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学生因英语词性方面的知识缺陷而导致的英语学习上的种种问题,笔者从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两个角度出发,着重分析高中生词性失误的类型及其原因,并且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处理词性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词性、词性误用、词性教学
从初中升上高中后,随着英语知识难度的加深和对能力要求的提高,学生都会发现在词性方面的知识缺陷严重限制了自己英语能力和成绩的提高。高中英语教师也认为学生的词性知识缺陷不仅使学生在日常交流、写作、解题中反复出现严重的语法错误,甚至导致不必要的误解,更严重的是将直接给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设置障碍,最后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方面,为学生补上英语词性知识这一课是尤为必要的。
1.词性失误的类型和原因分析:
词性(part of speech)指的是根据词汇在句子中的应用和所传递的信息划分的词汇的不同分属类别和各种性质。在传统语法中,词性一般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感叹词,数词和冠词。词汇在语境中的应用体现了其在具体句子中的词性,反过来说,词汇的词性也确定了它在具体句子中应该如何使用。学生在运用词汇时,若不注意词汇的词性区别,就会造成使用失误。例如:
1.During he was in Japan, he visited many places.
2.You should effort study, keep up with throughout the classmates.
3.Many schools exist a few students cheat in examinations.
失误的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讲,主要有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transfer)和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
1.1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Transfer)
语内迁移指由于学生所学的有关英语语言本身的内容对英语学习干扰而造成的错误,可分为语音错误、词汇错误和句法错误。就词汇错误而言,主要指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或所见过的某个单词或词组的形态变化,错误地推广使用,即过度概括或称泛化规则(Overgeneralization and Ignorance of Rule Restrictions) ,此类错误的特点是过度或超范围使用规则。我国中学生产生此类错误的概率是相当高的。下面,从词性的语法的分类性、词性的转类性、词性的复合性、词性的派生性四方面分析语内迁移词性失误。
1.1.1 语法的分类性:
1)词的词法特点
如: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可数名词变复数时应将y改i再加es,但因混淆了名词和动词,因此当要将某些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动词改为-ing形式时,有的同学就会也把y改i再加-ing。此类失误在于混淆单词的不同词性,过度使用英语词汇的词尾屈折变化规则。
They are carriing boxes into the truck.
动词有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之分,学生因分不清哪些是及物哪些是不及物,从而造成词性使用失误,如:He rose his voice.
2)词的句法特点
词类的句法特征即词的分布,或在句中出现的位置:学生根据惯常的规则,如:形容词一般放在被修饰词前,连词可接句子或名词等不加分析地加以推广,导致失误:
I have important something to tell you.
1.1.2 词性具有转类性:
英语中大部分词汇都有多个词性,若没有掌握好这一点,在学习中就会对同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词性和不同用法感到困惑。
1)名词转为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在现代英语中,把名词作为动词使用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而且有日渐增多的倾向。如:Mr. Smith has authored (=written) a book on AIDS.
2)名词转为形容词作定语,替代带’s来表示所有格。作定语的名词往往是说明其中名词的材料、用途、时间、地点、内容、类别等,如:a stone bridge (材料), the railway station (用途)等。
但是,词性的转类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目的语国家的表达习惯,所以如果学生在表达中随意转换用词,容易造成失误,如:This pleasured the children a lot.
1.1.3 词性具有复合性:
词与词复合后,发生词性变化。如:定冠词+形容词(如the poor)表“一类”,此时该词组变成名词性;再如:不及物动词+介词(如look at),该词组变成及物词组等。有些学生对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就造成了使用时的失误。如:
Tom failed to fit in others in the new environment.
1.1.4 词性具有派生性:
增加词缀可以形成大量的派生词。派生法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前后缀给学生的造词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学生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滥用前后缀的现象很普遍,如:This song is impopular now.
