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几项对策,期望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各个科目的课堂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中。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自主学习的思路和技能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期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在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扮演好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积极热烈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学习。”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课堂氛围死板而乏味,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从构建良好的交流关系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做起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改往日“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少一些权威感,多一些亲和力,使学生乐于、敢于提出问题。此外,为了鼓励师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教师应多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以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提升课堂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恰恰是促进他们思维发散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学研究证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是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样一来学生逐渐由衷地喜欢上数学,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这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1)我们以往学过那些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2)我们曾经是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3)我们能不能通过数方格这种方法来计算一块三角形的土地的面积?连续提出这三个问题,并让学生一一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与以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再例如:当学习“最大公约数”一课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室的长是6.2米,宽是4米,假如教室需要重新铺地板砖,那么在不切割地板砖的前提下铺设地板砖,地板砖的最大边长应该是多少,该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纷纷踊跃思考和发言,最大公约数的知识得以被运用到这一问题的解决中。此外,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但掌握了新知识,也锻炼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实践与参与
通过强化实践和参与能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知识,从而逐渐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均大有裨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数学知识的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能够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自豪感,进而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使其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例如,当教完“圆的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与圆的性质有哪些关系,这样一来学生有意识的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4 高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和相关情境更为真实、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因而教师应强化对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利用,以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但与此同时,教师的讲述和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每堂课的教学需求将传统的板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如在教“线段、直线、射线”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1)展示出一个点,然后从亮点出发射出一束光线,学生立刻了解了射线的形成过程及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的特点;2)从这条射线上随意取两点,让学生认识到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特点;3)把这条线段分别向左右无限制延伸,就成了一条直线,学生也了解了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的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使其获得正确、科学、清晰的几何概念。
综上所述,要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从优化课堂氛围、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丰富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做起。新课程改革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结合实践经验不断摸索、不断思考和不断改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现代小学教育的不断突破。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各个科目的课堂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中。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自主学习的思路和技能以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期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在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扮演好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积极热烈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学习。”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课堂氛围死板而乏味,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从构建良好的交流关系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做起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改往日“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少一些权威感,多一些亲和力,使学生乐于、敢于提出问题。此外,为了鼓励师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教师应多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以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提升课堂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恰恰是促进他们思维发散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学研究证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是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样一来学生逐渐由衷地喜欢上数学,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这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1)我们以往学过那些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2)我们曾经是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3)我们能不能通过数方格这种方法来计算一块三角形的土地的面积?连续提出这三个问题,并让学生一一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与以往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再例如:当学习“最大公约数”一课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室的长是6.2米,宽是4米,假如教室需要重新铺地板砖,那么在不切割地板砖的前提下铺设地板砖,地板砖的最大边长应该是多少,该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纷纷踊跃思考和发言,最大公约数的知识得以被运用到这一问题的解决中。此外,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但掌握了新知识,也锻炼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实践与参与
通过强化实践和参与能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知识,从而逐渐形成科学的数学思维,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均大有裨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数学知识的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能够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自豪感,进而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使其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例如,当教完“圆的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与圆的性质有哪些关系,这样一来学生有意识的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4 高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和相关情境更为真实、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因而教师应强化对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利用,以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但与此同时,教师的讲述和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每堂课的教学需求将传统的板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如在教“线段、直线、射线”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1)展示出一个点,然后从亮点出发射出一束光线,学生立刻了解了射线的形成过程及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的特点;2)从这条射线上随意取两点,让学生认识到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特点;3)把这条线段分别向左右无限制延伸,就成了一条直线,学生也了解了直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的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使其获得正确、科学、清晰的几何概念。
综上所述,要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从优化课堂氛围、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丰富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做起。新课程改革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结合实践经验不断摸索、不断思考和不断改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现代小学教育的不断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