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语文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ji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其原因之一就是整天在读与写的循环中,缺乏学习的趣味性。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根据小学生爱玩的特点,设法让他们玩出真正的意义来,于是在教改中进行多方面的尝试,最后探索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语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语文,并且乐于学习语文呢?其实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借用扑克牌的形式,通过“找朋友”来达到其目的。下面着重谈谈本人在识字构词教学方面的具体做法:
   1. 制作卡片。教师将课文第一单元或几个单元中的生字,分别写在如扑克大小的硬纸卡片中央,并在左上角写上相同的生字和汉语拼音。
  2. 玩法。让学生双人或多人平均卡片,像打扑克一样“找朋友”:如一人随便摆下一张卡片,对方或另一方接着摆下一张能组成词语的汉字卡片,使其成为一个词语,若对方或另一方无法摆下能组成词语的汉字卡片,就让最先出卡片方或另一方出卡片完成,先出完卡片者先胜(当双方或多方余下的汉字卡片都无法组成词语,即视持少卡片者为胜)。为何出现有余卡片的现象呢?因为在若干的卡片中,有可能存在着一个汉字同时可以与另外两个以上汉字组成词语的情况,像:“我”“们”“人”“民”等汉字,“们”可以跟“我”组成“我们”,也可以跟“人”组成“人们”,这样就出现“民”这个余字了。
  上述玩法,寓知识性和趣味性于“玩”中,既巩固已学的汉字和词语,又派生出一些新词(课文未出现过的),由此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智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不再停留在只有读与写的枯燥无味的循环之中了。
其他文献
阅读是两个信息加工处理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互作用的过程。所谓“自下而上”即理解文中的语音、语法、词汇、语汇等表层结构,所谓“自上而下”即利用背景知识来理解文字的深层结构。因此,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语言知识水平,还取决于学习者对背景知识掌握的多少和学习者使用背景知识来理解的自觉性。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不一定能理解文本的正确含义,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并有一定的背景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收集两种不同治疗方式(置管溶栓与系统溶栓)的客观数据,进行资料统计分析,得出置管溶栓的优势,目的是将这一治疗方法推广并应用于临床。方法:选择河北医科
笔者在教学九年级世界历史《巴黎公社》这节课,讲述到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这个政权很快被梯也尔反动政府反攻,制造了悲壮的“五月流血周”时,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学生1说:“当时公社成立后由于没有乘胜追击反动政府,让其有了喘息的机会。”学生2说:“反动政府内外勾结,对外有普鲁士政府的支援,对内有奸细的策应进入市区。”学生3说:“当时因为寡不敌众,敌人太强了!”我
一日,教学《故乡的杨梅》一课,已是第二课时。通过视频,借助优美的音乐,我声情并茂与孩子们融为一体:“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石榴园,去品尝石榴果,好吗?”目的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将课文中优美的语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们如身临其境一般,表达情绪高涨。  有的说:“满枝石榴果,树枝都变了腰!”  有的说:“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