1.2 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
语际迁移其实也就是母语迁移,即当母语与目标语的语言习惯相同或接近时,会出现“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相反,当母语的语言习惯与目标语有差异时,学习者会把母语的规则和使用习惯迁移到目标语中形成干扰(interference),即“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而错误就是这种迁移或干扰的结果。
汉语和英语在句法的词序方面和英语基本一致,不像日语、德语那样,把谓语动词放到句子的最后边。比如汉语“我爱你!”(S+V+O),英语是“I love you!”(S+V+O),从这点看,中国人学习英语还有很多优势,这是正迁移。以下是中国人学英语时语际迁移的几个与词性相关的典型例子:
1.2.1 形容词和副词
汉语的传统语法认为形容词可以修饰动词等,比如:“他这个孩子办事很认真”,还可以说:“他是个很认真的孩子”。而英语diligent和diligently分别是形容词和副词,用法如下:He is a diligent boy. He studies diligently.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修饰名词,各尽其责。
1.2.2 汉语的“一词多用”和英语的“一义多词”
汉语当中,一个词组可以具有多个词性,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而英语中,同一个意思的表达,在不同语境中却需要不同的词组来担任。如汉语中“经过”这个词组,可以用在以下句中:
1) 经过考虑,他决定放弃。(介词)
2) 他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了一个公园。(动词)
在英语中,同样要表达“经过”这个意思,在不同句子中却用了不同的词组。如:
1) 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when crossing the street. (动词)
2) I received a letter from him through a friend. (介词)
3) He passed by a park on his way home. (动词+介词)
1.2.3 汉语式语序或词汇搭配导致与词性相关的错误
1) Smoking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around people.
2) There are only a few students in our class want to take the oral English test.
2.如何进行词性教学
英语中的词性类别多,且绝大部分词汇词性多,在实际应用中难度大,但掌握词性又是在高中阶段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这就决定了它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运用词汇时,若未能掌握其词性并了解其语法范畴使用,会导致对各种词性的混用,在句子语境中乱用,造成结构混乱,甚至语义不清。在高中阶段的词性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语境和练习,加强词性记忆效果。
以诗歌、习语、佳句等作例句,创造语境进行词性教学。学生通过例句可以掌握重点词汇的词性在句中的功用,词性学习也变得易懂、易记。但要注意例句的语法概念清晰明了、简洁易懂性。教学中应着眼于归纳多词性词汇中的重要词性、常用词性,尤其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及其词性。此外,为了达到巩固和达到会应用的效果,应在课后练习中重复出现该词汇的词性用法。
(2)变“举例句”为“板书题目”引导思维,帮助学生自己导出结果。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我挑战的兴趣和集中注意力,并加深对该词汇相应词性用法的印象。对多词性的词汇,在已知其最常用词性的情况下,学生在解题时可根据已知词性加以延伸,并结合排除法自己推倒出选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请个别学生来解释自己选某个选项的理由,此时教师也可适当给出一些引导或暗示。在不同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下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会一些解题的技巧,也获得了一些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能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课后研究中。
(3)通过词汇派生联想,加强词性记忆效果。
英语中多数实词都有词性的变化,或加前缀,或加后缀,也有不规则的变化。记忆时将词性变化和词缀系统化联想串联起来,则可记一当十,记忆效果成几何级数倍增。
例如:light-lighten-lighting-lightly-lightness-enlighten;
nation-national-nationality-nationalism-nationalist.
(4)通过同/近/反义词汇联想串联,加强词性记忆效果。
把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串在一起,这对分析、对比、记忆都有好处。这样不仅有利于词汇的积累,也有益于词性的记忆。
例如:Lively-live-alive-living;spend-pay-cost-take-charge-offer
(5)拓展词汇的文化背景,增加学生对词性学习的兴趣。
适时增加词汇本身的文化知识,社会历史演变等的讲解,使其了解词的演变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印象。如:OK的起源,SOS的来历,electricity的由来,coffee来历等。
(6)重视词性的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测试不仅能检查考生对词汇,词性的掌握情况,还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练习的机会,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7)保证足够量的语言输入(input)
纠正错误的基本前提是保证足够量的语言输入(input),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有效的语言吸收(intake)。有效和足够的语言吸收是减少初级错误、形成高质量语言输出(output)的可靠手段。 平时,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多去接触英美报刊,在趣味阅读中自然习得。对于这样的报刊文章,大部分应作为泛读材料,但也可适当选取个别篇目作为课堂讨论、学习的精读材料。以这种方式来处理,学生可以从教师和其他同学学习到阅读的方法并分享心得,那么他们的英美报刊阅读才能持续发展下去,并从中受益。
(8)词性教学的延伸:帮助学生学会句子成分分析和使用从句
在词性的教学中必然涉及到句子成分分析,如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定语、状语等,而英语的从句正好包括名词性从句(可分为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四种)、定语从句(又称形容词性从句)和状语从句(又称副词性从句)。这些从句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与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或者所起的功能作用有关。所以,学生如果能较好的理解词性的意义及其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那么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从句的类型、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Corder, S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J]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 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Press, 2001
[3] 张立飞 中国英语学习者错误探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3)
[4] 刘纪云 《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错误分析》,《外语研究》2003年第5期
关键词:词性、词性误用、词性教学
从初中升上高中后,随着英语知识难度的加深和对能力要求的提高,学生都会发现在词性方面的知识缺陷严重限制了自己英语能力和成绩的提高。高中英语教师也认为学生的词性知识缺陷不仅使学生在日常交流、写作、解题中反复出现严重的语法错误,甚至导致不必要的误解,更严重的是将直接给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设置障碍,最后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在初高中衔接方面,为学生补上英语词性知识这一课是尤为必要的。
1.词性失误的类型和原因分析:
词性(part of speech)指的是根据词汇在句子中的应用和所传递的信息划分的词汇的不同分属类别和各种性质。在传统语法中,词性一般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感叹词,数词和冠词。词汇在语境中的应用体现了其在具体句子中的词性,反过来说,词汇的词性也确定了它在具体句子中应该如何使用。学生在运用词汇时,若不注意词汇的词性区别,就会造成使用失误。例如:
1.During he was in Japan, he visited many places.
