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事业是一种建立在自愿和信任基础上的事业,慈善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慈善机构能否取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慈善事业以募集慈善资源为基础,而资源的来源又以大批有捐助行为的社会成员为基础。这些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心的社会成员,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和信心,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生命。而维护这些社会成员的信任与信心的最重要条件,就是慈善机构的公信度。对一个慈善机构来说,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较高的社会公信度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对其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12年来,始终把机构的公信度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使基金会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公信度不断提高,推动了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监督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机构内部监督的自律机制;另一方面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他律机制。
慈善机构的自律是监督机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在这方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着重抓了三项自律建设。
一是思想上的自律。这是慈善机构的精神建设。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从实践中逐步总结了“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宗旨,提出了按照“党和政府最关心,社会困难群体最需要”的救助工作方针,确定了“敬业、奉献、开拓、扎实、团结、互助”的机构精神,制定了《工作人员守则》等等。这些思想自律措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认可和支持,社会各界的赞同和参与,把海内外爱心人士汇集在慈善的旗帜下,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是体制和机制上的自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同类机构的规范做法,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分层设立了以理事会为核心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构,以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和秘书处为基础的日常工作机构,以各区县分会为中心的分支机构,以慈善义工总队及各大队、分队组成的志愿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分工清晰,职责明确,既保证了各项慈善工作的顺利完成,又赢得了普遍的社会信誉。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还设立了监事会、内审室,作为内部的监督、自律机构,对慈善基金的运作、日常工作机构及分支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慈善资产的依法运作及财务管理的规范进行。监事会每年都要作出书面监督检查报告,并在媒体公布。同时,基金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党组织,把自己的各项工作置于党委的领导监督之下。
三是制度上的自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之初,就按照国际惯例,坚持“以法治会、依法行善”的原则,对慈善工作运作的各个重要环节,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目前已建立了包括《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基金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募捐工作程序》、《救助工作办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30多个规章制度,并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充实、完善,用科学的制度,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自律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
慈善机构在严格自律的同时,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他律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监督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在这方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着重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主动争取行政监督。政府的权威和控制能力,是对慈善机构实行外部监督的重要渠道。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个民间社会团体,实行独立运作,但也始终把自己置于党和政府的领导监督之下,经常主动向政府汇报工作,听取意见,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政府民政部门是基金会的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基金会通过年鉴、提供年度报告、经常沟通汇报等形式自觉接受民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二是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法律的监督与保护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十多年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自觉地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开展各项慈善活动。2004年6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即按照《条例》的规定,对理事会作了重组,将原来的260余人,缩减为23人(《条例》规定不得超过25人)。并按照“基金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不得由现职国家工作人员兼任”的规定,对部分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人选作了相应调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之初,就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负责各项法律事务,起草法律文书,对重大合同、协议进行审核、会签,每年出具“法律意见书”或“律师声明”,并在媒体公布基金会执法的情况、工作的合法性、受法律保护的范围、所实施项目的法律依据等。基金会邀请律师参加重大活动、参与项目的谈判,起草重要文件,以确保基金会依法行善。至今未涉及诉讼、仲裁及行政纠纷等事项。
