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突出数学本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a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开篇即说:“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这句话点出了数学的本质。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作为客观事物在数与形方面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反映的是一类对象在数与形方面的内在的、固有的属性,不仅表现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抽象的言语信息,还表现为数学思想方法等策略性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囧于具体教学内容的表面现象,看不清楚数学概念背后蕴含的数学本质的本源,教学实践中不能准确把握数学本质的教学主流,甚至轻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致使数学本质被“形式化”、“片面化”乃至“虚幻化”。下面选取几个教学案例做简单分析。
  一、概念教学不能止于“形似”——数学本质“形式化”
  案例1:某教师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关系时,先出示一条线段,然后边擦端点边告诉学生“擦掉线段的一个端点,就变成了射线;再擦掉射线的一个端点,就变成了直线”。
  分析:关于直线、线段、射线三者关系的描述,苏教版四上P16页有如下描述: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这两句话揭示了直线、射线与线段三者之间联系与区别: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而直线和射线都是无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而直线没有端点。因此,“擦去线段的一个端点”,而不作延长的标示,它依然是一条线段,因为“擦去”一个端点,必然会产生新的端点。同理,只“擦去射线的一个端点”,也依然是一条射线。这一道理是如此的浅显,为什么这位老师要告诉学生“擦掉线段的一个端点,就变成了射线;再擦掉射线的一个端点,就变成了直线”呢?原因是这位教师浅显地理解“习惯上教材有意识地把射线的一个端点或线段的两个端点放大,使在线上隐形的抽象的点显性化、形象化”的真实用意。比如,画一条射线,只需在一端用一短竖线或者一个红点标示(教材上基本上是这样标示的),如果是线段,需要在两端都如此标示。如此来看,“擦去一个端点”,其视觉效果正好符合射线的“标示”模式。显然,这种做法迎合的只是一种数学概念外在的“形似”,而或略了直线和射线的本质特点“无限长”。这样的教学有可能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直线就是线段去掉两个点,射线就是线段去掉一个点,从而误解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本质属性。”我们的教学决不能将本质当做浅显的形式,失去了数学的“真”,这样的教学后果是可怕的。
  二、概念教学该怎样走向深刻——数学本质“片面化”
  案例2:一位教师教学倍的认识。先出示:●表示红花,你能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先猜一猜,蓝花可能有几朵,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
  学生有的说:2朵,有的说可能3朵,4朵,也有人说可能5朵,或者8朵……
  师:大家的猜想有没有道理呢?这样吧,请你们在练习纸上用○表示蓝花先画一画,再圈一圈,看看红花的朵数是你画的蓝花的几倍?
  数分钟后,教师展示蓝花分别是2朵、3朵、4朵和6朵四种情况(图略),并逐一让学生说出红花的朵数各是蓝花的几倍。
  师:刚才有人说蓝花可以是5朵,或者8朵,你们觉得可以吗?
  生:不可以!……
  分析:很显然,这段设计十分精巧。先猜一猜,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蓝花可能有几朵。然后老师借助画、圈两个动作,让学生自主探索出蓝花的朵数可以是2朵、3朵、4朵、6朵。在听课的当中,我非常期待执教者能关注一下学生前面的5朵、8朵这两种猜想的现实性,但遗憾的是,教师将5朵、8朵这样的情况主动回避了。为什么回避?执教者的解释是二年级学生对“倍”的认识仅限于整数范围。因为只学了整数,所以倍的认识就只限于整数吗?
