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作业是教学过程重要环节之一,但作业设计却存在忽视行动知识巩固和学生个性特点等问题,学生“畏惧”作业现象普遍存在。助学功能作业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协助”“自(互)助”和“辅助”,并在作业布局、作业问题呈现、作业组织等方面从“练习设计”走向“学习设计”,从“课后设计”走向“全程设计”,从“单元设计”走向“整体设计”,从“平面设计”走向“立体设计”,从“个人设计”走向“群体设计”。
【关键词】助学功能;专业课程;助学作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0-0062-03
【作者简介】潘玉山,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靖江,214500)教师,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控制工程及实践性教学。
学生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用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最重要手段。与传统作业直接指向目标达成相比,指向助学功能的作业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课程知识、技能和素养三维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整体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自我诊断,帮助教师反馈学情,它具有导向性、主动性和间接性等特征。
笔者针对职业学校学生专业课程作业现状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心目中的作业就是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教师自发设计作业的意识比较淡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传统作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作业设计忽视了行动知识巩固;第二,作业设计忽视了学情诊断功能;第三,作业设计忽视了生活知识学习;第四,作业设计忽视了学生个性特点;第五,作业设计忽视了直观呈现方式。这些原因造成传统作业形式枯燥,学生对作业失去兴趣,教师也逐渐丧失设计作业、认真批改作业的动力,对此,笔者根据多年经验设计出一系列指向助学功能专业课程作业,现将设计思路分享如下。
一、从“练习设计”走向“学习设计”
学生个人能够在没有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直接帮助下独立学习或复习,按照工作任务书自助或互助完成学习任务。要想改变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关键是教师要改变对作业的认识。在强调以“做”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作业的设计应围绕“做”的内容,在“做”的过程推进方式上下功夫,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激发兴趣,培养意志。受情境化学习系统启发,专业课程作业理想模式是要能从以模仿式为主的练习式设计走向以自主式为主的学习式设计,并逐渐成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支架与线索。以“氣动与液压技术”(简称“气液”)课程中“气动逻辑控制回路项目”助学作业学习式设计为例(详见下页表1),作业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生活化现象或实践为思路,在教师协助下模仿习作完成;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基础上,通过改变方案达到同样功能或功能优化;第三层次在总结一、二层次基础上破解疑难点,达到融会贯通,甚至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效果。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需要依靠自己或小组同学,还需依靠教学环境提供的教学资源,如产品样本、微课件等。
二、从“课后设计”走向“全程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作业设计从传统“课后设计”走向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作业的“全程设计”,全方位协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全程设计”助学作业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系统,课中作业是核心,课前作业为课中作业做准备,课后作业是对课中作业的巩固和提高。这些内容贯穿并引领学生学习全过程,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最理想的生成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成效。例如,表2为“气液”课程中“气动逻辑控制回路项目”课前助学作业,它选择学生熟悉的电灯控制开关并联和串联方式,以此引入逻辑“与”和逻辑“或”;它又以网购形式让学生对相关气动元件建立初步感性认知。课前助学作业最大特点是生活化,表面上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在本质上、原理上与即将传授的课程内容紧密相关或完全一致,并为课中作业服务。
三、从“单元设计”走向“整体设计”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作业设计从“单元设计”走向“整体设计”,是基于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要求。实践表明,传统课程教学程式可能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以学科知识系统和逻辑为导向,忽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二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职业能力系统训练;三是以教材为平台,忽视职业活动的实际情况;四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五是以终结考试为评价,忽视职业能力日常养成。若要避免上述问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孤立地看一本教材,而应该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对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紧扣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全面地把控教材。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开发团队不仅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而且还要对课程作业进行整体设计,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整体设计思想,并有效执行。首先,助学作业整体设计须与教学整体设计配套,整体布局学生必须掌握、熟悉、巩固的知识点;其次,要科学分析作业任务完成主观和客观条件,科学分析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在各单元项目达成关系,确立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提交方式;最后,设计作业评价策略,既要能准确判断学生学习情况,又要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自豪感,启发学生思考,避免制造“作业负担”。表3为“气液”课程助学作业整体设计(部分)。
四、从“平面设计”走向“立体设计”
伴随着教学资源采集、编辑、传播的硬件与软件日益成熟,尤其是“互联网 ”迅速普及,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作业设计与教材建设一样,也会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作业设计形式的立体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助学手段。首先,作业描述对象立体化,立体化对象是最接近工作实景的,如三维立体元器件,相比平面化表述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其次,作业呈现形式立体化,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仿真动画、全息成像等,相比单一文字表达更能激活学生多个感觉器官,提高学习效率;再次,作业问题表达方式立体化,除了传统的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外,还有拼图题、模拟试验、映射题、网上购物、生活小试验等,后者相对于前者趣味性更加突出;最后,作业完成方式立体化,构建从传统书面表达到口头表达,再到网络平台交流、竞答与提交等多种作业方式,全方位满足学生需求,增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空间。
五、从“个人设计”走向“群体设计”
助学作业从“个人设计”走向“群体设计”有两层含义,一是有些作业要变一个人的作业为一群人的作业。在学校教学常态下,学生通常是一个人独自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作业完成效率可想而知。因此,学生在完成一些作业(如课中作业)时,不仅要学会独立完成作业,有时还要借助小组成员的智慧力量合作完成自己选择的作业,甚至师生共同完成。二是作业的设计者要变一人参与为多人参与。助学功能作业不仅涉及专业课程本身,还包括大量企业实践经验知识以及现代教学信息技术。对于多数存在经验不丰富、无企业经历等后天缺陷的教师来说,更需要发挥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课程专家等组成的教学团队的力量。