三是认真配合审计、评估监督。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初期,就聘请了常年会计顾问,参与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每年对基金会以及各分会、各所属单位进行严格审计,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基金会还聘请具有较高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基金会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基金会的基本素质、基金风险分析、基金信任度、发展前景等。2004年,经权威评估机构评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诚信等级为AAA级,是国际通行的最高诚信等级。这种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估,有效地促进了工作,提高了基金会的素质,增强了自身的社会公信度。
四是积极动员社会监督。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十多年来,十分注意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尤其对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通过多渠道向社会公开。一是通过媒体刊登每年的财务审计报告,将每年基金的收支情况向社会公布。二是实行项目公示制度,将已经做得比较成熟的慈善救助项目以及最新救助计划通过媒体分批向社会公示,让捐款人知道自己的捐款用在哪里,所得到的社会效益;让困难群体知道如何申请慈善救助;让社会各界了解基金会实施了哪些救助项目。这种公示制度深受困难群体的欢迎,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三是自觉接受捐款人的监督,遵照捐赠人的意愿,设立了130多个专项基金,每个基金都制订了管理办法,成立由捐赠人参加的管理小组,明确救助对象、救助标准及审批程序,让捐款人对所捐善款的使用情况明明白白。四是公开评选表彰慈善之星,对社会各界推荐的候选人通过媒体公示一周,听取意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五是诚心欢迎舆论监督。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媒体有着良好的合作和伙伴关系,十多年来,逐步形成了由30多家媒体的50余名记者组成的慈善宣传队伍。他们在宣传慈善理念,报道各项慈善活动的同时,也对慈善基金会的运作进行监督,及时反映公众的呼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也每年召开1—2次媒体记者恳谈会,听取意见,自觉接受监督。十多年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所取得的各项成绩,社会公信度的不断提高,与媒体的宣传报道和严格的监督是密不可分的。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建立公信度的实践,为自身建设打下了可喜的基础,也引起广泛好评,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1995年,上海烟草(集团)公司首次捐赠100万元,设立了“中华慈善教育基金”,用于资助本市品学兼优、家境贫困、有培养前途的大中学生完成学业。接受这笔捐款后,市慈善基金会制订了基金管理办法,按照捐款者的意愿对基金严格管理、规范运作,取得了上海烟草(集团)公司领导和员工的赞赏和肯定,认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机构,因此职工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加大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的力度。此后,该公司每年捐赠1000万元,目前累计捐款已超过1亿元,成为捐款最多的国有企业,累计资助困难学生超过2万人次,为社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也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长期的合作伙伴,他们已累计捐款800余万元,参与慈善教育培训项目。累计培训了下岗失业人员及社区青年等1.3万余名,其中60%的学员重新上岗,实现了再就业。上海汇丰银行慈善基金秘书长黄小姐坦诚地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社会形象好,在上海市民中很有号召力,拥有开明的作风,诚恳及愿意沟通的精神,而且运作非常透明,积极配合汇丰的工作。7年来的实践证明,汇丰找到了一个好伙伴、好项目。”
目前,上海各界以及市民正越来越多地参加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捐赠和救助活动中,慈善基金会的事业也越做越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决心为维护和继续提高公信度而作不懈的努力。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12年来,始终把机构的公信度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使基金会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公信度不断提高,推动了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监督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机构内部监督的自律机制;另一方面是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他律机制。
慈善机构的自律是监督机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在这方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着重抓了三项自律建设。
一是思想上的自律。这是慈善机构的精神建设。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从实践中逐步总结了“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的宗旨,提出了按照“党和政府最关心,社会困难群体最需要”的救助工作方针,确定了“敬业、奉献、开拓、扎实、团结、互助”的机构精神,制定了《工作人员守则》等等。这些思想自律措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认可和支持,社会各界的赞同和参与,把海内外爱心人士汇集在慈善的旗帜下,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是体制和机制上的自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同类机构的规范做法,按照科学、精简、高效的原则,分层设立了以理事会为核心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构,以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和秘书处为基础的日常工作机构,以各区县分会为中心的分支机构,以慈善义工总队及各大队、分队组成的志愿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分工清晰,职责明确,既保证了各项慈善工作的顺利完成,又赢得了普遍的社会信誉。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还设立了监事会、内审室,作为内部的监督、自律机构,对慈善基金的运作、日常工作机构及分支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慈善资产的依法运作及财务管理的规范进行。监事会每年都要作出书面监督检查报告,并在媒体公布。同时,基金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党组织,把自己的各项工作置于党委的领导监督之下。
