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近年来小学生在礼仪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对小学生礼仪缺失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小学生礼仪教育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生;礼仪缺失;对策分析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仪,一直被中华儿女所弘扬,也正是如此,中国被冠以“礼仪之邦”的美誉。国民礼仪素养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礼仪教育则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的使命。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同时也是新时代礼仪教育的新生力军。因此,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停滞不前。一些学生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满口粗话脏话;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这些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代青少年学生礼仪的缺失呢?
一、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从导致学生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来看,应该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客观的因素分析: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有失规范”;二是学校教育“有失协调”;三是社会教育“有失平衡”。主观方面:学生个人“有失控制”。下面就以上几个方面加以简要分析。
1. 家庭教育“有失规范”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决定性作用。一些最基本的礼仪缺失主要来源于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一是父母过分的溺爱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家庭都是三口之家,家里没有老人、缺乏尊老的氛围,父母没有给孩子言传身教的机会;三是如今高年级孩子的家长他们所接受的礼仪教育相对较少,当然也就不会有这种意识去教育子女;四是受当今高考、升学、就业的影响,父母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以及吃和穿,忽视了教孩子如何做人,也就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讲礼节的教育。
2. 学校教育“有失协调”
(1)礼仪教育的忽视
学校德育工作不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主要表现为德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不够,教育内容与学生成才需求结合不紧。学校一直强调要求学生“站有站相”,但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以一种怎么样的站姿作为学生的标准,却很少提及,并且学生改正不良站姿的机会少,缺乏训练时间。
(2)教师礼仪教育的缺乏
《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仿佛老师只是教授知识,解答问题的人。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然而,现如今的老师,多少缺乏了一些做老师应有的基本职业素质,表现在有个别教师缺乏职业道德,无视为人师表的原则,在品行上没有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
3. 社会教育“有失平衡”
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社会不断的进步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很多的事端都是因为缺乏文明礼仪知识而引起的。网络管理不够规范,许多不文明、低俗的信息,通过网络肆意传播,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4. 学生个人“有失控制”
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是礼仪的内在本质基础,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把遵守礼仪变成自觉的行为,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古人说:“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并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但在我们的研究中却明显地感觉到:在学生礼仪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知行分离的现象。比如:大部分学生明明知道纪律重要却不守纪,明白许多道理却不讲道理,感受到了真情却不动情等。
小学生主要是6-12岁的青少年儿童,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身体心理不成熟期,情绪波动较大,也容易受周边环境和事物的影响。正确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不良的行为习性反而会危害孩子的一生。
二、小学礼仪教育实施的对策
1.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落实礼仪教育内容
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从礼仪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并把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抓得具体、抓得实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学校可组织教师从“基本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编写礼仪校本教材,开设文明礼仪课,促使学生尽快提高文明礼仪素养。
2. 以良好教育环境为主旋律,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礼仪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媒介和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一是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突出文明礼仪教育。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形式,大力宣扬文明观念。二是举行“文明礼仪规范班级”评比。通过评比,学生的行为受到其他同学的监督和感染,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水平。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良好礼仪教育氛围。
3. 开展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礼仪实践机会
学生的发展来源于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条件与机会,提供时间与空间,组织实践与交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礼仪实践锻炼。可结合日期,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我爱妈妈、三八妇女节快乐、我爱老师、重阳节为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了节日的意义,礼仪周活动真正内化了他们的礼仪品质。
4. 学生一日生活环节中融入礼仪教育
重视日常渗透,细化礼仪内容。一日生活提供了很多社会性的礼仪行为发展的契机,学生能够学习怎样做人、怎样生活。因此,我们在游戏、上学、课间活动、户外活动等一日学习生活中,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情境,制订各项行为规则。同时对每个环节的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把礼仪内容细化到各环节中。如上学:要求学生仪表整洁;进校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等。
5. 以学科教学为渗透,深入学生心灵深处
学校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德育目标。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文明礼仪教育。
6. 以家校合力为辅助,共同优化育人环境
小学在家庭中的时间多于在学校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孩子的亲情关系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教育因素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要提高学生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在小学生礼仪缺失现象日益突出的今天,从根本上分析礼仪缺失现象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找到相对应的解决对策是当今礼仪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学生能通过对礼仪课程的认识,对礼仪知识的了解,改正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文明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马琴.浅谈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J].新课程(小学版),2009(05).
[2]肖芳.无所不在的礼貌教育[J].中华家教,2006(08).
[3]胡凯.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现代教育科学,2006(01).
[4]陈朝全.浅谈如何对小学生实施礼仪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1(04).
