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ichol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家庭是个体最初的生活环境,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是社会的细胞,整个社会正是由无数个家庭共同组成的,毫无疑问,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贫困家庭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儿童的特点,本文就家庭空间条件、亲子关系、家长自身素质、同辈群体、学校、大众传媒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贫困家庭儿童社会化概念存在问题建议
  
  一、概念界定
  
  一般而言,西方学者倾向于将贫困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德鲁斯说,绝对贫困想要明确的是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物质条件;相对贫困想要明确的是相对中等社会生活水平而言的贫困①。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人均占有量低,物质产品尚不丰富的情况下,采用的只能是绝对贫困的标准。目前阶段,我国的贫困特指农村和农民的绝对贫困。因此,笔者所指的贫困家庭主要是农村贫困家庭。
  所谓的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②。从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角度讨论,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要经过两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笔者所指的儿童社会化仅止于初级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③。
  贫困家庭的儿童,由于家境的不同,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的影响也就不同,下面笔者就家庭空间条件、亲子关系、家长自身素质、同辈群体、学校、大众传媒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贫困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
  
  (一)家庭空间条件
  根据郑忠楼对京、津、沪等城市的调查④,51.13%的城市小学生拥有自己的单独房间,52.82%的小学生拥有自己的书桌、书架。然而,在贫困家庭,能为儿童专门准备一个房间就是罕见的,儿童仍与父母、爷爷奶奶或兄弟姐妹同居一室。另外,进入青春期后,儿童已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他们需要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来认识自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既是儿童社会化的结果,又是社会化成功的目标,但是没有自己的空间,与家人住在一起,使贫困家庭儿童的心理空间变小,不利于其社会化。
  贫困家庭儿童的父母或务农或外出打工,对儿童缺乏照料和交流,但他们却通过户外活动体味亲情和友情,尤其是对于同辈群体,当贫困家庭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父母身上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自己的同辈群体,在与同辈群体的交往过程中学习和锻炼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种品质和能力,为今后进入成人社会做好切实的准备。因此,户外活动能使儿童的社会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亲子关系
  贫困家庭的父母因为生活所迫大多外出打工,据统计,我国现在1.5亿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的数量还在以每年500万的数量递增。目前,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在1000万左右,这个数量也在逐年递增。贫困家庭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状况使得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面临一定的困境,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家长自身素质
  根据1996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一项全国性城乡抽样调查,被访者14岁,父亲的教育程度与其社会阶层有着非常明显的关联。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2.38年;管理者阶层、普通白领职员阶层和体力劳动者阶层,其受教育年限分别为8.24、7.8、2.56年。
  由此可见,贫困家庭的父母教育程度是非常低的,他们一方面为了维持生计无暇关注孩子的学习,一方面即便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有质量地完成家庭作业。
  (四)同辈群体
  儿童因父母工作繁忙或长期隔离,贫困家庭儿童的情感无处宣泄和诉说,变得沉默和早熟。而从同辈群体那里这些需要往往都能得到满足。他们往往也愿意找与自己家境相同的儿童一起交往,因为这样使得他们感到平等,能主动、自愿地参与同辈群体活动,并在活动中观察、体会、实践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人际交往的经验对贫困家庭儿童的社会化可起到积极的作用;贫困家庭儿童还能在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中担当种种角色,有选择的自主权,这种自由让其更早地学会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为走上社会适应社会上的各种角色多样性的要求提供最初的实践机会。由于年龄的特殊性,他们无法把握成人世界的沟通和交流的经验,而以同辈群体为参照,便可以调整并不断加深对不同角色的认识。
  (五)学校
  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贫困家庭的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作为正规的教育机构,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机制。尤其对于贫困家庭的儿童来说,学校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贫困家庭的儿童多数具有自卑、胆怯的心理,针对这些儿童,学校应该给予关注。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贫困家庭儿童的身心变化,并发动全班同学共同关爱贫困家庭的儿童,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在没有入校前,贫困家庭儿童的社会化往往带有一种盲目性,因为在没有父母的指导下,他们往往按照本性和自身的要求进行社会化,而学校则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儿童进行社会化。
  (六)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为儿童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社会文化的环境,并对儿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大众传媒提供的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信息,其中包括各种知识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以所提供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贫困家庭因为条件限制,电脑几乎没有,而且有电视的家庭也很少,至于报纸、杂志这类传播媒介基本都是没有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众传媒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构成因素,无疑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贫困家庭有时候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不能保证,更不能说为儿童提供这些电器和杂志了,这便使大众传媒对贫困家庭儿童的社会化发挥作用受阻。
  
