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给了孩子一个梦想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日,学校搞了一次“我的梦想”收集展示活动,要求各个班级把学生的梦想卡张贴在教室门前的专栏里。每天,我都会匆匆从这些“梦想”面前走过,却从没有停下来好好欣赏过。只是感觉,这些花红柳绿的梦想卡上一定会有很多美丽的未来。
  下午,我要到班里安排一件临时的事情,上课的老师讲得正浓,没好意思打扰,等候的时间里,便在走廊里仔细看起这些梦想卡来。
  “我的梦想是考上三中”
  “我的梦想是考上四中,以此为基础考浙大”
  “我的梦想是考上好高中”
  “我的梦想是考上好大学”……
  依次看下来,这些“梦想”都很现实,很直接,很近。充其量,算是一个人的近期愿望或目标,丝毫没有梦想的那种辽远与美好。再往下看:下次考试超过某某某,期末考试考到第几名,英语考试考到多少分……这些更为具体的比拼与打算也一一被列为自己的梦想。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疼痛,为这些“梦想”,或者说为这些孩子迷失了的梦想。
  梦想是什么?在我看来,梦想就是一种能够让人感到幸福的东西,是心灵的一次翱翔,一种美 ;是一种不忍舍弃的深信,是精神的一次自由飞升,一种积极。梦想应该如泉,是纯洁的,不加一丝功利的色彩。梦想应该如云,轻盈曼妙,无所羁绊,在尽情中享受生命的欢愉。梦想应该如风,飘过一个方向,给人一个目标,那指向应该是朝着人的一种伟大,或者是崇高。至少,梦想应该是一种舒缓的浸润,没有那么多功利的束缚与捆绑。
  青春期本是爱做梦的年纪,可是现在孩子的梦想已经相当淡漠。评价体系的偏离,让学校不得不背负起升学、竞争、排名、得奖等教育以外的负担,育人的社会责任被边缘到可有可无的地步。在这种功利思想影响下,教师不得不对考试成绩顶礼膜拜,学生的所有活动不得不围绕如何获得分数来开展,被圈在教育围城里的每一个人,心里所担负的唯有考试和分数的压力,梦想哪还有停留的地方?
  我们一直习惯于教育孩子过一种储备式的生活,婴幼儿开始就要为童年做准备,到了童年就要舍弃童年的快乐为上学打基础,成了学生以后,所有生命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挣得某种生活做铺垫。可以说,我们的孩子从来没有活在当下,从来没有在当下幸福过、痛苦过、存在过。试想,十三四岁的年纪,就要为一生的存在担惊受怕,坚忍地学习,这是不是有些残酷?这一生是不是过于苦和累?
  著名特级教师吴非有一句惊世骇俗的名言:“一所学校最可怕之处在于,一群愚蠢的老师在勤奋地工作。”我相信,吴非先生所说的“愚蠢”绝对与知识无关,与智力无关,他所强调的应该是教师梦想的缺失。诚如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一种教育最可怕之处在于,一群没有梦想的学生在刻苦地学习。
  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除了梦想;一种教育可以什么都不做,只要给了孩子一个梦想。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西郊实验学校?摇?摇?摇责任编辑:朱蕴茝)
其他文献
<正>主题图通常是以包含人物、文字、图形、故事、儿歌或数据等信息的生活情境图,多处于单元、例题或练习等内容的前置部分,承载了数学概念和规律的背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在高压氧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高压氧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同伴教育;比较两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治疗在艾滋病(AIDS)合并急性肾功能损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90例AIDS机会性感染合并急性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血液透析(HD)组、
北师大版教科书按“情境+问题串”的基本叙述方式展开,将思考、分享与提升环节体现其中;循着这样的思路安排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有趣的、现实的,蕴含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实现由儿童粗糙的数学现实到数学王国的数学化过程。教师作为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学生一同成长。因此,教师必须先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体会教材在微变化中蕴涵的新思想,教学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促进学生发展。本文以北师大版一上“下课啦—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外科围术期护理管理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
一、引导充分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1.整体初读,了解新知。  首先引导学生用浏览的形式初读本节课要学习的所有内容,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哪些新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下“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浏览教材中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有: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等。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将对后续更有序、更深入地探究起到铺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