  倍的本质是“比”,即两个量之间不仅仅是整数倍的关系,也可以是分率关系,关键是确定比的标准,将被比量看做一个单位,通过比较量有几个或几分之几个这样的单位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倍比关系。学生出现的5朵、8朵的猜想,不仅不能被排除在倍的认识讨论之外,相反是教学走向深刻的一个契机。这个案例的分析说明,对数学本质的把握,我们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目光。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见木而不见林,人为地割断知识间的联系,这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的泥沼。
  三、数学文化的根基在哪里——数学本质“虚幻化”
  案例3:一位老师执教圆的周长一课。课前先引导学生观看微课:也就是通过电脑演示圆的周长分别与它的外接正方形周长和内接正六边形周长比较,得出圆的周长比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又比它的直径的四倍小一些。
  接着教学中让学生分组用滚圆法或者绕圆法开展测量活动,并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要求保留两位小数),巧合的是学生大多测量的结果接近3.14。
  然后教师让学生交流前面微课的体会,引出古今中外关于圆周率的研究历史,从周三径一到祖冲之的历史贡献等等。
  分析:很显然,执教者的意图是通过微课的形式充分展示了圆周率的历史文化,突出了数学文化的教学,而对操作测量活动的安排一带而过。对这样的安排,一些老师认为是可行的有深度的教学尝试。但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测量法的实践感受,学生怎会产生深刻的“麻烦”体验,缺少了体验的文化渗透,充其量只是一场走秀而已。因此,笔者这里不仅需要从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做真实的测量活动,相反应该让学生从取一位小数、到两位小数、再三位小数、甚至四位小数的近似值结果,从中实际感受到测量法求圆周率的误差把握的不易,在此基础上再借机进行古代数学家们进行计算圆周率的方法探求,这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精神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渗透。从这节课的探讨来看,笔者以为我们对数学本质核心的理解关键取决于教师具有怎样的教学境界。
  从上面三个案例的分析来看,一线教师在概念教学时之所以出现数学本质形式化、片面化、虚幻化,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们尚不能从微观出发来认识和把握处理数学概念的数学本质。所谓微观,即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去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微观方法。在微观上,数学本质是指具体数学内容的本真意义。对此,章建跃、张翼等人提出,数学本质不仅体现在数学知识上,体现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数学精神里,还体现在抽象、严密、简洁等特点上。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则将数学本质的内涵归结为以下五个层面:一是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二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三是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四是对数学美的鉴赏;五是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这些论述,对我们的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分析薄板焊接变形的成因入手,结合CO2气保焊+陶瓷衬垫焊的工艺要点,通过6mm低碳钢钢板的C02气保焊+陶瓷衬垫焊的对接焊工艺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焊接性能良好,且能有效地控制薄板的焊接变形。同时通过该试验得到了较为翔实的试验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焊接工艺;薄板变形;CO2气保焊;陶瓷衬垫焊  前言  薄板的拼接技术一直是困扰焊接技术发展的难题之一。在船舶制造
<正>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两大困境的威胁下,可持续清洁能源的开发日益迫切。传统能源中80%以上都被用作能量载体为交通运输、工业和发电提供能量,如果将这部分消耗的石化能
摘要:通过对自动平衡搜索车建立物理模型,建立物理方程式,在工作平衡点附近进行小偏差线性化。然后通过求解特征方程以及劳斯判据进行系统稳定性分析。结果发现系统是不稳定的。但实际系统是稳定的,得出结论系统线性化后可能会导致稳定性变化。但是该线性化系统在小偏差范围内是合理的。进而对小偏差线性化方法进行学习研究。  关键词:自动平衡搜索车;稳定性分析;小偏差线性化  1.自动平衡搜索车系统分析  1.1自动
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提升,经济步伐的推进,我国的电力事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各地的电网都陆续的开展自身的自动化改造,而在这个过程中,变电站扩建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教学中要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故事教学服务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提升自己的课堂效率。  一、以故事导入,巧设悬疑,启迪思考,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成败,所以高效课堂始于学生的兴趣。在思品课堂中,
本刊讯“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力设备及技术展览会”暨“2017中国旧际电力常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展览会”将以“构建能源互联网”作为展会的主题,于11月20~22日首次移师上海新国际博
变频器作为一种电气控制元件广泛应用在了现代电梯的控制系统中,并以其启动平稳、调速精确、高效节能的优点成为了机电设备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变频控
我国机械设计自动化的发展历经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在没有电脑和网络的情况下具备了设计的技艺和方式,其次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普及的情况下,在设计上进行普遍的优化。而且随
军用移动电站作为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重要物质保障资源,近年来成为各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分析了新一代移动电站的需求,并根据移动电站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关键技术环节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