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11-01
小说《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祥林嫂的悲惨短暂的一生,深刻揭露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悲剧命运。在本文教学中的总体思路为:通过抓主要情节,尤其是对她的三次肖像描写,调动学生的有关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追根溯源,领会悲剧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具体操作过程如下:(所附答案均为提示性)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熟悉课文
【教学目的】理清故事脉络
二、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教学目的】(1)熟悉小说的主要情节。(2)复习巩固有关记叙的一些知识:叙述的要素,顺序、倒叙的作用。(3)在理清作品思路的基础上分段。
三、重点内容分析
A.把握肖像描写,分析祥林嫂的心理状态。
问题1:本文中有几次对她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些词语能深刻反映出其时她的精神面貌?请在词语下加着重号并试作简要分析。
【设计目的】肖像可以反映出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人物的身份地位。抓住肖像描写中的重点词语即抓住了这个人物的神韵所在。在写作中有时一个词用得稳妥贴切则能使境界全出;在阅读中若能抓住这些无可替代的词语则可以披文以入情。
重点词语品析
初至:白头绳;两颊还是红的。
再至: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前: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瞪着的眼睛的视线;眼珠间或一轮。
【结论】祥林嫂是一步步走上绝路的,她的一生命运坎坷,经历了初寡、被迫改嫁、再寡失子的打击,本该获得人们同情的,但却为社会所不容。
问题2:祥林嫂在鲁家做工时表现如何?鲁家是怎样对待她的?
重点词语品析:
祥林嫂的工作态度
初至:正面描写:“不停地做”;“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年终大忙时节所有工作一人承当,竟没有添短工。
侧面烘托:别人赞扬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再至:主人们觉得她“手脚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
准备祭祀时,准备过年时,捐过门坎后。
冬至祭祖时她主动做事被制止,所能做的只是烧火,即使捐过门坎后仍被剥夺劳动的权力。
鲁家的态度
(1)雇工时:四叔皱眉,讨厌她是个寡妇,
(2)婆婆来领她走时:四叔:“既然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又什么话可说呢!”
(3)她被劫走时:
四叔:“可恶!”“然而”……
四叔:“照例皱过眉”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婶:上工两三天后,口气上以颇有些不满了。
【设计目的】分析导致她被逼上绝路的社会原因。
【结论】祥林嫂勤劳善良,希望能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自己的生存。然而她命运多舛,尚在中年就屡受创伤,但她的劳动本色未改,只要是意识到的,她仍闲不住地不等分派主动去做。可是她毕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被剥夺了以劳动求生存的权利,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倒毙在新年祝福声中。
四叔最重视祭祖,因为这样能求得祖宗的庇佑,保证其统治地位的持久沿续,他今天的地位也是承受恩荫的来的,因此,祭祖是其维护其封建统治地位采取的主要手段。她讨厌祥林嫂是寡妇但却还要剥削其劳动,表明其封建道统的虚伪性。他对四婶的告诫中斥责祥林嫂的改嫁“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这正说明他是旧礼教、旧制度的卫道士。四婶开始尚且同情她,可是一发现她在受到创伤后不如以前能做了,就颇生悔意,想打发她走了。这说明同情是廉价的,她们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剥削关系,四婶是四叔封建家长意志的忠实执行者。
B.分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问题1:是什么导致了四叔对祥林嫂的不满?
答:丧夫不详;逃跑“不好”,改嫁“败坏风俗”。
问题2:她是怎样改嫁的?找出能表现其态度的动词。
答:小说中正面描写了她被绑架的过程;侧面通过卫老婆子之口描写了她被卖改嫁。
【结论】改嫁实非自愿而是被卖被迫改嫁。
问题3:她为什么被卖?为什么绑架、被卖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有其夫家族人参与?她再寡失子后大伯为什么能收了屋赶走她?
答: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必须依靠男人而生存,失去了丈夫,就失去了在夫家生存的条件,而失去了夫家的血脉,则就成了多余的人。但嫁到夫家则是夫家的财产,因此夫家的族人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就将她像商品一样卖掉;连卖的价值都不具备了,就能将她作为陌生人赶走,好占有她仅有的一栋房子。
C.课堂分组讨论:本文为什么以“祝福”为题:四叔他们为什么要“祝福”?最后一段有什么意义?
