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程 积累经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88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在整个统计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数据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加强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同时使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关键词]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收集;数据整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15-02
  小学阶段所学的简单统计,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把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汇总,从而感受不同数据总体蕴含的信息既有所不同,又存在关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可见,小学统计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然而,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统计活动中,逐步感受收集数据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下面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第一课时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教学思考。
  一、基于问题,激发收集数据需要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关于上学时校门口拥挤的情景)。看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齐):校门口很拥挤。
  师:是呀,每个学校上学时可能都是这样的情景。看完这个视频,老師觉得,今天我们三年级同学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乘坐汽车,可以这样凭感觉下结论吗?
  生(齐):不行。
  师:凭感觉可不行,需要统计,我们得用数据来说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怎样用数据来说话。(板书课题)既然要用数据来说话,那老师就现场询问几个同学。
  师:有了这4个同学的数据,老师又认为我们整个三年级学生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乘坐汽车,现在大家怎么想?
  生1:只是4个同学的上学方式,还是不能说明整个三年级学生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乘坐汽车。
  师:只知道4个同学的数据,不能下结论。看来得用更多的数据来说话。(板书:收集数据)同学们,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
  生2:知道三年级步行上学有几个学生,乘坐汽车上学有几个学生……
  师:同学们说的其实就是收集整个三年级学生的数据,怎样收集呢?
  生3:一个班一个班地收集。
  师:当数据比较多时,我们就需要给统计对象分组。(板书:分组)今天就先从我们班开始,先分4个小组来收集数据。
  (小组收集,组长汇报)
  【教学分析】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首先要让学生有意识地从数据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引导学生想到通过收集数据来解决问题。因此,课始播放视频后,笔者提出“今天我们三年级同学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乘坐汽车,可以这样凭感觉下结论吗”这个问题。学生的直觉反应就是不能凭感觉说话,于是“用数据来说话”就水到渠成了。来自学生的生活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数据很有必要,有了统计之后的数据,才能解决“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什么”的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有些问题的判断不能仅凭感觉,要用数据说话,从而真正体会数据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与价值,充分感受到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二、解决问题,体会数据蕴含信息
  【教学片段二】
  师:这是我们班4个小组同学的上学方式,那全班同学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什么?
  生1:计算步行上学的有几个学生,骑自行车上学的有几个学生……
  师:也就是汇总全班的数据。(板书:汇总数据)现在来看看汇总之后的数据,,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看来收集并汇总之后的数据,更方便我们进行观察和分析。
  【教学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需要借助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分析这一系列的统计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的全过程,体会数据本身所蕴含的信息,是教学统计比较重要的方式。在从数据出发的统计教学活动中,学生充分掌握了统计的方法,数据分析观念得到了培养。
  【教学片段三】
  师:现在知道我们班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乘坐电动车,你认为全年级也是这样吗?
  生1:是。
  生2:不是。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致,看来还是得用数据来说话。这是老师课前收集的三年级其他各班的上学方式。(课件展示)怎样才能知道三年级学生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什么呢?
  生3:汇总三年级的数据。
  (师生共同汇总数据)
  师:现在看看这张表格(略),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分组收集数据及汇总三年级的数据,清楚地知道了三年级学生上学方式最多的是乘坐汽车。分析数据在整个用数据来说话的活动中是最重要的,分析数据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你们认为整个三年级学生的上学方式与我们班的一样吗?
  师:我们试着比比看。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4人一组交流一下,再选其他班的数据与整个三年级的比一比。
  (整个三年级的上学方式与每个班级的上学方式有一定关联,但由于调查对象不一样,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
  【教学分析】分析数据时,先让学生比较我们班的数据与整个三年级的数据。学生发现统计的数据与调查的对象有关,由于调查对象不一样,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再让学生比较其他班的数据和整个三年级的数据,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的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同样的统计活动,样本与总体所蕴含的信息是存在关联的,有时样本的信息与总体的信息一致,有时不一致。
  【教学片段四】   师:其实分析数据的学问可多了,刚才我们体会了调查的对象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对于我们班的数据,如果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师:按照绿色出行和非绿色出行重新分类,你得到了什么?
  师:光看这些干巴巴的数据,你们可能只感受到哪种出行方式的人数多。在分析数据这个过程中,如果加上一些背景资料,你得到的感受肯定会更深刻。我们不妨来看一段背景资料。(课件展示)
  师:看完后,对于出行,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分析】用不同的方式描述数据,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发现其中蕴含的一些规律,是数据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分析数据是从收集和整理数据开始的,对小学生来说,整理数据的方法就是分类。教师应引导他们思考“对于我们班的数据,如果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这一问题后得出“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往往是不同的”的结论。
  三、练习运用,强化统计活动
  【教学片段五】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老师对你们有了一些了解。现在老师想了解我们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
  生1:小组收集每个月份生日的人数。
  师:下面我们就分组收集后再汇总。根据我们班同学的出生情况,你知道了什么?
