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真学情 突破重难点 品数学之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_im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课标、教材和学生三个维度去把握学生的真实学情,以真学情促学生真学习,突破重难点,让学生不仅仅会算,还能真正理解算理,同时品悟数学的智慧之美。
  [关键词]多位数乘一位数;学情;算理;算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5-0034-02
  从儿童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出发,准确研判学生的学情,实施精准教学,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知其所以然,品悟数学的魅力。下面以教学人教版教材“多位数乘一位数”第60、61页内容为例,探讨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情,突破难点。
  一、把握真学情
  真学情需要教师透过信息现象看本质,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了解学生学情的方式有很多,笔者就如何读懂学情、找到真学情,从课标、教材和学生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读懂课标、教材和学生
  1.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也就是说不仅要使学生会算,还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
  2.理解教材内容编排意图
  教材中关于三年级“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例1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例2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进位),其中例题以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展开,在课本“做一做”中涉及满几十进几和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题目;例3是在例2的基础上教学连续进位,基本算法和算理与例2是一样的;例4教学关于0的乘法,说明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例5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例6教学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通过纵向对比,可以发现教材通过例1引出笔算,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和算法;通过例2、例3突破进位这个难点,其中例2是不连续进位,例3是连续进位,而例3的基本算法和算理与例2是一样的。
  3.深入剖析前测数据信息
  课前,教师出示16×3,组织三(1)班41位学生列竖式计算。其中有36位学生计算正确,占全班人数的87.8%。其中用具化竖式的有2位,用简化竖式的有34位。正确率87.8%,并不代表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理解并且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原理,还需要对学生进一步调查。“你能说一说这个进位‘1’是怎么来的吗?这个1为什么要进位到十位上?这个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不是3?”通过调查,发现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明白这样算的道理,大部分学生对具化竖式每一步骤的演算过程和简化竖式中为什么要写“4”而不是写“3”的道理说不清楚,说明大多数学生会算但没有真正理解算理。
  (二)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
  1.综合分析学生学情
  综合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和前测数据,对学生学情研判得出以下结论:
  (1)大部分学生会用简化竖式正确计算但并不表示学生真正理解这样算的道理。
  (2)具化竖式每一步的算理学生并不清楚,表现出与算理不理解有关。
  (3)学生会用简化竖式计算,虽然能够写正确、算正确,但并不清楚算理,也不明白简化竖式的由来,更多源于直接经验。因此突破16×3进位“1”,理解算理并会正确计算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2.制订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
  (2)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体验转化的思想,提升知识的迁移和类推能力。
  (3)感受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突破重难点
  理解简化竖式每一步的算理和算法,呈现学生的多种算法,沟通算法之间的关联,并以此突破进位“1”的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呈现学生的多种算法
  教师创设游乐园情境,出示问题:过山车每人玩一次16元,3人一起玩一次过山车需要多少元?学生列式并尝试探索16×3的算法(如图1、图2和图3)。
  (二)表达算理算法,突破學习重难点
  在组织反馈图1、图2和图3三种算理算法,内容选择要先易后难、算理明晰、相互沟通,难点突破要反复体悟。
  1.先易后难,依次反馈学习内容
  图1是口算算法,将16拆成10和6,然后分别与3相乘,再相加。该算法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是对该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内容学习后的再运用。图2呈现的是具化竖式。理解具化竖式中每一步的算法,就是促进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图3是简化竖式。简化竖式是由具化竖式演变而来的,理解图2有助于理解图3的算理和算法。
  因此,选择反馈内容交流的先后顺序是图1→图2→图3,这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的心理过程,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算法沟通,增进彼此算理理解
  (1)理解图2的算理算法
  对于图2,要让学生明晰具化竖式中18、30和48是怎么来的。学生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自主探究。
  ①填一填:下列竖式中的18、30、48分别是怎么得到的?请在( )里填算式。
  ②圈一圈:在小棒图中分别圈出竖式中的18、30、48。
  ③说一说:结合小棒图,说一说16×3的计算过程。
  (2)联系图1和图2的算法
  学生明晰图2的算理和算法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与图1的口算算法进行联系,沟通它们的算法关系,增加学生的活动经验,进一步巩固具化竖式的计算过程。
  (3)理解图3的算理算法
  图3是简化竖式,通过前测我们知道,学生会算但不知道这样算的道理。我们借助图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白简化竖式简化了什么?学生发现是18和30合并了,直接写得数48。教师往往觉得到此可以结束了。如果到此就结束,本节课的重难点还没有突破。从前测学情来看,图3恰恰是教学的重难点。笔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以下教学环节。
其他文献
[摘 要]有效课堂应关注学生,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生本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能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感受音乐之美,进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践行生本理念,教师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搭建学生自主参与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多元评价,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生本理念;音乐课堂;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
[摘 要]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家、科学家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对学生自主探究的不同方法进行引导,给予鼓励和评价,激发学生大胆探索、自主探究的兴趣,以便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绘画、制作、想象等科学素养。  [关键词]教师引导 激发兴趣 多种方法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
[摘 要]学校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学校德育活动开展与校化建设相得益彰。拥有优秀传承历史的学校有义务将学校文化传承创新和德育工作协调推进,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式发展,这是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德育;文化;乡贤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7-0089-02  高品位的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多角度、多方位贯穿融合
[摘 要]目前,小学英语课的组织、设计与建构中存在“四重四轻”现象,即重多媒体应用,轻常规教具的辅助;重提问数量,轻提问质量;重小组合作形式,轻合作效果;重情感性告知,轻自主体验。教师应正确对待多媒体应用,关注课堂提问质量,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小学英语;“四重四轻”现象;纾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所谓“生本课堂”,指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倡导“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要求“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应无为而为,处于“帮学”地位。“生本课堂”,教师的作用不是降低而是增加,变得更有意义。下面,以邵庆德老师教学《角的度量》一课为例,谈谈教师在数学“生本课堂”中的角色定位。  一、要敢于放手,静候生命之芽萌发  1.引入阶段,放手让
[摘要]器乐曲在小学中高年级欣赏教学中占一大部分,但是,由于大部分曲目篇幅偏长,声部多音响杂,内容表现模糊,小学生欣赏有难度,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围绕音乐元素,采取“三抓三结合”的欣赏策略,通过抓音乐结构、音乐主题、音乐情绪,能让器乐曲欣赏化繁为简,省时高效。  [关键词]音乐元素;结合;解决;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
[摘 要]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英语课堂中,通过师生提问而逐渐产生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与锻炼。因此,英语课堂提问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写作;课堂提问;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摘 要]课程改革以来,给予教师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权利,如何利用校本课程开辟德育的新途径,成为教育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新课题。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从学校文化的确立、德育校本课程的整合与实施以及学校文化景观的建设与营造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承 校本课程 德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66  凡是
[摘 要] 增加社会流动性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方式,在儿童阶段即对贫困人群进行干预尤其必要。政府可通过家庭养育和早期教育的政策干预来提升社会流动性,从而达到扶贫目的。本研究分析了英国“社会流动委员会”2017年报告中最新提出的“社会流动的童年起源”理论模型,描述了英国通过调查等手段建立贫困儿童发展状况监测的做法,探讨了英国1997~2017年实施的儿童期教育干预政策及政府未来规划,发现英国政府向来重视
[摘 要]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习和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旅程中,我们要始终关注学生观察素养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动力、能力和毅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挖掘潜在的内驱力,启迪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技巧,激励学生沉迷观察,深入思考,养成长期观察的毅力,使观察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观察成为一种需要。  [关键词]观察 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