三是制度上的自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之初,就按照国际惯例,坚持“以法治会、依法行善”的原则,对慈善工作运作的各个重要环节,制订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目前已建立了包括《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基金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募捐工作程序》、《救助工作办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30多个规章制度,并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充实、完善,用科学的制度,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自律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
慈善机构在严格自律的同时,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他律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监督体系的第二道防线。在这方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着重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主动争取行政监督。政府的权威和控制能力,是对慈善机构实行外部监督的重要渠道。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个民间社会团体,实行独立运作,但也始终把自己置于党和政府的领导监督之下,经常主动向政府汇报工作,听取意见,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工作。政府民政部门是基金会的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基金会通过年鉴、提供年度报告、经常沟通汇报等形式自觉接受民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二是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法律的监督与保护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十多年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自觉地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开展各项慈善活动。2004年6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即按照《条例》的规定,对理事会作了重组,将原来的260余人,缩减为23人(《条例》规定不得超过25人)。并按照“基金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不得由现职国家工作人员兼任”的规定,对部分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人选作了相应调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之初,就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负责各项法律事务,起草法律文书,对重大合同、协议进行审核、会签,每年出具“法律意见书”或“律师声明”,并在媒体公布基金会执法的情况、工作的合法性、受法律保护的范围、所实施项目的法律依据等。基金会邀请律师参加重大活动、参与项目的谈判,起草重要文件,以确保基金会依法行善。至今未涉及诉讼、仲裁及行政纠纷等事项。
三是认真配合审计、评估监督。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初期,就聘请了常年会计顾问,参与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每年对基金会以及各分会、各所属单位进行严格审计,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基金会还聘请具有较高资质的评估机构,对基金会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基金会的基本素质、基金风险分析、基金信任度、发展前景等。2004年,经权威评估机构评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诚信等级为AAA级,是国际通行的最高诚信等级。这种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估,有效地促进了工作,提高了基金会的素质,增强了自身的社会公信度。
四是积极动员社会监督。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十多年来,十分注意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尤其对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通过多渠道向社会公开。一是通过媒体刊登每年的财务审计报告,将每年基金的收支情况向社会公布。二是实行项目公示制度,将已经做得比较成熟的慈善救助项目以及最新救助计划通过媒体分批向社会公示,让捐款人知道自己的捐款用在哪里,所得到的社会效益;让困难群体知道如何申请慈善救助;让社会各界了解基金会实施了哪些救助项目。这种公示制度深受困难群体的欢迎,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三是自觉接受捐款人的监督,遵照捐赠人的意愿,设立了130多个专项基金,每个基金都制订了管理办法,成立由捐赠人参加的管理小组,明确救助对象、救助标准及审批程序,让捐款人对所捐善款的使用情况明明白白。四是公开评选表彰慈善之星,对社会各界推荐的候选人通过媒体公示一周,听取意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五是诚心欢迎舆论监督。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媒体有着良好的合作和伙伴关系,十多年来,逐步形成了由30多家媒体的50余名记者组成的慈善宣传队伍。他们在宣传慈善理念,报道各项慈善活动的同时,也对慈善基金会的运作进行监督,及时反映公众的呼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也每年召开1—2次媒体记者恳谈会,听取意见,自觉接受监督。十多年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所取得的各项成绩,社会公信度的不断提高,与媒体的宣传报道和严格的监督是密不可分的。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建立公信度的实践,为自身建设打下了可喜的基础,也引起广泛好评,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1995年,上海烟草(集团)公司首次捐赠100万元,设立了“中华慈善教育基金”,用于资助本市品学兼优、家境贫困、有培养前途的大中学生完成学业。接受这笔捐款后,市慈善基金会制订了基金管理办法,按照捐款者的意愿对基金严格管理、规范运作,取得了上海烟草(集团)公司领导和员工的赞赏和肯定,认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机构,因此职工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加大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的力度。此后,该公司每年捐赠1000万元,目前累计捐款已超过1亿元,成为捐款最多的国有企业,累计资助困难学生超过2万人次,为社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也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长期的合作伙伴,他们已累计捐款800余万元,参与慈善教育培训项目。累计培训了下岗失业人员及社区青年等1.3万余名,其中60%的学员重新上岗,实现了再就业。上海汇丰银行慈善基金秘书长黄小姐坦诚地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社会形象好,在上海市民中很有号召力,拥有开明的作风,诚恳及愿意沟通的精神,而且运作非常透明,积极配合汇丰的工作。7年来的实践证明,汇丰找到了一个好伙伴、好项目。”
目前,上海各界以及市民正越来越多地参加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捐赠和救助活动中,慈善基金会的事业也越做越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决心为维护和继续提高公信度而作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