  三、建议
  
  (一)贫困家庭的住房空间是相对较宽裕的,其父母应该给儿童一个自己的房间,从而促使儿童身心发展,完善自我、认识自我,达到社会化的目标。
  (二)社会对贫困家庭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师资、物质、资金等各方面进行支援,使儿童感受到温暖,并要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缺失,便其更好地进行社会化。
  (三)贫困家庭的父母,平日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对于同辈群体自身呈现的不成熟的年龄特点,很容易误入歧途,甚至发生犯罪行为等问题,教师应该在教育中给予适当引导,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加大社会的管理力度,对于倾向于犯罪的儿童予以引导,避免事情严重并恶化。
  (五)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和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给贫困家庭儿童更多的帮助,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要树立平等友爱互助的思想,让贫困家庭儿童有自信心,乐观向上。
  (六)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例如,在乡村设立广播站,宣传国内外时事新闻,定期向学校发放报纸杂志,满足贫困家庭儿童对外界的好奇心,使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
  总之,贫困家庭的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必须大力扶植贫困家庭,使这些家庭中的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注释:
  ①德鲁斯(Rodgers).政策研究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1989.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105.
  ③王振宇,葛沚云,曹中平,俞伟,徐长宽.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2.
  ④城市青年家庭:新的生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化[J].青年研究,1998,3
  
  参考文献:
  [1]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
  [3]张力.面对贫困——中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背景·现状·对策[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1.
  [4]方建移,何伟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
  [5]周恩武.亲子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社会化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08,(1).
其他文献
一、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高中生物教材的绪论中明确讲到,学习高中生物时,要注重研究过程,学习研究的方法。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像以前那样,只看学生考试的分数。  比如,“生长素的发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过程好例子。在讲
摘 要: 长期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片面地掌握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但不能有效地把当时的繁荣与政治、民生问题联系在一起。文章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将古代的繁荣与现实联系起来,理解古代盛世繁荣都与科学发展观有关,而古代的分裂、近代的屈辱则都是因没有实行科学发展观造成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关键词: 历史教育 科学发展观 爱国感 责任感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
在初级中学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材六十二页中有这样的介绍:“植物的根具有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和向水生长的特性。”如果单从向地生长这方面理解,那么植物的根系是不会向上生长的。  植物的根系之所以向地生长,主要是因为受地球引力的影响;而向肥生长和向水生长,是因为植物体要通过根系吸收肥和水。所以人们通常认为植物的根系只能向下和水平方向伸展,而不会向上生长。但土壤表面也有肥和水,植物的根系为什么就不能向
摘 要: 本文针对围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这一问题,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其次要开展具有启发性的物理活动课,最后要将知识、技能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主题,也是国家和社会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要求。其核心要
摘 要: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动机和行为,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实验 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
摘 要: 德国卡尔斯鲁厄物理课程运用了大量的类比方法来构建整套教材的主线,全新的物理思想和课程结构让人耳目一新。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这套教材的类比教学,希望能对传统的物理课程改革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类比 KPK    类比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法,把已经熟知的事物(类比对象)类比为未知的事物(研究对象),然后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相类似的关系,利用逻辑推理的思考形式,
每一位老师,为了上好一堂课,课前总要认真地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学法。但是,课堂教学并非时时处处都会按照教师设计的程序顺利进行。因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有可能出现未及预料的新情况。当各种“意外”发生时,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一堂苦心设计的课,就可能因此一塌糊涂;但同时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随机应变,常常会使课堂教学出现意外的精彩。因此,当出现突发情况时,教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 ,PPV)可引起猪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引起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流产,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及病弱仔猪,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P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