2.You should effort study, keep up with throughout the classmates.
3.Many schools exist a few students cheat in examinations.
失误的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讲,主要有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transfer)和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
1.1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Transfer)
语内迁移指由于学生所学的有关英语语言本身的内容对英语学习干扰而造成的错误,可分为语音错误、词汇错误和句法错误。就词汇错误而言,主要指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或所见过的某个单词或词组的形态变化,错误地推广使用,即过度概括或称泛化规则(Overgeneralization and Ignorance of Rule Restrictions) ,此类错误的特点是过度或超范围使用规则。我国中学生产生此类错误的概率是相当高的。下面,从词性的语法的分类性、词性的转类性、词性的复合性、词性的派生性四方面分析语内迁移词性失误。
1.1.1 语法的分类性:
1)词的词法特点
如: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可数名词变复数时应将y改i再加es,但因混淆了名词和动词,因此当要将某些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动词改为-ing形式时,有的同学就会也把y改i再加-ing。此类失误在于混淆单词的不同词性,过度使用英语词汇的词尾屈折变化规则。
They are carriing boxes into the truck.
动词有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之分,学生因分不清哪些是及物哪些是不及物,从而造成词性使用失误,如:He rose his voice.
2)词的句法特点
词类的句法特征即词的分布,或在句中出现的位置:学生根据惯常的规则,如:形容词一般放在被修饰词前,连词可接句子或名词等不加分析地加以推广,导致失误:
I have important something to tell you.
1.1.2 词性具有转类性:
英语中大部分词汇都有多个词性,若没有掌握好这一点,在学习中就会对同一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词性和不同用法感到困惑。
1)名词转为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在现代英语中,把名词作为动词使用的现象是很普遍的,而且有日渐增多的倾向。如:Mr. Smith has authored (=written) a book on AIDS.
2)名词转为形容词作定语,替代带’s来表示所有格。作定语的名词往往是说明其中名词的材料、用途、时间、地点、内容、类别等,如:a stone bridge (材料), the railway station (用途)等。
但是,词性的转类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目的语国家的表达习惯,所以如果学生在表达中随意转换用词,容易造成失误,如:This pleasured the children a lot.
1.1.3 词性具有复合性:
词与词复合后,发生词性变化。如:定冠词+形容词(如the poor)表“一类”,此时该词组变成名词性;再如:不及物动词+介词(如look at),该词组变成及物词组等。有些学生对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就造成了使用时的失误。如:
Tom failed to fit in others in the new environment.
1.1.4 词性具有派生性:
增加词缀可以形成大量的派生词。派生法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前后缀给学生的造词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学生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滥用前后缀的现象很普遍,如:This song is impopular now.
