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初探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ancha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曾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见,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必要前提。
  生活经验升华为“数学体验”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首先应从直接经验入手(动作表征),然后是经验的映像性表象(表象表征),再过渡到经验的符号性表象(符号表征)。教学提供的数学活动应该尽可能遵从学生“已有经验——到直接经验——再过渡到经验的符号性表象”,这是经验的获得过程。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时,可分三个层次展开:
  实物操作,理解算理 教师出示例题后,学生用46根小棒代替46枝铅笔,平均分成了2份,很容易知道每份是23根,即46÷2=23。以此进行两三组的实物操作练习,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结合了自己分东西的体验,从直接经验入手(动作表征),对“分”的经验再积累,对分的结果也积累了相应的经验。
  想象操作,深化算理 此时,教师课件出示三道类似的题型,将小棒摆在算式的下面。但这次学生只能在脑子里摆小棒,不允许实际操作。这是想象操作,是经验的映像性表象(表象表征),学生对“分”的经验进行了升华,在理解算理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算法的解题方法。
  脱离操作,掌握算法 这一过程中,学生脱离任何媒介,只看算式计算结果。由于有了前两个层次的铺垫,学生已经理解了算法,掌握了算法,因此,这是经验的符号性表象(符号表征)。
  表象操作是一个中介,借助这个表象操作,实现了从实物操作到算式表示的过渡,超越了形式化的难关。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经历的活动中积淀、丰富。只有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才能使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
  多样化教学,变难为简
  如《认识周长》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可这样设计:第一步,自己演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台操作,将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放在投影上演示,使学生对周长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第二步,自做实验。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合作量出长方形卡片、三角板、树叶、1元硬币的周长,提炼测量方法。第三步,独立解题。学生独立完成图形的周长计算,总结实际物体和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特点。
  下面这道题:a b=50,a×b最大是( ),a×b最小是( )。很多同学看到它觉得无处下手。但是如果有下面这道题做铺垫,学生就很容易解答。
  一根100厘米的铁丝围成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面积最大是( ),最小是( )。
  学生在三年级学过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知道: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围成的长方形面积越大,反之面积越小;当长和宽相等时,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最大。前面的题目其实就是这种规律的模型表达。因此,在教学类似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表象和模型进行比较,找出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利用比较这种思维方法,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而积累经验,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利用“割圆术”方法,学生将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16份、32份,并将剪下来的一个个小扇形进行拼摆组合,发现拼成的图形像平行四边形。此时,笔者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随着份数的增加,每份的扇形越来越小,而这样的小扇形越来越接近小三角形时,拼成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长方形。随后,笔者通过课件演示了这一“分”和“拼”的过程,形象直观地呈现了“化曲为直”的变化过程。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所谓反思,就是将学习过程中那些有关的智力活动变为思维的对象,进行反省。数学课堂需要学生亲身经历,更需要学生自己去反思总结。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总结时,先回顾了探究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并从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中,得到一个猜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验证猜想的过程,运用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推一推等方法证明了猜想的正确性。在合作过程中,通过课堂的反思总结,笔者引导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经验积累的过程,并对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提升。随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一种性质呢?如果分子不变,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怎么变?或是分母不变,分子变了,分数的大小怎么变?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离开课堂,进入到方法的迁移中,从而产生新的经验。
  纵观学生的数学学习,无处不体现了“经历”这一思想,无处不蕴含了“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的结果。因此,让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数学化体验”“过程性体验”“情感性体验”与“思考性体验”,并在体验中积累,让经验的“根”扎得更深,知识的“枝”伸得更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一小学)
其他文献
写作文令学生感到头疼,令教师感到痛苦不堪。如何改变陈旧的习作批改模式,教会学生自改、互改,让学生享受批阅作文的快乐,为教师减负?近年来,笔者做了习作批改的相关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了解学情,研究教材  为了突破传统的习作教学和评改方式带来的局限性,笔者根据新课程理念和习作评改的要求,为学生特别设计了练习稿纸。例如:  四年级上册习作3  班级 姓名 复评等第  书写( ) 错别字( )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对比分析左肾静脉受压综合症(left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 ,LRVES)患者双肾血流动力学的意义。方法73
新课标提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基于此,如何让小学生快乐作文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让他们愿意动笔去写呢?为此,笔者对提高学生写作进行了一些尝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从心底里乐于写作。如此,每个学生的创作思维才会像泉水一样不断涌出,才会爱上写作。  激发兴趣,体验作文的快乐  游戏串联写话 笔者小时候玩过一个游戏:老师在黑板上写“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事”,
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校本课程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多元教育,也是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小学阶段收获一份精彩,教师们正在努力完善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顶层设计决定课程导向  顶层设计关系到了一个学校的走向,因此完成顶层设计时必须慎之又慎。教师必须基于一个核心理念之上,力求通过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相对整合,给学生构
教师在课堂中会发现,当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时,握着笔的手会自然而然停下来,不再书写,有时呼吸也会变得轻微而缓慢。注意力集中时,学习效果就显著;否则,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这表明,人的注意力与学习效果存在着某种联系。无论是对事物的感知,还是记忆、思维,都与注意力有关。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注意力培养,对提升教学效率具有启迪意义。  选择性注意的基本概念  注意的分类 传统分类通常把注意分为两类:无意识注意和
所谓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静态备用资源,而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激发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学习观点。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反映,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教学变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而现实中,写作往往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成为语文教师的“心病”。教师常能发现学生面对作文的无奈:看到作文题目不知从何下笔,无话可说;即便是写出来,也是篇幅短小,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没有真情实感。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随着多媒体技术深入课堂,作文教学的这种尴尬境遇开始有所
一直以来,写作倡导作者要注重真情实感,摒除“匠气”,彰显“灵气”。但应试写作的模式化、程式化要求,使得学生文章匠气十足。因此,作文训练陷入到一个怪圈:一方面主张要学生说“真”理,抒真情;另一方面又在应试作文的教学中加上各种条条框框,将一个本来充满无限自由、广阔的写作空间无限地浓缩到几种所谓的写作模式中。写作模式固然重要,是需要“师傅领进门”的,也是能够“入门”的,但评判一篇文章的首要标准还是文章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生活当中,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高科技产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是为了能够让小学生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现代化人才。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普遍较低。笔者认为,在保证课程顺利进行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