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中真有姑娘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f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无达诂”,阐释者们对《雨巷》一直都有多样的解读,尤其是对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丁香般的”姑娘往往青睐有加,不少人还试图将其与诗人的真实恋情挂钩,这从个性化的赏析角度来说并无不可。然而,笔者觉得在一般性教辅资料的具体表述中,诸如“姑娘出现了”(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第9页),“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人教版语文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第13页)等提法似有不妥。
   谈及“姑娘出现”,仿佛实有其人,又说该诗属于“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更像板上钉钉。在此,笔者有一个疑问:《雨巷》中真有姑娘么?通过细读文本,反复吟诵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其实已经明确交代了一个基本事实:《雨巷》里没有真实的姑娘。试读首尾两节,便可一目了然。
   首先,作者是一个人,他是“独自”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雨巷。其次,诗人两次强调,他是“希望”逢着、“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可见并没有真的逢着,并无一个真的姑娘。因此,这首诗歌只是一种忧伤情绪的宣泄,并非真实恋情的追怀,“邂逅”说显得有点牵强附会。
   诗人卞之琳曾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这就是一种比较合乎情理的看法,这就是一种相当敏锐的阅读印象的表达。也是在反复阅读文本之后,笔者认为《雨巷》中并无一个真实的丁香姑娘,诗人所要表达的也不是一种实有的爱情经历,戴望舒的这首诗里流露出来的恰是一种“空结”的愁绪和微妙的诗情。笔者觉得,正是因为这种有意的虚写才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遐想空间,这首诗歌也因此具备了更多含蓄的味道和象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新诗界的这一朵奇葩,其实就是年轻的诗人在江南雨巷一次意淫的产物。
   虽然《雨巷》中确乎没有一个真实的姑娘,但是我们现在一看到雨巷,一想到雨巷,脑海中往往就会自然地呈现出一个撑着油纸伞、如同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又是为何?这恰恰就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功劳,正是因为诗人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创造出了一片动人的审美空间和一个难忘的艺术形象,才让我们享受到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审美愉悦,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江南印象。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就是一种可能的意象。
  蔡军,教师,现居湖北恩施。
其他文献
“《生死疲劳》打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如果说我的作品都是高密东北乡版图上的建筑,那《生死疲劳》应该是标志性的建筑。”2006年3月15日,莫言做客新浪读书名人堂谈《生死疲劳》时如是说。作为“标志性建筑”,《生死疲劳》这部49万字的长篇小说,着重叙述了高密东北乡西门屯地主西门闹一家和长工蓝脸一家50年间所经历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从1950年到2000年年底,通过“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着重写了邹忌以生活中的小事为喻,劝说齐王接纳民意,兴利除弊,利国图治的故事。全文仅三百多字,却取得了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一、虚实相生的构思美  全文前半部分是“虚处实写”,后半部分是“实处虚写”。文章前面部分作者非常高明,他把邹忌“窥镜”、比美和他从妻、妾、客献媚的包围圈中钻出来,以及以家事引出国事规劝齐王等虚构的细节提到文章的开头叙述,然后煞有介事地接上
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表达真情实感”、“感情真挚健康”,现实中学生作文却多有虚假,难觅真情,近几年来已成为作文的顽症。其固然有社会功利风气对学生认知的干扰,学生对写作目的的认识陷入了误区,更有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不足。本文试从阅读中语言积累方面谈谈如何获取真情实感。  《中国教育报》上钟能文老师的文章《语文学习应积累什么》提出了语文学习应该“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习惯”。其中“积累习惯”深受触动
学生语文学习需要阅读感悟的创新,这是人所皆知的道理。但实际上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些同仁是否能够理想地关注这一问题,窃以为不能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就算不上本真的阅读教学,也就不是理想的阅读创新。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感悟,必须做到这样的几点。   一、学生阅读的创新需阅读情境优化   小学生阅读语文教材篇目内容,或者就是些比较有意义的感悟和创新感悟,需要我们为学生去设计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评价艺术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格外重视。然而,在课堂教学的语言评价中,却有许多尴尬和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评价要多元化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评价应该说不能单一,更不能单一和俗套,左一个“真行”,右一个“真行”,这样学生听起来就像吃了肥猪肉一样油腻。其实教学语言的评价是一项“纷繁复杂”的比较艺术的“工程”,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灵活随机的不断“创新”的“机体”,评价形式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和需要,在老师指导下能自发地从自身生活中选择正确研究专题,从而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它是以探究性的方式去认识课程中或与本课程相关的某一问题,是应用所拥有的知识去发现、探求我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赖瑞去《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不再作为权威,全知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中学生语文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大量的课外阅读。无论是作为阅读部分的语感,还是作为作文的写作素材,课外阅读都必不可少。而在当今教育现状下,大部分中学生很少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老师在课堂进行课外拓展,也有老师采取了每周一节阅读课,还有老师选择布置周末阅读。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行之有效,形式的开展必须注重实
今年寒假,笔者对经典阅读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领着学生阅读了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感慨颇多,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实际说说我的想法:  一、精读、细读,是让阅读走向深刻的前提  为了应付各类纷繁复杂的考试,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和时间被步步挤占。再加上“快餐阅读”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并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学生难免变得浮躁,静不下心来走进文本细嚼慢咽,获得精神的愉悦。  好书要精读、细读、反复读。这是我
众所周知,“讲道理”和“摆事实”是议论文写作的两个基本方法。而在实际写作中,高中生似乎对“摆事实”情有独钟。一是中学生中的大多数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怯于“讲道理”,难以“讲道理”;二是当下许多语文教师视素材积累为成就华章的不二法门,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搜集各类素材并要求其背诵。其实,热衷“摆事实”本无可厚非,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素材积累不可谓不多的背景下,大多数学生在作文中使
诗歌是一门抒情的艺术。没有情感,诗歌就没有生命。情感是诗的命脉。也只有用饱和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欣赏诗歌从本质上讲是情感体验式的,阅读者要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得借助诗歌的语言形式,体会诗歌的意境。因此,我们现在的中学新诗教学中,对新诗的鉴赏贯彻不力。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朗读,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