1.2 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
语际迁移其实也就是母语迁移,即当母语与目标语的语言习惯相同或接近时,会出现“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相反,当母语的语言习惯与目标语有差异时,学习者会把母语的规则和使用习惯迁移到目标语中形成干扰(interference),即“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而错误就是这种迁移或干扰的结果。
汉语和英语在句法的词序方面和英语基本一致,不像日语、德语那样,把谓语动词放到句子的最后边。比如汉语“我爱你!”(S+V+O),英语是“I love you!”(S+V+O),从这点看,中国人学习英语还有很多优势,这是正迁移。以下是中国人学英语时语际迁移的几个与词性相关的典型例子:
1.2.1 形容词和副词
汉语的传统语法认为形容词可以修饰动词等,比如:“他这个孩子办事很认真”,还可以说:“他是个很认真的孩子”。而英语diligent和diligently分别是形容词和副词,用法如下:He is a diligent boy. He studies diligently.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修饰名词,各尽其责。
1.2.2 汉语的“一词多用”和英语的“一义多词”
汉语当中,一个词组可以具有多个词性,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而英语中,同一个意思的表达,在不同语境中却需要不同的词组来担任。如汉语中“经过”这个词组,可以用在以下句中:
1) 经过考虑,他决定放弃。(介词)
2) 他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了一个公园。(动词)
在英语中,同样要表达“经过”这个意思,在不同句子中却用了不同的词组。如:
1) You cannot be too careful when crossing the street. (动词)
2) I received a letter from him through a friend. (介词)
3) He passed by a park on his way home. (动词+介词)
1.2.3 汉语式语序或词汇搭配导致与词性相关的错误
1) Smoking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around people.
2) There are only a few students in our class want to take the oral English test.
2.如何进行词性教学
英语中的词性类别多,且绝大部分词汇词性多,在实际应用中难度大,但掌握词性又是在高中阶段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这就决定了它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运用词汇时,若未能掌握其词性并了解其语法范畴使用,会导致对各种词性的混用,在句子语境中乱用,造成结构混乱,甚至语义不清。在高中阶段的词性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语境和练习,加强词性记忆效果。
以诗歌、习语、佳句等作例句,创造语境进行词性教学。学生通过例句可以掌握重点词汇的词性在句中的功用,词性学习也变得易懂、易记。但要注意例句的语法概念清晰明了、简洁易懂性。教学中应着眼于归纳多词性词汇中的重要词性、常用词性,尤其是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及其词性。此外,为了达到巩固和达到会应用的效果,应在课后练习中重复出现该词汇的词性用法。
(2)变“举例句”为“板书题目”引导思维,帮助学生自己导出结果。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我挑战的兴趣和集中注意力,并加深对该词汇相应词性用法的印象。对多词性的词汇,在已知其最常用词性的情况下,学生在解题时可根据已知词性加以延伸,并结合排除法自己推倒出选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请个别学生来解释自己选某个选项的理由,此时教师也可适当给出一些引导或暗示。在不同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下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会一些解题的技巧,也获得了一些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能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课后研究中。
(3)通过词汇派生联想,加强词性记忆效果。
英语中多数实词都有词性的变化,或加前缀,或加后缀,也有不规则的变化。记忆时将词性变化和词缀系统化联想串联起来,则可记一当十,记忆效果成几何级数倍增。
例如:light-lighten-lighting-lightly-lightness-enlighten;
nation-national-nationality-nationalism-nationalist.
(4)通过同/近/反义词汇联想串联,加强词性记忆效果。
把词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串在一起,这对分析、对比、记忆都有好处。这样不仅有利于词汇的积累,也有益于词性的记忆。
例如:Lively-live-alive-living;spend-pay-cost-take-charge-offer
(5)拓展词汇的文化背景,增加学生对词性学习的兴趣。
适时增加词汇本身的文化知识,社会历史演变等的讲解,使其了解词的演变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印象。如:OK的起源,SOS的来历,electricity的由来,coffee来历等。
(6)重视词性的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测试不仅能检查考生对词汇,词性的掌握情况,还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练习的机会,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7)保证足够量的语言输入(input)
纠正错误的基本前提是保证足够量的语言输入(input),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有效的语言吸收(intake)。有效和足够的语言吸收是减少初级错误、形成高质量语言输出(output)的可靠手段。 平时,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多去接触英美报刊,在趣味阅读中自然习得。对于这样的报刊文章,大部分应作为泛读材料,但也可适当选取个别篇目作为课堂讨论、学习的精读材料。以这种方式来处理,学生可以从教师和其他同学学习到阅读的方法并分享心得,那么他们的英美报刊阅读才能持续发展下去,并从中受益。
(8)词性教学的延伸:帮助学生学会句子成分分析和使用从句
在词性的教学中必然涉及到句子成分分析,如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定语、状语等,而英语的从句正好包括名词性从句(可分为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四种)、定语从句(又称形容词性从句)和状语从句(又称副词性从句)。这些从句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与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或者所起的功能作用有关。所以,学生如果能较好的理解词性的意义及其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那么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从句的类型、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Corder, S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J] .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 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Press, 2001
[3] 张立飞 中国英语学习者错误探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3)
[4] 刘纪云 《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错误分析》,《外语研究》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