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期间,江宁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及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扶持计划”和“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精神,创新思路,多种措施并举,切实加快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政策支持,努力推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十一五”初。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关于转发区教育局、区托幼办<关于实行镇街中心小学与幼儿园剥离的意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意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全区幼儿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推进幼儿教育现代化工程,稳步提高农村学前三年入园率,分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扶持工程”,加快农村中心园提档升级步伐,积极稳妥地实行幼小剥离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教师合格学历与大专学历达标率。《意见》还指出要确保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区财政、教育部门要确保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投入,重点用于农村幼儿园的园舍新建、教师工资保障及大型设备添置等,小学附设幼儿园经费要独立建账,专款专用,同时要确保为幼儿园教职工办理五项保险。要制定扶持政策,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在水电费、燃气费、垃圾费等方面要给幼儿园优惠政策;要切实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特别要加快建立与完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保障机制。《通知》就《意见》中提到的有关“幼小剥离”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各街道自2006年开始开展幼儿园与小学的剥离工作,以进一步理顺幼儿教育管理体制。《通知》要求区教育局计财科、监察室以及各街道(镇)财政所等部门加强对幼小剥离后幼儿园账目的监督与管理。至2009年3月,全区23所街道(镇)中心幼儿园皆从中心小学剥离出来,幼儿园自此拥有独立的管理权。
为有效促进农村幼儿教育普及率和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财政局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扶持计划’”的意见》,要求各街道(镇)对照条件积极创建和发展农村幼儿园,市教育局将对各街道实施该“扶持计划”的情况进行验收,达到要求的街道(镇)将获得一定的奖励。验收的内容有四方面:一是街道(镇)对办好农村幼儿教育的政府责任落实情况;二是中心幼儿园的办园情况;三是村办园(班)办园条件是否符合《南京市村级幼儿园(班)办园(班)基本标准》;四是学前三年入园率达标情况。南京市设立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扶持计划”专项奖励,对于达标街道(镇),根据人口数量给予20~30万不等的奖励。江宁区根据市局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实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扶持工程”的意见》,在市局奖励标准的基础上,设立了区专项奖励资金,对达到要求的街道(镇)根据人口数量,再给予6-10万元不等的奖励。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我区原计划三年完成的“扶持工程”两年便完成了。
2008年,在分析了全区农村村办园(班)发展特点的情况后,我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村幼儿教育布局调整“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升工程”就政府责任落实、办好中心园、办好村办园(班)及学前三年入园率等四方面提出具体要求,重点放在村办园(班)的布局、园舍条件、人员配备、保教质量等方面。为此,区教育局设立了“提升工程”专项奖励,根据街道人口数量。对达到要求的街道(镇)给予25—35万元不等的奖励。同时,区政府为鼓励各街道(镇)率先达标,对于第一年达标的街道再给予15万元的奖励,以后达标的街道(镇)则逐年递减奖励。
二、加大投入,切实提高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
稳定持续的投入是农村幼儿教育得以发展的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区幼儿教育累计投入达3亿元。为缩小城乡差别,扩大优质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整体提升办园条件,各街道(镇)做强做大中心园,合理布局村办园(班),努力提高幼儿园办园层次。
1 做强做大中心园
为鼓励各街道(镇)积极新建幼儿园,区教育局给予各街道(镇)新建幼儿园1:1的资金配比支持。“十一五”期间,在“扶持工程”的推动下,各街道(镇)新建幼儿园的积极性较高。23所中心园中。有12所异地新建,规模均在12个班以上,其中最大的一所占地20多亩,办学规模达到了24个班,新建幼儿园总投入约为1.1亿元;8所幼儿园改建扩建,规模从6个班扩大到9个班以上;另有2所幼儿园将在“十二五”期间异地新建。随着各街道(镇)幼儿教育的加速发展,幼儿园规模还将不断扩大,异地新建的幼儿园数也将不断增多。
