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备课要体现出学科特点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的教学过程为:备课上课作业检查评价。备课是进行过程的起始过程,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整个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语文课的备课过程一般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备课笔记。备课时目标要明确,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或明确指出个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它的工具性、人文性等,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和谁教。我认为在语文课的备课中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征。
  一、“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朗读时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对于刚从小学升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尤为重要,“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九义”语文教材第一二册更是强化了朗读,从单元提示到课文的训练重点要求,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要求和练习,显然都是为了强化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这些值得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正因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作用大,因此在备课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朗读方式,教材中的讲读课文、自读课文都应不同程度的把握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听说读写的能力,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量,更好地发挥语文作为工具性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认知水平和运用程度,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实际朗读教学的重要,应注意以下问题:1.正确对待朗读,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2.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对所授朗读内容要胸有成竹,朗读时的轻重、停顿、语速、语调等应精心设计,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如朱自清的《春》开篇“盼望着,盼望着……”停顿较短,读出人们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钻”等词要重读,体现出小草的生命力强;“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读出小草的调皮、稚嫩、可爱的情态等,这些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好。3.指导学生朗读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繁到简的规律。体现朗读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4.朗读教学中采用个体朗读和群体朗读相结合的方式。齐读、个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互相配合。
  二、“知识点”与“知识面”的有机结合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形成厚重的文化积淀,决定了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小到一个字,一个词,大到一篇文章,无不折射出悠悠的文化气息,精妙的文化底蕴。每一个有求学经历的人都能体会到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不是仅靠一朝一夕之功就能达到一定造诣的。这是因为语文知识非常丰富,知识点特别多。“九义”语文教材采用的是单元制,每个单元五篇课文,体裁相同或题材相近,每个单元配合相应的写作要求,口语实际练习,且现代文单元与文言文单元相结合,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针对这一特点,每一节课有一个侧重,精讲一个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串联在一起,融会贯通,由“点”到“面”,从而不断积累语文知识。切忌在备课时放不开手脚,面面俱到,到课堂上学生会感到教师是泛泛而谈,会无所适从,其后果是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
  三、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日常生活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频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的依据,更是提高口语交际的凭借。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很好地利用教材这一很好的资源,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服务,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贯穿于每个环节之中。如朗读、复述、创设情境话题等。当然不仅局促于教材,而应延伸到课外,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知识,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在备课中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朝这方面努力。
  四、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不像数、理、化只有客观的定理公式,也不像历史单纯的记事、政治枯燥的说理。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一个片段,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生活的感悟,人生的积累等,所以新教材非常重视对人的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教育。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归纳文几下几大类:1.理想、信念、情感教育。如《与妻书》《在山的那幺》《背影》等。2.人与自然的教育。如《三峡》《小石潭记》等。3.通达事理。明辨是非、诚实守信教育。如《羚羊木雕》《期行》等。4.修身教育。如《论语十则》《呆若木鸡》等。在备课中应针对这些特点,合理设计,引导学生把文章内容与自身结合起来,用心感悟。学生或多或少都能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受到启发,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健康地成长极为有利。
  综上所述,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克服懒惰,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个性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开一个好头。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高岭中学)
其他文献
《斑羚飞渡》一文是一篇传统保留课文,现仍被收录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在第六单元动物篇中,它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文学审美价值可见一斑。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面对我们有着时代背景差异的新同学,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应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与讨论的空间,让主题的多意象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一、文学与科学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斑羚们拥有非凡的能力与光环: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即“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因此,教师提问质量的高低,常常成为决定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突出重、难点抓住关键处  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
好文章是生活的馈赠,写作的源泉是生活。  曾有过这样的故事:一次,挪威著名小提琴家部尔(1810-1880)给国王演奏,国王听得醉了,就问部尔:“你在什么地方学会演奏这样的音乐,你怎么知道在世界上有这种乐声,在你的小提琴还未演奏时,你从何处听到这美妙的声音呢?”部尔回答说:“我在家乡常登临高山,纵目大海,或小坐村间,晚风轻拂,群树舞动,我便把潮音和涛声留在我的琴上;我静坐在如哭如诉的潺潺流水旁,我
【内容摘要】“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萌芽所在。“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新课改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发探索的欲望,在课堂的开头和结尾环节都精心设计,精心预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好奇心 创新 历史 课堂教学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而“好奇心”是创
2月4日,农历小年,一段段由各地方言汇成的祝福视频,点亮了北京西单、上海南京东路、广州天河广场、成都太古里等30余城市地标“巨幕”。临近春节,BEIJING汽车通过祝福上屏的形式,帮身处异乡的“原年人”与亲朋好友搭建起互赠祝福的桥梁,为这个特殊的春节平添了一份温度。原地过年,祝福到家  春节期间的全国性人员流动和聚集难免增加疫情传播风险,面对严峻态势,多地倡议原地过年。每个原地过年的普通人,都是牺
【内容摘要】体育游戏集趣味性、教育性、娱乐性、竞争性于一身,是体育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从三维健康观的角度来分析他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增强体质和身体机能;提高心理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三维健康观体育游戏增强体质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游戏源远流长,是游戏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它具有情节性、趣味性、教育性、娱乐性等。它融体力发展、智力发展、身心娱乐为一体,既是游戏的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是一篇文艺学论文。对于此篇文章,学生普遍感到深奥难懂;作为教师,也甚感教授这一篇课文之难。我想一者因为“艺术”二字本身就让人望而生畏,别一方面恐怕因为我们平时对文中所谈绘画、戏曲、书法、建筑、印章,包括文学等艺术虽有所接触,但却没有或很少真正从艺术美之角度欣赏过它们,这一方面的感受和认识都很不足。在此,笔者结合文中“‘全’与‘粹’、‘虚’与‘实’”这两组概念对课文作以剖析
【内容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新课改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对改革当前初中德育,提高初中德育实效的实践更具有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初中德育更好地关注学生生活,更好地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更加注重在生活中塑造学生的品德等,同时可引导学生自主创造幸福生活,学会享受美好生活,并帮助学校实现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一终极目标。  【关键词】生活教育 初中德育 幸福生活  一、生活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
我们常会有这样一个发现:明明在初中物理成绩不错的学生,到了高中之后物理成绩却并不理想,甚至能否听懂都是个问题,更别说解题了,为此许多学生产生了畏惧、厌倦物理课程的心理。问题出在哪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的改变,初中的物理教材中“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比较直接、直观,对物理的认知更多的倾向于感性认知,所涉及到的物理应用也是一些简单的、形象的事例,包括需要运用公式计算的也只是根据公式,代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之一。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对学生素质的较高要求,化学上,这种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很多,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正确地掌握和应用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规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