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_ex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朗读目标描述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怎样达到这一目标呢?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做法。
  一、字正腔圆——读正确
  “正确地读”,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指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不落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
  首先,要把“词语”读正确,即把词语的音读准。我主要采用的是“同伴互助”的方法。每次在教学一篇新课文时,我总会将课文中的生字、容易读错的词语归类出示,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然后,在小组中展示读或合作读,借助同伴间的相互倾听,发现错误并纠正,力求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到“读正确”。
  其次,要把“句子”读正确。能把句子读得不落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回读,方法无它,唯有熟练。我就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反复操练,力求使学生读正确句子。
  二、行云流水——读流利
  中年级学生无法达到对文本有深度的理解,要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就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在朗读教学时,要求学生改变一个字、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一个词地看课文的习惯,慢慢尝试眼睛看到一个句子,心里就要明白句子的内容,读出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三、低吟浅唱——有感情
  “有感情的读”,是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把文章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要让学生读出感情,教师就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表达的不同感情,精心设计,采用合适有效的方法。
  1. 感悟为主,读出个性。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第4自然段,我是这样组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
  师:汤姆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他看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
  生:一条大鲈鱼。
  师:这是一条很大很大的鲈鱼,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那条鱼上钩时,鱼竿都弯成了弧形,说明鱼很重,很大。
  生:这是汤姆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鲈鱼。
  师:(出示句子:“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如果是你,钓上这么大的鲈鱼,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会很高兴。
  师:是啊,汤姆的心情跟你一样,请你高兴地来读一读句子。(生读)
  生:我钓了一条从来没有见过的大鲈鱼,我会很惊喜。
  师:你真是汤姆的知音,读出你的惊喜。(生读)
  在本段教学中,我没有所谓的技巧指导,只是让学生感悟汤姆的心情,在感悟中理解文本,学生无需老师的示范,就能把句子读好。由此可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教师有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学生就能把课文读出味儿。
  2. 范读引路,导在难处。对于难读的课文,有效地朗读指导,必须是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除了一些技巧性的指导,还有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范读。例如,《田园诗情》一文的第4自然段,描绘了家畜安闲的样子。作者对绵羊、猪群、小鸡、山羊的描写,笔触温柔,脉脉情深。怎样读呢?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读。可学生试读都不到位。我发现第一个问题在于,第一个分句“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学生的起调不对,或者音量太高,或者声音太尖。我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示范朗读,用什么样的音高、语速来读,怎么力图给人一种“展开画面”般的感觉。再请学生模仿,学生越学越像,朗读的兴致也越来越高。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描写的四种动物句式相似,学生一读就是一个模式,越到后面,越是差强人意。什么原因?我发现他们没有把握好朗读的节奏。于是,我又范读,让学生先听四句话的节奏,应该是“慢——略慢——略快——慢”。然后让学生练习,掌握节奏以后,再来处理句中每个词语该如何读。结果,很多学生都沉醉于这句话,反复诵读,效果明显。由此可见,范读应该读在学生疑难处。教师恰到好处的范读,既能带动学生的朗读,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 评读有方,以评促读。在读中探索、领悟,也会把自己的领悟再现于朗读,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那么,“对症下药”的评价,就是指导学生读好书、会读书的关键之所在了。例如,《祁黄羊》一文,祁黄羊和晋悼公的第一次对话,我是这样处理的:
  (生自由读课文第1—7自然段。然后,请了三对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他们读得像不像祁黄羊和晋悼公?从他们的朗读中,能不能听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生:我觉得读晋悼公的A同学不像晋悼公,他的语气太随意。晋悼公是国君,而祁黄羊只是大臣,即使是征求祁黄羊的意见,语气也要威严一点。
  生:我认为“晋悼公”的语气,还要表现出他对祁黄羊的尊重和信任,因为中军尉这个职务很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他的语气要很慎重。
  生: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祁黄羊居然推荐了解狐,晋悼公的语气该有些意外。
  这段对话的朗读指导,我主要是通过评读来进行的,让学生把听到的人物形象和自己想象中的晋悼公和祁黄羊进行比对,透过文字去看到人物的身份、性格、内心想法。在评价中理解了文章内容,也学会了读对话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阴市城南小学、江阴市周庄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同学们很喜欢读童话故事,如果能将这些精彩的故事编写成小品进行表演,那就更有趣了。《白雪公主》的故事是同学们最喜欢读的童话了,在《咱们班的快乐小品》微课程活动中,我们三(2)班的学生编演了小品《白雪公主》,并在市级课外阅读现场会上进行了表演。同学们编得好,演得更好。  同学们以小品剧本的形式编写《白雪公主》,我提出四个要求:尊重故事原意;要利于表演,展示人物特点,表现出故事的思想内涵;要贴近生活,有
写,并不是单纯的记录,更是定型、整理、丰富、深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有效地利用“日有所写”的模式,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中,形成习惯,获得方法,累积素材,说真话,说实话,提升习作的能力。  一、兴趣导航,提起书写之笔  1. 创设情境,找趣点。学生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这一天里发生的事中的喜怒哀乐,都是值得学生记录下来的。我们首先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关注。比如,班级里有学生要参加学校大队委的竞选,因为
读和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让读写结合的习作练笔有更高的实效性呢?前不久,在我校开展的“两地三校”读写结合研讨活动中,杭州四季青小学叶丽燕老师,在我班执教的读写课《生命 生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 练写时间:足够充分。这节课上,叶老师在读写的时间分配上,做了十分大胆的尝试:阅读文本用了15分钟左右,练写片段用了近25分钟。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酝酿、写作、修改,不再是匆匆忙忙走过场。
习作的源泉来自生活,习作的动力来自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有些学生却总是情绪恹恹,不会表达。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达到心心相印的至高境界?  一、原始记录,自由表达  日记是真情无拘无束流露的最好场所,学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心灵自由放飞,思维任意畅想,情感自由挥洒。教师应该让学生尝试着写日记,鼓励他们在日记本上倾吐心声,当作自己的心情记录簿,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常让学生在日记中就某种现
阅读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还要关注表达——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标》学段要求,依据文本特点,循序渐进,步步落实,层层推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认知、触摸、思辨、丰富,进而主动建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在阅读中认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体会、掌握和运用语言。揣摩与领悟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片段一】比较叠词,感悟语言之美  师:(出示“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与“它看见天空是蓝的,树木是绿的,小河是清的……”)小朋友们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生分别朗读)  生:我发现第一句用的是“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而第二句只用了“蓝的”“绿的”“清的”,用的词语不一样。  师:你找到了它们的不同。老师告诉大家,像这样的两个字连着的,我们叫
【片段一】  师: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初读课文后,在同学们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各有侧重,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樟树留给你的印象吗?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拒虫的樟树。  师:一句话就可以表达完了。如果就这么写,行不行?  生:不行,这样写过于简单,我们就不知道樟树究竟有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多么可贵了。  师: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先来看樟树的外型。快速
【片段一】依语构像,诗化心灵  师:(出示广玉兰花的图片)看到这么美丽的广玉兰,你最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它?  生:玉洁冰清、洁白无瑕、亭亭玉立、楚楚动人……  师:作者又是如何赞美它的呢?(出示:“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读读相关句子,你觉得作者写得如何?  生:我觉得作者把花的颜色写得准确生动!“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  生:花的质感也很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