正将作者的这种情感传递出来?学生在品味语言、交流分享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朗读这样的文字语速必须放慢,特别是人物的语言能深入对方的心理世界。
二、深入辨析,开掘文本情感元素
一般而言,随着语用理念的介入,现在的阅读教学往往更注重句式体悟、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策略等相对理性的内容,而对文本语言所渗透出来的情感意蕴则关注得较少。其实,情感的丧失不仅会降低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动力,更会影响学生对语用训练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依托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文本,相应地帮助学生开掘内在的实体情感,真正促进學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以《说勤奋》的教学为例,不少教师都会将这篇课文教学定位于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理文,教师会向学生讲述一些与说理文相关的知识要点;其次,就是依托事例论证的方法,感受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事例的典型价值。这样的教学固然不错,但过于理性的认知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深入交流,在说理文教学中渗透情感认知:首先,教师从文本中的中心论点入手,紧扣“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一句,帮助学生感受“桥梁”“鲜花”“汗水”所富含的意思,体悟作者修辞手法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情感;其次,教师可以从文本事例中的人物出发,体悟司马光“躲着”哥哥弟弟的艰辛与韧劲,感受童第周“借勤补拙”的勤奋,将人物的体验还原到情感认知的层面。
三、拓展训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的成果,都是以解决阅读问题的方式呈现。教师在设置训练时,不仅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合理选择材料,更要强化阅读材料与文本内容之间的情感考量。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内在思维的契合度,从学生认知情感的角度出发,形成思维和情感的双重攻势,并借助创造性的新颖方式加以呈现,为学生情感的体验与认知创设契机。
如在教学《雾凇》一文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实训项目:吉林雾凇作为我国四大奇观之一,早已闻名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趋之若鹜。请你来尝试做一回导游,为游客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和景色特点。很显然,这是一项充满工具性、也充满情趣性的实践任务。一般来说,很多学生都是选择机械背诵课文的方式,在解说时原封不动地将原文照搬出来,但这样的解说难以展现自身对雾凇的喜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雾凇奇观的喜爱之情,让他们真正从心里喜欢雾凇,并组织学生尝试将自己的这种喜爱之情不断升华、凝聚、扩散,形成骄傲、自豪、兴奋与赞叹。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再次融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时,对文本语言的吸收与接纳就不会停留在原始性的机械层面,而在以导游的身份进行表达介绍,既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创造性,也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作为导游的解说就不能单调地以文字的方式呈现,而是需要搭建具体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戴上旅游帽、拿上导游旗,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导游之旅,从而能用口头形式将自己内在的情感与对雾凇的了解进行有效表达。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引领学生以情感介入的方式做导游,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情感渗透教育。吉林雾凇作为我国四大奇观之一,自然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只有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情感,形成“情动而辞发”的境界,才能真正让学生体悟到作为中国人的那份自豪与喜悦,让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导游词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说明教师需紧扣教材文本和学生认知这两方面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体验,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思考,让学生在多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语文成长的力量。(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丁店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一、朗读感知,深入语言情感
小学生普遍缺乏朗读的技巧,要么读得结结巴巴,要么读得拿腔捏调,表演成分过重,难以展现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引领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体悟认知,丰富学生的内在积淀,从而真正激活学生内在情感体验。
如《桂花雨》一文,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充分展示了对家乡的怀念,形成了丰富的人生体验。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母亲这句“外地的桂花再好,也比不上家乡的金桂”,引领学生从中感受浓浓的乡情,并将这样的情感体验置放在整篇文本中,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散发出来的浓郁乡情出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乡情?你觉得怎样朗读才能真正将作者的这种情感传递出来?学生在品味语言、交流分享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朗读这样的文字语速必须放慢,特别是人物的语言能深入对方的心理世界。
二、深入辨析,开掘文本情感元素
一般而言,随着语用理念的介入,现在的阅读教学往往更注重句式体悟、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策略等相对理性的内容,而对文本语言所渗透出来的情感意蕴则关注得较少。其实,情感的丧失不仅会降低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动力,更会影响学生对语用训练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依托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文本,相应地帮助学生开掘内在的实体情感,真正促进學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以《说勤奋》的教学为例,不少教师都会将这篇课文教学定位于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说理文,教师会向学生讲述一些与说理文相关的知识要点;其次,就是依托事例论证的方法,感受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事例的典型价值。这样的教学固然不错,但过于理性的认知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深入交流,在说理文教学中渗透情感认知:首先,教师从文本中的中心论点入手,紧扣“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一句,帮助学生感受“桥梁”“鲜花”“汗水”所富含的意思,体悟作者修辞手法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情感;其次,教师可以从文本事例中的人物出发,体悟司马光“躲着”哥哥弟弟的艰辛与韧劲,感受童第周“借勤补拙”的勤奋,将人物的体验还原到情感认知的层面。
三、拓展训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的成果,都是以解决阅读问题的方式呈现。教师在设置训练时,不仅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合理选择材料,更要强化阅读材料与文本内容之间的情感考量。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内在思维的契合度,从学生认知情感的角度出发,形成思维和情感的双重攻势,并借助创造性的新颖方式加以呈现,为学生情感的体验与认知创设契机。
如在教学《雾凇》一文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实训项目:吉林雾凇作为我国四大奇观之一,早已闻名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趋之若鹜。请你来尝试做一回导游,为游客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和景色特点。很显然,这是一项充满工具性、也充满情趣性的实践任务。一般来说,很多学生都是选择机械背诵课文的方式,在解说时原封不动地将原文照搬出来,但这样的解说难以展现自身对雾凇的喜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雾凇奇观的喜爱之情,让他们真正从心里喜欢雾凇,并组织学生尝试将自己的这种喜爱之情不断升华、凝聚、扩散,形成骄傲、自豪、兴奋与赞叹。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当学生再次融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时,对文本语言的吸收与接纳就不会停留在原始性的机械层面,而在以导游的身份进行表达介绍,既融入了自己独特的创造性,也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作为导游的解说就不能单调地以文字的方式呈现,而是需要搭建具体的实践平台,让学生戴上旅游帽、拿上导游旗,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导游之旅,从而能用口头形式将自己内在的情感与对雾凇的了解进行有效表达。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引领学生以情感介入的方式做导游,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情感渗透教育。吉林雾凇作为我国四大奇观之一,自然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只有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情感,形成“情动而辞发”的境界,才能真正让学生体悟到作为中国人的那份自豪与喜悦,让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导游词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说明教师需紧扣教材文本和学生认知这两方面的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体验,才能真正体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思考,让学生在多元体验的过程中获得语文成长的力量。(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丁店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