答:这是他们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手段。祥林嫂死在祝福声中说明致她于死地的封建制度仍在,封建礼教仍存,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小说《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通过祥林嫂的悲惨短暂的一生,深刻揭露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悲剧命运。在本文教学中的总体思路为:通过抓主要情节,尤其是对她的三次肖像描写,调动学生的有关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追根溯源,领会悲剧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具体操作过程如下:(所附答案均为提示性)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熟悉课文
【教学目的】理清故事脉络
二、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教学目的】(1)熟悉小说的主要情节。(2)复习巩固有关记叙的一些知识:叙述的要素,顺序、倒叙的作用。(3)在理清作品思路的基础上分段。
三、重点内容分析
A.把握肖像描写,分析祥林嫂的心理状态。
问题1:本文中有几次对她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些词语能深刻反映出其时她的精神面貌?请在词语下加着重号并试作简要分析。
【设计目的】肖像可以反映出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人物的身份地位。抓住肖像描写中的重点词语即抓住了这个人物的神韵所在。在写作中有时一个词用得稳妥贴切则能使境界全出;在阅读中若能抓住这些无可替代的词语则可以披文以入情。
重点词语品析
初至:白头绳;两颊还是红的。
再至: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死前: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瞪着的眼睛的视线;眼珠间或一轮。
【结论】祥林嫂是一步步走上绝路的,她的一生命运坎坷,经历了初寡、被迫改嫁、再寡失子的打击,本该获得人们同情的,但却为社会所不容。
问题2:祥林嫂在鲁家做工时表现如何?鲁家是怎样对待她的?
重点词语品析:
祥林嫂的工作态度
初至:正面描写:“不停地做”;“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年终大忙时节所有工作一人承当,竟没有添短工。
侧面烘托:别人赞扬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再至:主人们觉得她“手脚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
准备祭祀时,准备过年时,捐过门坎后。
冬至祭祖时她主动做事被制止,所能做的只是烧火,即使捐过门坎后仍被剥夺劳动的权力。
鲁家的态度
(1)雇工时:四叔皱眉,讨厌她是个寡妇,
(2)婆婆来领她走时:四叔:“既然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又什么话可说呢!”
(3)她被劫走时:
四叔:“可恶!”“然而”……
四叔:“照例皱过眉”告诫四婶“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四婶:上工两三天后,口气上以颇有些不满了。
【设计目的】分析导致她被逼上绝路的社会原因。
【结论】祥林嫂勤劳善良,希望能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自己的生存。然而她命运多舛,尚在中年就屡受创伤,但她的劳动本色未改,只要是意识到的,她仍闲不住地不等分派主动去做。可是她毕竟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被剥夺了以劳动求生存的权利,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倒毙在新年祝福声中。
四叔最重视祭祖,因为这样能求得祖宗的庇佑,保证其统治地位的持久沿续,他今天的地位也是承受恩荫的来的,因此,祭祖是其维护其封建统治地位采取的主要手段。她讨厌祥林嫂是寡妇但却还要剥削其劳动,表明其封建道统的虚伪性。他对四婶的告诫中斥责祥林嫂的改嫁“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这正说明他是旧礼教、旧制度的卫道士。四婶开始尚且同情她,可是一发现她在受到创伤后不如以前能做了,就颇生悔意,想打发她走了。这说明同情是廉价的,她们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剥削关系,四婶是四叔封建家长意志的忠实执行者。
B.分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问题1:是什么导致了四叔对祥林嫂的不满?
答:丧夫不详;逃跑“不好”,改嫁“败坏风俗”。
问题2:她是怎样改嫁的?找出能表现其态度的动词。
答:小说中正面描写了她被绑架的过程;侧面通过卫老婆子之口描写了她被卖改嫁。
【结论】改嫁实非自愿而是被卖被迫改嫁。
问题3:她为什么被卖?为什么绑架、被卖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有其夫家族人参与?她再寡失子后大伯为什么能收了屋赶走她?
答: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必须依靠男人而生存,失去了丈夫,就失去了在夫家生存的条件,而失去了夫家的血脉,则就成了多余的人。但嫁到夫家则是夫家的财产,因此夫家的族人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就将她像商品一样卖掉;连卖的价值都不具备了,就能将她作为陌生人赶走,好占有她仅有的一栋房子。
C.课堂分组讨论:本文为什么以“祝福”为题:四叔他们为什么要“祝福”?最后一段有什么意义?
答:这是他们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手段。祥林嫂死在祝福声中说明致她于死地的封建制度仍在,封建礼教仍存,有深化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