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密者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erc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便,我们在商家填写资料时,以小人之心度之,慎之又慎,
  我们个人信息的泄漏恐也防不胜防。
  
  在银行、电信、邮政、保险等服务部门填写个人资料时,你恐怕是不会担心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但若这些信息落到了诈骗分子手里,后果可想而知。侦探公司的魏青对记者就曾坦言,确有侦探公司通过通讯公司内部的员工,或是朋友,或收买,总之在这些“内鬼”的帮助下拿到本不可能被通讯公司之外的机构所获悉的客户个人通讯信息。
  各地都曾有类似报道,譬如,刚生了孩子,就有人频频给家中打来电话推销奶粉、做胎毛笔、水晶印……而且对孩子的出生日期、性别都了如指掌;刚有亲友被查出患有肿瘤,立即就有人打来电话推销抗肿瘤保健品。
  熟知信息搜集渠道的魏青断言,若非个人不慎,多半情况下就是医院内部的人将这些信息出于私利出卖给了那些商家。
  一个做汽车安全膜生意的朋友告诉记者,从汽车4S店、修理厂、车管所这些与汽车相关的商家或者管理部门拿到一些有拓展业务价值的车主的详细信息,包括电话、家址、车牌、车型、车况甚至车子的颜色、发动机号,并不是一件难事。
  一般而言,车主在这些地点,譬如修车时,都会留下这些个人信息,与汽车产品相关的商家只要与这些地点达成合作,就会信息共享,共拓商机。
  昆明的媒体日前还曾曝光,昆明的一些车主饱受保险公司骚扰,一位车主竟然在一天内接到了13个推销保险的电话,对方连车子保险的种类,何时到期都了如指掌,记者调查下来,原来,车市、修理厂、自驾游登记、4S店等处,将这些信息卖给了保险公司,甚至有些修理厂的员工还兼职担任了保险公司的编外业务员。
  当然,如果像北京的冯女士那样就倒大霉了。平素里,我们间或就会听到电话通知中奖之类的骗局,这种事情发生得多了,大家对“中奖”一词也就有了抗体。不过现在的短信诈骗不说“电话号码中奖”了,而是搬出了刷卡消费信息、汽车退税等幌子。
  冯女士就接到了自称“北京市财政局金融处”的电话,通知她不久前买的别克车可被退还购置税款1.1万元,不幸的冯女士最终被骗45万元。北京警方后来调查发现,冯女士这样的短信诈骗案受害者绝大多数是刚刚购买了房子或私家车,他们因为对方准确说出了自己的姓名、电话、车型、住址等详细私人信息,才相信了对方所称的身份。而这些信息大多就是房产中介或汽车4S店的员工泄露的,导致诈骗团伙能轻易锁定侵害目标。
  不少人接受采访时还问,为何常有银行向我推销信用卡,从对方的口气,明显知道我的消费能力、收入状况,但我与这家银行素无业务往来,他们又是如何获知我的这些信息的?
  一个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商场、餐厅消费,或者说在某一家俱乐部、某一个商家办了会员卡,都会留下一些个人信息,现在,商家建立自己的客户资料库的意识也都在加强,因此都尽量让客户留下更多的有用信息。
  但问题是消费者本身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并不强,甚至处于不设防状态,法律对商家使用个人信息也没有作出很明确的制约,于是,类似汽车行业那样,银行的信用卡推销人员为了业绩往往会发动身边的关系搜索他们的目标人群信息,无疑,从商场、俱乐部的朋友处弄到客户资料是一个很好的捷径。
  当然,一个在商界工作过的人,身上总是带有很多他人的信息,甚至是一个信息库,比如在保险业里,客户资料随着推销员流动是一件很常见的事。到了另一家公司往往会带走他掌握的客户或者目标客户的个人信息。因此,当你成为了某家保险公司的客户后,有更多保险公司向你推销产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家装潢公司的老总如此总结,做生意就是做人脉,商场竞争日趋激烈,谁掌握了更多的客户信息,就掌握了更多的商机。
  他举例,以前他会派业务员装成买房者守候在楼盘销售处,一旦发现有购房者签订合同时就在一旁偷偷记下购房者的联系方式,而后与购房者联系介绍自己的装修公司。
  “房产市场景气的时候,简直就是信息争夺战,好几个装修公司的人争抢一个客户的资料。”后来,他试着向一些楼盘的销售处购买购房者的信息,“生意大家做,互惠互利,售楼处是肯的。”
  因此,我们也就不奇怪,为何刚买了一套房子,装修公司频频上门,连房子的结构、购价都了如指掌了。
  “我是做美容院的,在我们这里办理美容卡的客户,我们知道联系方式,也从客户的办卡金额判断得出她的消费能力。假如我有一个朋友是开健身房的,我正好可以用我的这些资料和他换,彼此拓展业务。”一个美容院的主管告诉记者,“只要你在一家企业登记了你的信息,可能你的信息就會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传递至更多的商业领域。”
  如此,即便我们在刷信用卡时将身边每一个人都视作可能的嫌疑人,而戒备森严;即便,我们在商家填写资料时,以小人之心度之,慎之又慎,我们个人信息的泄漏恐也防不胜防。
其他文献
许鞍华说自己其实很“姨妈”,她想让大家了解这种怕被时代淘汰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真实。    身为“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许鞍华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晋身香港顶级导演行列,但3年前备受争议的电影《玉观音》让外界质疑,或许她已经才思枯竭。《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出现得正是时候,它可能会将许鞍华送上新的事业高峰。    细节决定成败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许鞍华继《玉观音》后第二次和内地电影人的
