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一书用专门的章节讨论了“有效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种形势下,课堂教学中加强导入环节的有效性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导入设计的有效性在于它是为新课程学习服务的
有的教师非常注重导语设计的新颖性与独特性,但有时往往与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可能会干扰后面新课程的学习。导语的内容设计必须是为教学主体内容服务的,如果不能为新课程学习提供服务,那么再生动的导入也是无效的。有效的导入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吸引有可能一直持续下去,逐步唤起学生在行为、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积极参与,激发起课堂的原动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有效和高效。例如,在教学《日新又新我常新》时,我先拿一张白纸,画一个黑点,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答:“看到一个小黑点。”师问:“为什么只看到黑点而没有看到白纸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环环相扣,展开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新课程的学习中。
二、导入设计的有效性在于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打破常规,巧设疑问是教学的至高境界。设疑提出的问题要匠心独具,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如果教师在课前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框题时,我首先讲了一则发生在哈尔滨“东北虎林园”里的一件离奇故事:一天,摄影记者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林园,想拍摄群虎捕猎的珍贵画面。然而,令记者失望的是,当一头小牛犊被送进林园之后,他们没能拍摄到预想的“群虎噬牛图”,一场惊心动魄的牛虎争斗,结果以貌似强大的东北虎失败而告终。两只东北虎使尽浑身解数,仍抵不住小牛犊的本能抵抗,最后只得灰溜溜地落荒而逃。然后,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以勇猛著称的东北虎败给了弱小的牛犊?这件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带着疑问循序渐进地去学习,有效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最终通过合作探索,得出“告别依赖,走向自立”的结论,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功感,自然也就为学好此课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导入的有效性还在于要注重创设真情实感的教学氛围
思品教学导入所创设的情境是否有效,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课堂的活力,与情境内容本身和体验过程中的氛围有关。在设置情境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反映,及时调整人际情境。因为学生的关注点和情绪反应会对进入真实情境起到积极或消极作用。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主观倾向,对关注问题进行自然导入,在自然状态下呈现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针对学生在课题参与中存在的不同看法或质疑,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独特思维,并与同学进行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学会尊重、倾听、欣赏、接纳与批判。在倾听过程中建立和谐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情境,能使思品教学达到有效性和魅力性。
四、教学导入有效性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实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水平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性阶段。针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理论知识和现象,仅凭教师单调的讲解,难以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激发课堂活力,而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让那些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思品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利用录像导入,欣赏一些具有生命的图片——树、花、鸟、鱼等,让学生感受美和真;接着通过生动的画面演示环境变化的过程:小河平静、清澈见底、空气清新,里面的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慢慢河水变成黑色,鱼儿死了,地上到处是白色垃圾,出现了沙尘暴,小河哭了,生命在哀咽。屏幕上出现几个字: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通过借助多媒体直观的视觉刺激,可以使社会现象的时空性全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从而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加强思品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导入开始,而那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与教学主题高度关联的导入设计,才能以其蕴含的“教学价值”焕发持续的生命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及时反思总结,借鉴学习他人,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导入设计的有效性在于它是为新课程学习服务的
有的教师非常注重导语设计的新颖性与独特性,但有时往往与教学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可能会干扰后面新课程的学习。导语的内容设计必须是为教学主体内容服务的,如果不能为新课程学习提供服务,那么再生动的导入也是无效的。有效的导入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吸引有可能一直持续下去,逐步唤起学生在行为、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积极参与,激发起课堂的原动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有效和高效。例如,在教学《日新又新我常新》时,我先拿一张白纸,画一个黑点,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答:“看到一个小黑点。”师问:“为什么只看到黑点而没有看到白纸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环环相扣,展开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新课程的学习中。
二、导入设计的有效性在于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好奇心是学生最显著的心理品质之一,打破常规,巧设疑问是教学的至高境界。设疑提出的问题要匠心独具,具有独创性、科学性、规范性。如果教师在课前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无疑将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框题时,我首先讲了一则发生在哈尔滨“东北虎林园”里的一件离奇故事:一天,摄影记者们兴致勃勃地来到林园,想拍摄群虎捕猎的珍贵画面。然而,令记者失望的是,当一头小牛犊被送进林园之后,他们没能拍摄到预想的“群虎噬牛图”,一场惊心动魄的牛虎争斗,结果以貌似强大的东北虎失败而告终。两只东北虎使尽浑身解数,仍抵不住小牛犊的本能抵抗,最后只得灰溜溜地落荒而逃。然后,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以勇猛著称的东北虎败给了弱小的牛犊?这件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带着疑问循序渐进地去学习,有效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最终通过合作探索,得出“告别依赖,走向自立”的结论,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功感,自然也就为学好此课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导入的有效性还在于要注重创设真情实感的教学氛围
思品教学导入所创设的情境是否有效,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课堂的活力,与情境内容本身和体验过程中的氛围有关。在设置情境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反映,及时调整人际情境。因为学生的关注点和情绪反应会对进入真实情境起到积极或消极作用。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主观倾向,对关注问题进行自然导入,在自然状态下呈现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针对学生在课题参与中存在的不同看法或质疑,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独特思维,并与同学进行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学会尊重、倾听、欣赏、接纳与批判。在倾听过程中建立和谐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情境,能使思品教学达到有效性和魅力性。
四、教学导入有效性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实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水平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理性阶段。针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理论知识和现象,仅凭教师单调的讲解,难以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激发课堂活力,而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让那些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思品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利用录像导入,欣赏一些具有生命的图片——树、花、鸟、鱼等,让学生感受美和真;接着通过生动的画面演示环境变化的过程:小河平静、清澈见底、空气清新,里面的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慢慢河水变成黑色,鱼儿死了,地上到处是白色垃圾,出现了沙尘暴,小河哭了,生命在哀咽。屏幕上出现几个字: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通过借助多媒体直观的视觉刺激,可以使社会现象的时空性全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从而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加强思品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导入开始,而那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能有效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与教学主题高度关联的导入设计,才能以其蕴含的“教学价值”焕发持续的生命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认真钻研教材,及时反思总结,借鉴学习他人,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