【关键词】小学生;礼仪缺失;对策分析
“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仪,一直被中华儿女所弘扬,也正是如此,中国被冠以“礼仪之邦”的美誉。国民礼仪素养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礼仪教育则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的使命。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同时也是新时代礼仪教育的新生力军。因此,对小学生的礼仪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停滞不前。一些学生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满口粗话脏话;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这些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代青少年学生礼仪的缺失呢?
一、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从导致学生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来看,应该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主观和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客观的因素分析: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有失规范”;二是学校教育“有失协调”;三是社会教育“有失平衡”。主观方面:学生个人“有失控制”。下面就以上几个方面加以简要分析。
1. 家庭教育“有失规范”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决定性作用。一些最基本的礼仪缺失主要来源于不合理的家庭教育。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一是父母过分的溺爱现象十分严重,许多家庭都是三口之家,家里没有老人、缺乏尊老的氛围,父母没有给孩子言传身教的机会;三是如今高年级孩子的家长他们所接受的礼仪教育相对较少,当然也就不会有这种意识去教育子女;四是受当今高考、升学、就业的影响,父母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以及吃和穿,忽视了教孩子如何做人,也就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讲礼节的教育。
2. 学校教育“有失协调”
(1)礼仪教育的忽视
学校德育工作不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主要表现为德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不够,教育内容与学生成才需求结合不紧。学校一直强调要求学生“站有站相”,但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以一种怎么样的站姿作为学生的标准,却很少提及,并且学生改正不良站姿的机会少,缺乏训练时间。
(2)教师礼仪教育的缺乏
《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仿佛老师只是教授知识,解答问题的人。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然而,现如今的老师,多少缺乏了一些做老师应有的基本职业素质,表现在有个别教师缺乏职业道德,无视为人师表的原则,在品行上没有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
3. 社会教育“有失平衡”
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社会不断的进步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很多的事端都是因为缺乏文明礼仪知识而引起的。网络管理不够规范,许多不文明、低俗的信息,通过网络肆意传播,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4. 学生个人“有失控制”
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道德是礼仪的内在本质基础,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才能把遵守礼仪变成自觉的行为,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古人说:“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并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但在我们的研究中却明显地感觉到:在学生礼仪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知行分离的现象。比如:大部分学生明明知道纪律重要却不守纪,明白许多道理却不讲道理,感受到了真情却不动情等。
小学生主要是6-12岁的青少年儿童,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身体心理不成熟期,情绪波动较大,也容易受周边环境和事物的影响。正确的道德教育有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不良的行为习性反而会危害孩子的一生。
二、小学礼仪教育实施的对策
1.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落实礼仪教育内容
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从礼仪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并把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抓得具体、抓得实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学校可组织教师从“基本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编写礼仪校本教材,开设文明礼仪课,促使学生尽快提高文明礼仪素养。
2. 以良好教育环境为主旋律,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礼仪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媒介和舆论的积极导向作用。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礼仪教育:一是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突出文明礼仪教育。以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形式,大力宣扬文明观念。二是举行“文明礼仪规范班级”评比。通过评比,学生的行为受到其他同学的监督和感染,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水平。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良好礼仪教育氛围。
3. 开展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礼仪实践机会
学生的发展来源于实践活动,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条件与机会,提供时间与空间,组织实践与交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礼仪实践锻炼。可结合日期,开展一系列活动如我爱妈妈、三八妇女节快乐、我爱老师、重阳节为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体验到了节日的意义,礼仪周活动真正内化了他们的礼仪品质。
4. 学生一日生活环节中融入礼仪教育
重视日常渗透,细化礼仪内容。一日生活提供了很多社会性的礼仪行为发展的契机,学生能够学习怎样做人、怎样生活。因此,我们在游戏、上学、课间活动、户外活动等一日学习生活中,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情境,制订各项行为规则。同时对每个环节的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把礼仪内容细化到各环节中。如上学:要求学生仪表整洁;进校主动与老师、同伴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等。
5. 以学科教学为渗透,深入学生心灵深处
学校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把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发掘,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德育目标。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文明礼仪教育。
6. 以家校合力为辅助,共同优化育人环境
小学在家庭中的时间多于在学校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孩子的亲情关系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教育因素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所以要提高学生礼仪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在小学生礼仪缺失现象日益突出的今天,从根本上分析礼仪缺失现象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找到相对应的解决对策是当今礼仪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学生能通过对礼仪课程的认识,对礼仪知识的了解,改正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文明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马琴.浅谈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J].新课程(小学版),2009(05).
[2]肖芳.无所不在的礼貌教育[J].中华家教,2006(08).
[3]胡凯.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现代教育科学,2006(01).
[4]陈朝全.浅谈如何对小学生实施礼仪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