“你是天才吗?”  “当然不是……还远远不够。”  这是75岁的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3月9日在上海的回答。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当代最伟大的符号学家”、“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以及“影响世界的畅销小说家”,埃科的光环实在耀眼。因此,当他今年3月初第二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对于自己所受的关注有些“受宠若惊”,而国人也领略到了这位意大利老人的睿智
他们像星探一样,凭着敏锐的“网感”将不登大雅之堂的网络草根挖掘包装成万人瞩目的明日之星。难道网络上声名远扬的红人真的是推推就能变成现实中的草根明星?    网络让草根一夜成名,让IT精英一夜暴富。有心栽花,无心插柳的,都在那虚拟的网络世界收获了名气,赚得了白银。无限商机催生出一个新兴行当——网络推手。网络推手浪兄无心插柳制造了天仙妹妹的神话,紧接着又“阳谋”了“非常真人”的真人漫画照片,于是,一个
现代的装置介入在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使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发生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并不意在使人类束缚于机器的控制。而是要通过人类的智慧消解现代性机器的理性。    颠覆传统美术馆      记者:传统艺术作品在美术馆被隔离出来,与观众保持一定距离,神圣不可侵犯。但是这种隔离并不妨碍观众对艺术家作品的解读。《遥·控》意在通过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使观众与艺术家实现互动,这种互动有必要吗?  廖薇:这里有一个
对于一些“特别”的观点,人们应该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去思考,用自己的脚去走路,用言论的权利去批评、去判断,不管对方是多么了不起的大人物。    每年两会上都会有一些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引起争议,这不足为奇。但是今年一些引发媒体热烈争议的意见和建议,观点有点“极端”,而由于提议者往往身份显赫,其言论便像重磅炸弹一样具有某种“杀伤力”。  譬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喻权域接受采访时
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及过去几年的良好发展清楚说明。超越经常危及双边关系的公开争吵。实乃明智之举。    半年时间三次访华——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日前的访华既为5月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做了铺垫,也以其常态化的访问折射出中美两国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巩固。如今,在许多人感慨国际社会由于缺乏互信而纷争不断时,中美信任关系的逐步形成和稳定已成为值得研究的范本。  很明显,沟通有助于建立信任关系。之
在这个后现代世界中,以电视为中心的当代大众传媒,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私人生活空间和社会生活空间。    几天前,素有“后现代主义大祭司”之称的鲍得里亚辞别了人世,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鲍得里亚、福柯、德里达、利奥塔、布尔迪厄等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辉煌的法国思想成果,如今都已成为经典的历史文献,而与他们的思想相随共生的“五月风暴”,也成为了尘封已久的模糊记忆。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作为一场自发
一个领导的形成,并不在课堂上,因为领导不是靠读书读出来的;也不能只在单位总部,因为领导不是靠指挥别人指挥出来的。领导是伟大的经历,而这些经历的起点必须在第一线,在组织与外界接触的边界上,接受外界的冲击,转换成最生动,最实际的知识。    诺尔·蒂奇(Noel Tichy)在《领导引擎》一书中提到,当今世上最稀缺的资源,是能够持续带领组织转型,进而在未来世界中成功的领导人才。成功的企业重视领导人才,
长假里读董桥先生一篇旧作《初版水仙花》,说他从前在英伦淘书的故事,其中说:“中外集藏书籍文玩的人情怀一样:搜猎的历程是最大的乐趣,拥有了反而往往淡然了。坊间我们买得起的初版好书不多,搜猎的时日长,向隅的遭遇多,共过患难的感觉浓,交情自然深了。”董桥在这里对喜爱书籍的人没有严格划分,一声“曾为梅花醉不归”的叹息,恋恋红尘中共患难的感觉,决定彼此藉以成为朋友。不过爱书人与书痴到底有所区别,美国人汤姆·
已有文章评说,这次奥斯卡获奖外语片《窃听风暴》是一次“伦理想象力”的胜利。从文化作品的“正面”理解,想象力是针对世俗生活的实际匮乏所作的理想式样的虚幻补充,也就是《红楼梦》所谓的“假作真时”。影片中的特工窃听者维斯勒,因为听到耳机中传来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而泪水盈眶,因为看到布莱希特“初秋九月”的诗句而心弦震颤,因为对于男性长者自戕的哀鸣,因为对于女性丽人遭辱的愤懑,最终他背弃命令,隐瞒和虚构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