2 合理布局村办园(班)
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各社区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将“十五”期间的384个村办园(班)缩减为58个村办园(班),其中有部分村办园(班)在早期盲目撤除之后又重新恢复。在“扶持工程”“提升工程”“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等系列工程的推动下,各村办园(班)的办学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50%以上村办园(班)皆进行了新建、改建。新建、改建园园舍美观、宽敞,设施完备,都有配套的午睡室、盥洗室,户外活动场地铺设了塑胶,部分幼儿园(班)还装上了空调。偏远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了与中心园及城市幼儿园孩子同等质量的幼儿教育。
3 积极建设合格园
2009年,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印发的《关于实施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的意见》,我区积极配合市教育局开展了农村幼儿园“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该工程分两年实施,2009年的重点是对市属各区县6个班以下的幼儿园,尤其是村办园(班)进行投入。市教育局拿出900多万元奖励资金用于村办合格园(班)建设,对达标幼儿园(班)分别给予园配4.1万元、班配1.2万元的实物投入,其中包括体育运动器械、保健专用器械、图书、区角游戏材料、电脑、数码相机、多功能收录机、钢琴、床、桌椅等。2010年的重点是对农村6个班以上的建制园(非街道<镇>所在地的中心园)和街道(镇)所在地的中心园进行投入,对建制园仍然按照2009年的标准给予实物投入。对中心园则给予每园10万元奖励。
三、多方联动,整体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
在硬件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提高保教质量的工作。我区根据多方联动原则,积极采取“外挂横联内辐射”措施,提升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水平。
1 开展城乡“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外挂
2004年起,我区与南京市鼓楼区12所省级示范园开展了“手拉手”结对活动,双方签订了“手 拉手”帮扶结对协议书。通过观摩教育教学活动、送教下乡、对口交流,大大提高了我区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的保教质量。2005年开始,我区托幼办组织了城区园和街道(镇)中心园“手拉手”结对活动。2006年,组织了市区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标兵和骨干教师“青蓝结对”活动。从而形成了市、区、街道(镇)三个层面的“手拉手”结对活动,为全面提高农村幼儿教育保教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创新区内管理机制——横联
(1)建立“城乡发展共同体”机制
为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层次。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我区自2008年3月以来在开展城乡“手拉手”结对活动的基础上建立了“城乡发展共同体”机制,让区内三所优质教办园与33所街道(镇)及农村中心幼儿园结为共同体,并签订了相关协议。协议规定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发展的内容及形式、发展效果的评定及考核等相关内容。两年多来,各园之间通过召开联席会、送教下乡、观摩教学活动等形式,有效促进了农村幼儿园园务管理和保教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幼儿园提档升级工作创建过程中,区内三所优质教办园毫无保留地给予传帮带。大大提高了创建通过率。“十二五”期间,我区将继续开展区内城乡帮扶活动。并积极探索以教办园带街道(镇)办园的“连锁店”式帮扶模式。
(2)积极推进“骨干支教”活动
2008年9月以来,我区推行了城区“名优”骨干教师支援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活动,首批从三所教办园抽取的7位骨干教师到街道(镇)中心幼儿园担任园长助理职务,以两年为一个任期。我们在《关于组织“名优”骨干教师支援农村幼教的工作意见》中对于业务助理园长应该完成哪些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包括帮助受援园完善日常教育常规、教科研、园本教研、家长工作等制度的建设,提高教师观察幼儿与评估幼儿发展水平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受援幼儿园获得了全面指导,支教教师自身也在业务和管理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实现了双赢。目前,第二轮支教工作亦已顺利展开,有了第一轮支教工作的经验,第二轮支教工作将更具有针对性。今后,我们还将改变“支教”形式,不仅派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幼儿园也可派教师到城区幼儿园来学习,以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3)重新划分管理片
“片”在全区幼儿园管理中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我区的片级管理由来已久。以前,我区的片级管理范围主要根据地理位置来划分,然而多年的实践表明:农村园与农村园组成同一个片,在质的提高上难有作为。活动的有效性不高。2009年3月。我区打破按地理位置分片的做法,改为根据幼儿园办园模式、性质、规模、层次、特色等的不同,强弱搭配,将全区幼儿园重新组成7个片,每片由市区学科带头人任片长,农村23所中心园分别分配到7个片中去。我们发文规定了片活动的要求及片长职责,每年对片长进行考核。实践证明,这样的划片可促进各园之间的多元交流,增加互相学习的机会,实现资源共享,让农村幼儿园开阔了视野,有了更多的学习对象,从而逐渐缩小了与优质幼儿园之间的差距。
