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浅阅读现象扫描与思考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j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文本少有思想文化内蕴,阅读时不需进行深度思考,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一种精神的熏陶,这种阅读行为即为“浅阅读”。伴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来临,我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事实:传统阅读在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的逐渐缺失。图片阅读、时尚阅读、名著缩读、网络阅读成为时代阅读风尚。这种阅读风尚追求的是信息的快速攫取和视觉感官的刺激,它不需要认知心理的深度介入,体现的只是现代阅读的快意和娱乐,这就是当下的浅阅读。浅阅读正在消解着传统阅读的神圣和深度,对于当前中学生的价值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现代浅阅读现象的扫描
  从近十年的一些阅读热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具有“浅阅读”倾向的阅读现象。
  1青春文学
  从2000年韩寒的《三重门》出版开始,韩寒、春树、郭敬明、胡坚、张悦然等被称为“80后”的写手陆续登场。“80后”写手的作品在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之后的几年间,文学市场持续着“80后”作品的热销盛况,他们的青春文学受到了大批年轻读者的极力追捧,风靡一时。春树的《北京娃娃》、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销量则以百万计。
  青春文学的主要读者群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独一代”。“独一代”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果,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独一代”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吃过什么苦头,在成长初期也没有与同龄人打交道的机会,养成了敏感、脆弱的内心。于是,他们极易陷入偏执的情感,动不动就沉溺于绝望或愤世嫉俗。比起名著的晦涩深奥,无论是韩寒对教育制度的抨击,还是郭敬明对于成长的疼痛的描绘,乃至是春树的另类张扬自我的姿态都会更让这一代人感到对胃口,觉得还是同龄作家诉出了自己的心声。
  然而,“80后”这些年轻的作家,由于自身年龄小、阅历浅,他们不可能有多少刻骨铭心的生存经验,所以他们所写的作品都无法逃离自己的生活圈子。综观“80后”作家的作品,无外乎恋爱、叛逆、校园这几个永恒的主题,他们的文学一直沉浸在个人琐碎生活的述说里,热衷于描写与现实的疏离和破碎的梦境,描写成长的困惑和不知所措,他们凭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尝试用文字自然地表达自己,而不是有意识地追求文学。因此,“80后”的作品在评论界普遍被认为缺少历史厚重感和人性的深度。
  所以,在青春文学里除去华丽的辞藻和超验的想象,很难在这些作品中找到深层的含义。这些作品为人们所带来的仅仅只是阅读的快感。徐妍评论道:“它们所能够提供的只是一种娱乐化的消费。”数以十万、百万甚至千万的年轻读者追随着青春文学的阅读快感,他们很少再去思考文学的深层意义,而仅仅只是满足于从中得到的娱乐和感性的认知。
  2电视图书
  最火爆的电视图书当属2006年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2006年7月22日,易中天《品三国》(上)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发日当天,仅北京图书大厦便售出3500本。上市9天,首印55万册已基本订完,又加印10万册,创造了我国图书出版发行上的新记录。同样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于丹所写的《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首印60万册告罄,目前发货已达80万册。2006年11月26日该书在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签售时,一天签售量达12000册,创下单店单本图书销售的新记录。此外,《于丹<庄子>心得》、《王立群读〈史记〉》、《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正说清朝十二帝》等电视图书也纷纷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对读者来说,同样是读《论语》,是读于丹、南怀瑾还是李零、杨伯峻,或者再久远一些从朱熹开始,在强大的媒介推动和宣传势头下,选择于丹无疑是最方便、最省力的,也显得自己跟得上时髦的步伐。当然,读了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而对《论语》产生兴趣,进而去搜寻《论语》的原貌,找到杨伯峻、朱熹的著作去研读,是不错的进行深度阅读的路径。可问题是好多读者的阅读只有第一步,没有第二步,从于丹开始,同样在于丹的“心得”上画上一个句号,甚至连《论语》的原貌都没读出来就结束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随便读几行,意思又容易理解,出去应酬各种场合、随便谈谈,既应景又时髦。可见,目前的读者最愿意接受的就是这种文化娱乐化的传播方式。这样的阅读与心灵几乎不发生关系,更不会成为深入阅读的导引,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浅阅读。
  事实上,《品三国》和《于丹〈论语〉心得》在学术研究层面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商榷与质疑之处的。但是读者自己不去深入理解和思考,名人说什么,读者就信什么,形成读书不求甚解的风气,结果也只能是“昏昏愚众皆自以为已经昭昭”。
  3网络阅读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与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下降相反,近年来国民网上阅读率正迅速增长。从1999年的37%,上升到2003年的183%,再上升到2005年的278%,7年之间增长了75倍。2008年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互联网阅读率为449%,图书阅读率下降到448%。孔则吾先生在《中国出版的世纪性跨越》中说:“虽然互联网阅读率与图书阅读率只有01%之差,但这千分之一是一个标志性的千分之一,这个千分之一宣告网络阅读替代图书阅读的时代已经开始。”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与普及,网络阅读成为时代的阅读风尚,超过10%的国民养成了网上阅读的习惯。然而,从网上的文本来看,网络阅读正呈现出一种明显的浅阅读倾向。网络提供了高度的言说自由,使文学的话语权、书写权让更多人得到分享,只要会打字,人人都可以上网发表作品,出版发表的自由和匿名注册的方式带来了网络文学创作的自由,但同时也带来了创作的泛滥,这种泛滥又导致了网络文学数量上空前的繁荣,却难以掩盖其整体质量的苍白。在各种BBS、虚拟社团、博客个人日志中,文学文本处处可见。相比这惊人的数量,作品的艺术含量和内蕴就不大乐观了。