【关键词】助学功能;专业课程;助学作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0-0062-03
【作者简介】潘玉山,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靖江,214500)教师,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控制工程及实践性教学。
学生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用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最重要手段。与传统作业直接指向目标达成相比,指向助学功能的作业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课程知识、技能和素养三维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整体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自我诊断,帮助教师反馈学情,它具有导向性、主动性和间接性等特征。
笔者针对职业学校学生专业课程作业现状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心目中的作业就是课后的“思考与练习”,教师自发设计作业的意识比较淡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传统作业设计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作业设计忽视了行动知识巩固;第二,作业设计忽视了学情诊断功能;第三,作业设计忽视了生活知识学习;第四,作业设计忽视了学生个性特点;第五,作业设计忽视了直观呈现方式。这些原因造成传统作业形式枯燥,学生对作业失去兴趣,教师也逐渐丧失设计作业、认真批改作业的动力,对此,笔者根据多年经验设计出一系列指向助学功能专业课程作业,现将设计思路分享如下。
一、从“练习设计”走向“学习设计”
学生个人能够在没有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直接帮助下独立学习或复习,按照工作任务书自助或互助完成学习任务。要想改变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关键是教师要改变对作业的认识。在强调以“做”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作业的设计应围绕“做”的内容,在“做”的过程推进方式上下功夫,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激发兴趣,培养意志。受情境化学习系统启发,专业课程作业理想模式是要能从以模仿式为主的练习式设计走向以自主式为主的学习式设计,并逐渐成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支架与线索。以“氣动与液压技术”(简称“气液”)课程中“气动逻辑控制回路项目”助学作业学习式设计为例(详见下页表1),作业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生活化现象或实践为思路,在教师协助下模仿习作完成;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基础上,通过改变方案达到同样功能或功能优化;第三层次在总结一、二层次基础上破解疑难点,达到融会贯通,甚至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效果。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需要依靠自己或小组同学,还需依靠教学环境提供的教学资源,如产品样本、微课件等。
二、从“课后设计”走向“全程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作业设计从传统“课后设计”走向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作业的“全程设计”,全方位协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全程设计”助学作业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系统,课中作业是核心,课前作业为课中作业做准备,课后作业是对课中作业的巩固和提高。这些内容贯穿并引领学生学习全过程,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最理想的生成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成效。例如,表2为“气液”课程中“气动逻辑控制回路项目”课前助学作业,它选择学生熟悉的电灯控制开关并联和串联方式,以此引入逻辑“与”和逻辑“或”;它又以网购形式让学生对相关气动元件建立初步感性认知。课前助学作业最大特点是生活化,表面上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在本质上、原理上与即将传授的课程内容紧密相关或完全一致,并为课中作业服务。
三、从“单元设计”走向“整体设计”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作业设计从“单元设计”走向“整体设计”,是基于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要求。实践表明,传统课程教学程式可能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以学科知识系统和逻辑为导向,忽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二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视职业能力系统训练;三是以教材为平台,忽视职业活动的实际情况;四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五是以终结考试为评价,忽视职业能力日常养成。若要避免上述问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孤立地看一本教材,而应该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对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紧扣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全面地把控教材。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开发团队不仅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而且还要对课程作业进行整体设计,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整体设计思想,并有效执行。首先,助学作业整体设计须与教学整体设计配套,整体布局学生必须掌握、熟悉、巩固的知识点;其次,要科学分析作业任务完成主观和客观条件,科学分析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在各单元项目达成关系,确立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提交方式;最后,设计作业评价策略,既要能准确判断学生学习情况,又要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自豪感,启发学生思考,避免制造“作业负担”。表3为“气液”课程助学作业整体设计(部分)。
四、从“平面设计”走向“立体设计”
伴随着教学资源采集、编辑、传播的硬件与软件日益成熟,尤其是“互联网 ”迅速普及,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作业设计与教材建设一样,也会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作业设计形式的立体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助学手段。首先,作业描述对象立体化,立体化对象是最接近工作实景的,如三维立体元器件,相比平面化表述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其次,作业呈现形式立体化,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仿真动画、全息成像等,相比单一文字表达更能激活学生多个感觉器官,提高学习效率;再次,作业问题表达方式立体化,除了传统的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外,还有拼图题、模拟试验、映射题、网上购物、生活小试验等,后者相对于前者趣味性更加突出;最后,作业完成方式立体化,构建从传统书面表达到口头表达,再到网络平台交流、竞答与提交等多种作业方式,全方位满足学生需求,增加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空间。
五、从“个人设计”走向“群体设计”
助学作业从“个人设计”走向“群体设计”有两层含义,一是有些作业要变一个人的作业为一群人的作业。在学校教学常态下,学生通常是一个人独自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作业完成效率可想而知。因此,学生在完成一些作业(如课中作业)时,不仅要学会独立完成作业,有时还要借助小组成员的智慧力量合作完成自己选择的作业,甚至师生共同完成。二是作业的设计者要变一人参与为多人参与。助学功能作业不仅涉及专业课程本身,还包括大量企业实践经验知识以及现代教学信息技术。对于多数存在经验不丰富、无企业经历等后天缺陷的教师来说,更需要发挥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课程专家等组成的教学团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