3 强化日本培训——内辐射
(1)开展全区“园本教研”培训活动
园本教研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由于全区幼儿园层次不同,各园园本教研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农村幼儿园,师资水平、园本教研水平较低。为促进全区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扎实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也为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提供一定范式,我们开展了“以评比促学习,以竞赛促教研”的系列教研活动。如开展全区幼儿园自然角环境创设评比、全区幼儿园晨间锻炼活动评比等,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有效地提高了各园开展园本教研的自觉性和水平,农村幼儿园对园本教研也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各园在比赛过程中掌握了园本教研的基本方法,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开展农村幼儿园教师技能技巧培训
在对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于是,我们借助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力量,从2008年4月起先后开办了“视唱与唱歌”“钢琴即兴伴奏”等培训班,先培训街道中心园的1~2名教师,两年学习期满后再由他们对本园和村办园(班)教师进行园本培训。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查验培训内容及课时来监督各园园本培训的开展。此后,我们根据农村幼儿园教师实际情况,逐年开设各种培训课程,如2009年开办了信息技术培训班、创意美术培训班等,2010年开办了幼儿园环境创设培训班等,这些培训班都是采取先培训骨干教师,再由骨干教师回园后开展园本培训的方法,以期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整体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以上措施,我区农村幼儿园在园务管理、保教水平、教科研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幼儿园“硬件过硬,软件太软”的局面,实现了硬件软件全面优质,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的孩子们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同样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进而为我区实现城乡幼儿园共同进步、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政策支持,努力推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十一五”初。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关于转发区教育局、区托幼办<关于实行镇街中心小学与幼儿园剥离的意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意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全区幼儿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推进幼儿教育现代化工程,稳步提高农村学前三年入园率,分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扶持工程”,加快农村中心园提档升级步伐,积极稳妥地实行幼小剥离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教师合格学历与大专学历达标率。《意见》还指出要确保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区财政、教育部门要确保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投入,重点用于农村幼儿园的园舍新建、教师工资保障及大型设备添置等,小学附设幼儿园经费要独立建账,专款专用,同时要确保为幼儿园教职工办理五项保险。要制定扶持政策,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在水电费、燃气费、垃圾费等方面要给幼儿园优惠政策;要切实加强幼儿园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特别要加快建立与完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保障机制。《通知》就《意见》中提到的有关“幼小剥离”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各街道自2006年开始开展幼儿园与小学的剥离工作,以进一步理顺幼儿教育管理体制。《通知》要求区教育局计财科、监察室以及各街道(镇)财政所等部门加强对幼小剥离后幼儿园账目的监督与管理。至2009年3月,全区23所街道(镇)中心幼儿园皆从中心小学剥离出来,幼儿园自此拥有独立的管理权。