  《后现代的神话——当下网络文学的背后》一文将网络文学特性概括为“许多网络文学作品刻意追求写作的无难度,拒绝深度和意义,语言上的生活口语化和粗俗化导致写作的平庸化;结构上刻意追求非中心、非连续性,结果也只是流水式的写作”。网络作品创作成了一种语言游戏,而网络文学也变成了一个情绪宣泄的垃圾场,内容平面化、娱乐化、肤浅化。日益明显的浅阅读文本推动的是一场更为热烈的浅阅读运动,读图、读博、读视频之风愈演愈烈,在新浪网上点击率居高不下的几大博客多属于生活情感类博客或娱乐休闲类博客,这些博客内容琐碎,表达较为随意,多注重图文并茂,有的本身就是视频博客,属于典型的浅阅读文本。据报道,新浪视频的流量在2008年一季度已经超过其他信息类型居第一位。
  读者自由地穿梭于鼠标开启的一个又一个信息门厅,网络信息里庞大的浅阅读文本妨碍了读者接受的深度和质量,当网络文学成为全民的娱乐狂欢,“人们渐渐习惯只停留在某种信息之外,看到表象、肤浅的一面,而不讲究缜密的逻辑连贯性、深度以及来源”,结果网络阅读只能使读者拥有信息,却无法拥有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多推荐一些国内外文学名著和一些有意义的图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学生对文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适当写下读书笔记,然后将自己的阅读心得与其他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每一段时间笔者都会向学生推荐阅读一本名著或有意义的图书,并且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长此以往,同学们的文学素养亦得到了有效提升。除此之外,为了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浅阅读的危害,笔者还经常会在课堂上或课余时间,与同学们交流当下流行的、容易造成浅阅读的图书,和同学们一起交流阅读心得,将其与一些具有一定人文价值的图书进行对比阅读,进而让同学们了解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通过这样的对比同学们很快就能明晰浅阅读的危害性,转而阅读那些更深层次的、更具人文特色的、对人生价值观更加有益的图书。
  总而言之,当前的浅阅读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对此并不能回避,而是应该迎难而上,寻找出更加有效的办法让同学们认清浅阅读的危害,进而引导他们去阅读一些更加有意义的图书。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作者单位:广西桂平市二中(537200)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亚砷酸对BXSB自发狼疮鼠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作用.方法:2个月龄雄性BXSB小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和治疗组(亚砷酸0.8mg/kg),隔日腹腔注射,共55 d.观察尿蛋白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自主阅读,教师须要给学生提出一些精妙的课堂问题,用以扩展学生的思路,促使课堂教学在张弛有度中不断推进。教师要参考文章的不同特点来巧妙提问,用精妙的问题点亮语文阅读课堂。  一、投石问路,长文短教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文章的篇幅较长,往往让学生感到阅读有困难,无法顺利地抓住全文线索进行整体感知。在指导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时候,教师要选择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让
由于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调动初中生的语文阅读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和合作互助,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灵。笔者根据初中语文实际教学经验,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主要探讨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设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向新的方向发展,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阅读总量,但也并不是说阅读了规定量的名著就能学好语文。高考在淡化名著知识,可是课程标准却规定了初、高中学生的阅读总量,看似矛盾,实则是目前功利性的教育模式让部分教师误解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解决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呢?  语文教师必须起到“领进门”的启发作用,必须对中学生名著阅读做认真的思考,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新途径。帮助学生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语文文本解读对写作的重要性。文本解读要体现读写结合,教师应该把阅读作为理解文本的手段。阅读是吸收,而写作就是倾吐,要想吐出来的东西多,当然要吸收的知识多。文本解读能力的增强必定会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文本解读和写作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阅读为写作提供服务。所以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阅读为基础,厚积薄发  许多初中生的写作兴趣都是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关注程度不断攀升。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的培养也已经成为了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努力在自己的教学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切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论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练说”,旨在为学生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日,听了大榆树中学高颖慧老师的《绿色蝈蝈》观摩课,感触很深。年轻的高老师将课堂演绎得清新、自然、紧致、流畅,语文味十足。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增添了靓色,提供了模板。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首先,课堂表现出强烈的语文意识。什么是语文意识?一句话就是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和有意识的关注。高老师这堂课以它鲜活的诠释、以它生动的表现、以她创造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