  师:刚才我们是按照出生的月份来分析的,对于我们班的数据,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来分类呢?组员一起商量,组长填写表格。
  小组汇报:
  组1:按照上半年和下半年來分类。
  组2:按照季度来分类。
  组3:按照大月、小月和特殊月来分类。
  组4:按照单月和双月来分类。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汇总数据比较简单,其实就是求和。最有讲究的是分析数据,同样是我们班的数据,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教学分析】“我们班同学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这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有了前面数据收集和汇总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学以致用:“先分组统计,再进行全班汇总。”教学应不止于此,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我们班的数据,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来分类呢?”这样,既让学生体会了同一组数据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得到不同的结果,又体现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理解数据信息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走向大数据
  【教学片段六】
  师:同学们,回顾一开始的活动,我们调查了每位同学的上学方式。一个人的数据很微不足道,但将很多人的数据汇总起来,就会有很多结论,可以做出有意义的预测。我们还是以出行为例,看一段人们在“五一”黄金周出行的视频。(多媒体播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数据对我们现在的信息社会来说真的很重要。有人就把大数据形容成未来世界的石油……
  【教学分析】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在学生有了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问题以及分析方法上的指导后,教师还应扩大到大数据的简单介绍。可能学生对于大数据不是很了解,但有了“五一”黄金周人们出行的视频,有了每个人的数据,并汇总成更多的数据,就可以预测出很多的结论。这就是未来社会,谁拥有了大数据,谁就可以俯视整个世界,这就是分析数据的魅力所在。
  当然,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在整个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数据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加强学生遇到问题主动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使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摘 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摸索,使课堂教学因一点小变动,获得大功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程序 思维方式 实践应用 变动 功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34  对“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我多年来都是按照教材中提供的思路开展教学,但始终有一个问题
[摘 要]数学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该是冰冷不可亲近的,只要教师走出“生产教学”的怪圈,改变“重教轻学”的现状,突出基于学生经验和意义理解的数学教学,就能将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使学生在主动寻求和积极构建中完成对数学赋予个人的意义,像苗木那样完成“生长式”的自我创生。在生长式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是可理解、可亲近的,学生是会思考、会创造的。  [关键词]生长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思考;建构  [中图分
[摘 要]苏教版教材从三年级起新增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教师不能让学生到了三年级才接触这类问题。从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语言的训练和回顾反思等教学方式入手,阐述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前在启蒙教学、数量关系的原始积累、基本数学思考方法的提前渗透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启蒙教学;原始积累;提前渗透;建立模型;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反馈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思考题进行合理的应用,重视思考题,有效利用思考题,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  [关键词]思考题 数学思考力 教材应用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10  很多教师在从事人教版新教材的教学中都会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基于数学教材、教师、学生三方互动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就是紧扣教学主线,为学生的思维搭桥,连接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构建灵活的课堂探究模式。那么如何为学生成功搭建思维桥梁呢?  一、抓住教材线索,重建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力  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数学经验,认知和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在教学
[摘 要]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 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颖教学形式大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在大学、中学教学中取得良好成果。小学阶段的“图形与几何”知识版块,内容较为抽象,小学生常常因操作少、想象能力差,导致认知结构脱节、认知方式异化,产生厌学、畏学情绪。针对这一难点,对“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有效应用做了一定的研究,并实施一年,收到良好
[摘 要]如果对数学知识的原有认知偏离了科学概念,学生就易形成认知误区。以“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为例,从学情检测、教材对比等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分析原有认知和最终认知之间的差异,进而寻求最利于学生建构认知体系的学习素材来引导学生走出认知误区。  [关键词]认知误区;学材设计;三角形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31-0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第一学段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进一步学习,为之后学习亿以上的数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果把“亿以内数的认识”放在相关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加以分析,它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而且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基于对教材的上述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需要达成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第一,使学生认识新的更大的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第二,掌握数位的顺
[摘 要]“倒数的认识”教学分六个环节:自学——探究新知,说学——交流汇报,帮学——释疑解难,导学——点拨提升,检学——练习反馈,评学——表扬激励;整节课做到:新知——让学生探究,教材——让学生讲解,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小结,评价——让学生参与,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六学;主体;倒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和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变得能思维、会思维和善于思维,从而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平台。  [关键词]思维发展;有效平台;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40-01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