为有效促进农村幼儿教育普及率和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财政局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扶持计划’”的意见》,要求各街道(镇)对照条件积极创建和发展农村幼儿园,市教育局将对各街道实施该“扶持计划”的情况进行验收,达到要求的街道(镇)将获得一定的奖励。验收的内容有四方面:一是街道(镇)对办好农村幼儿教育的政府责任落实情况;二是中心幼儿园的办园情况;三是村办园(班)办园条件是否符合《南京市村级幼儿园(班)办园(班)基本标准》;四是学前三年入园率达标情况。南京市设立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扶持计划”专项奖励,对于达标街道(镇),根据人口数量给予20~30万不等的奖励。江宁区根据市局文件精神,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实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扶持工程”的意见》,在市局奖励标准的基础上,设立了区专项奖励资金,对达到要求的街道(镇)根据人口数量,再给予6-10万元不等的奖励。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我区原计划三年完成的“扶持工程”两年便完成了。
2008年,在分析了全区农村村办园(班)发展特点的情况后,我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关于实施农村幼儿教育布局调整“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升工程”就政府责任落实、办好中心园、办好村办园(班)及学前三年入园率等四方面提出具体要求,重点放在村办园(班)的布局、园舍条件、人员配备、保教质量等方面。为此,区教育局设立了“提升工程”专项奖励,根据街道人口数量。对达到要求的街道(镇)给予25—35万元不等的奖励。同时,区政府为鼓励各街道(镇)率先达标,对于第一年达标的街道再给予15万元的奖励,以后达标的街道(镇)则逐年递减奖励。
二、加大投入,切实提高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
稳定持续的投入是农村幼儿教育得以发展的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区幼儿教育累计投入达3亿元。为缩小城乡差别,扩大优质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整体提升办园条件,各街道(镇)做强做大中心园,合理布局村办园(班),努力提高幼儿园办园层次。
1 做强做大中心园
为鼓励各街道(镇)积极新建幼儿园,区教育局给予各街道(镇)新建幼儿园1:1的资金配比支持。“十一五”期间,在“扶持工程”的推动下,各街道(镇)新建幼儿园的积极性较高。23所中心园中。有12所异地新建,规模均在12个班以上,其中最大的一所占地20多亩,办学规模达到了24个班,新建幼儿园总投入约为1.1亿元;8所幼儿园改建扩建,规模从6个班扩大到9个班以上;另有2所幼儿园将在“十二五”期间异地新建。随着各街道(镇)幼儿教育的加速发展,幼儿园规模还将不断扩大,异地新建的幼儿园数也将不断增多。
2 合理布局村办园(班)
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各社区科学整合教育资源,将“十五”期间的384个村办园(班)缩减为58个村办园(班),其中有部分村办园(班)在早期盲目撤除之后又重新恢复。在“扶持工程”“提升工程”“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等系列工程的推动下,各村办园(班)的办学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50%以上村办园(班)皆进行了新建、改建。新建、改建园园舍美观、宽敞,设施完备,都有配套的午睡室、盥洗室,户外活动场地铺设了塑胶,部分幼儿园(班)还装上了空调。偏远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了与中心园及城市幼儿园孩子同等质量的幼儿教育。
3 积极建设合格园
2009年,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印发的《关于实施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的意见》,我区积极配合市教育局开展了农村幼儿园“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该工程分两年实施,2009年的重点是对市属各区县6个班以下的幼儿园,尤其是村办园(班)进行投入。市教育局拿出900多万元奖励资金用于村办合格园(班)建设,对达标幼儿园(班)分别给予园配4.1万元、班配1.2万元的实物投入,其中包括体育运动器械、保健专用器械、图书、区角游戏材料、电脑、数码相机、多功能收录机、钢琴、床、桌椅等。2010年的重点是对农村6个班以上的建制园(非街道<镇>所在地的中心园)和街道(镇)所在地的中心园进行投入,对建制园仍然按照2009年的标准给予实物投入。对中心园则给予每园10万元奖励。
三、多方联动,整体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
在硬件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提高保教质量的工作。我区根据多方联动原则,积极采取“外挂横联内辐射”措施,提升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水平。
1 开展城乡“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外挂
2004年起,我区与南京市鼓楼区12所省级示范园开展了“手拉手”结对活动,双方签订了“手 拉手”帮扶结对协议书。通过观摩教育教学活动、送教下乡、对口交流,大大提高了我区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的保教质量。2005年开始,我区托幼办组织了城区园和街道(镇)中心园“手拉手”结对活动。2006年,组织了市区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标兵和骨干教师“青蓝结对”活动。从而形成了市、区、街道(镇)三个层面的“手拉手”结对活动,为全面提高农村幼儿教育保教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创新区内管理机制——横联
(1)建立“城乡发展共同体”机制
为充分利用优质资源,提升农村幼儿园办园层次。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我区自2008年3月以来在开展城乡“手拉手”结对活动的基础上建立了“城乡发展共同体”机制,让区内三所优质教办园与33所街道(镇)及农村中心幼儿园结为共同体,并签订了相关协议。协议规定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发展的内容及形式、发展效果的评定及考核等相关内容。两年多来,各园之间通过召开联席会、送教下乡、观摩教学活动等形式,有效促进了农村幼儿园园务管理和保教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幼儿园提档升级工作创建过程中,区内三所优质教办园毫无保留地给予传帮带。大大提高了创建通过率。“十二五”期间,我区将继续开展区内城乡帮扶活动。并积极探索以教办园带街道(镇)办园的“连锁店”式帮扶模式。
(2)积极推进“骨干支教”活动
2008年9月以来,我区推行了城区“名优”骨干教师支援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活动,首批从三所教办园抽取的7位骨干教师到街道(镇)中心幼儿园担任园长助理职务,以两年为一个任期。我们在《关于组织“名优”骨干教师支援农村幼教的工作意见》中对于业务助理园长应该完成哪些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包括帮助受援园完善日常教育常规、教科研、园本教研、家长工作等制度的建设,提高教师观察幼儿与评估幼儿发展水平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受援幼儿园获得了全面指导,支教教师自身也在业务和管理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实现了双赢。目前,第二轮支教工作亦已顺利展开,有了第一轮支教工作的经验,第二轮支教工作将更具有针对性。今后,我们还将改变“支教”形式,不仅派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幼儿园也可派教师到城区幼儿园来学习,以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3)重新划分管理片
“片”在全区幼儿园管理中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我区的片级管理由来已久。以前,我区的片级管理范围主要根据地理位置来划分,然而多年的实践表明:农村园与农村园组成同一个片,在质的提高上难有作为。活动的有效性不高。2009年3月。我区打破按地理位置分片的做法,改为根据幼儿园办园模式、性质、规模、层次、特色等的不同,强弱搭配,将全区幼儿园重新组成7个片,每片由市区学科带头人任片长,农村23所中心园分别分配到7个片中去。我们发文规定了片活动的要求及片长职责,每年对片长进行考核。实践证明,这样的划片可促进各园之间的多元交流,增加互相学习的机会,实现资源共享,让农村幼儿园开阔了视野,有了更多的学习对象,从而逐渐缩小了与优质幼儿园之间的差距。
3 强化日本培训——内辐射
(1)开展全区“园本教研”培训活动
园本教研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由于全区幼儿园层次不同,各园园本教研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农村幼儿园,师资水平、园本教研水平较低。为促进全区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扎实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也为幼儿园开展园本教研提供一定范式,我们开展了“以评比促学习,以竞赛促教研”的系列教研活动。如开展全区幼儿园自然角环境创设评比、全区幼儿园晨间锻炼活动评比等,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有效地提高了各园开展园本教研的自觉性和水平,农村幼儿园对园本教研也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各园在比赛过程中掌握了园本教研的基本方法,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2)开展农村幼儿园教师技能技巧培训
在对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于是,我们借助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力量,从2008年4月起先后开办了“视唱与唱歌”“钢琴即兴伴奏”等培训班,先培训街道中心园的1~2名教师,两年学习期满后再由他们对本园和村办园(班)教师进行园本培训。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查验培训内容及课时来监督各园园本培训的开展。此后,我们根据农村幼儿园教师实际情况,逐年开设各种培训课程,如2009年开办了信息技术培训班、创意美术培训班等,2010年开办了幼儿园环境创设培训班等,这些培训班都是采取先培训骨干教师,再由骨干教师回园后开展园本培训的方法,以期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整体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以上措施,我区农村幼儿园在园务管理、保教水平、教科研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幼儿园“硬件过硬,软件太软”的局面,实现了硬件软件全面优质,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的孩子们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同样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进而为我区实现城乡幼儿园共同进步、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