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的教学过程为:备课上课作业检查评价。备课是进行过程的起始过程,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整个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语文课的备课过程一般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备课笔记。备课时目标要明确,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或明确指出个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它的工具性、人文性等,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和谁教。我认为在语文课的备课中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征。
一、“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朗读时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对于刚从小学升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尤为重要,“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九义”语文教材第一二册更是强化了朗读,从单元提示到课文的训练重点要求,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要求和练习,显然都是为了强化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这些值得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正因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作用大,因此在备课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朗读方式,教材中的讲读课文、自读课文都应不同程度的把握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听说读写的能力,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量,更好地发挥语文作为工具性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认知水平和运用程度,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实际朗读教学的重要,应注意以下问题:1.正确对待朗读,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2.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对所授朗读内容要胸有成竹,朗读时的轻重、停顿、语速、语调等应精心设计,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如朱自清的《春》开篇“盼望着,盼望着……”停顿较短,读出人们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钻”等词要重读,体现出小草的生命力强;“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读出小草的调皮、稚嫩、可爱的情态等,这些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好。3.指导学生朗读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繁到简的规律。体现朗读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4.朗读教学中采用个体朗读和群体朗读相结合的方式。齐读、个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互相配合。
二、“知识点”与“知识面”的有机结合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形成厚重的文化积淀,决定了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小到一个字,一个词,大到一篇文章,无不折射出悠悠的文化气息,精妙的文化底蕴。每一个有求学经历的人都能体会到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不是仅靠一朝一夕之功就能达到一定造诣的。这是因为语文知识非常丰富,知识点特别多。“九义”语文教材采用的是单元制,每个单元五篇课文,体裁相同或题材相近,每个单元配合相应的写作要求,口语实际练习,且现代文单元与文言文单元相结合,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针对这一特点,每一节课有一个侧重,精讲一个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串联在一起,融会贯通,由“点”到“面”,从而不断积累语文知识。切忌在备课时放不开手脚,面面俱到,到课堂上学生会感到教师是泛泛而谈,会无所适从,其后果是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
三、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日常生活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频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的依据,更是提高口语交际的凭借。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很好地利用教材这一很好的资源,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服务,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贯穿于每个环节之中。如朗读、复述、创设情境话题等。当然不仅局促于教材,而应延伸到课外,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知识,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在备课中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朝这方面努力。
四、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不像数、理、化只有客观的定理公式,也不像历史单纯的记事、政治枯燥的说理。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一个片段,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生活的感悟,人生的积累等,所以新教材非常重视对人的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教育。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归纳文几下几大类:1.理想、信念、情感教育。如《与妻书》《在山的那幺》《背影》等。2.人与自然的教育。如《三峡》《小石潭记》等。3.通达事理。明辨是非、诚实守信教育。如《羚羊木雕》《期行》等。4.修身教育。如《论语十则》《呆若木鸡》等。在备课中应针对这些特点,合理设计,引导学生把文章内容与自身结合起来,用心感悟。学生或多或少都能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受到启发,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健康地成长极为有利。
综上所述,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克服懒惰,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个性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开一个好头。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高岭中学)
一、“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朗读时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对于刚从小学升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朗读教学尤为重要,“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有明确的要求。读一般的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九义”语文教材第一二册更是强化了朗读,从单元提示到课文的训练重点要求,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目的的要求和练习,显然都是为了强化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这些值得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正因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作用大,因此在备课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朗读方式,教材中的讲读课文、自读课文都应不同程度的把握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听说读写的能力,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量,更好地发挥语文作为工具性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认知水平和运用程度,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实际朗读教学的重要,应注意以下问题:1.正确对待朗读,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2.讲清朗读要领,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对所授朗读内容要胸有成竹,朗读时的轻重、停顿、语速、语调等应精心设计,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如朱自清的《春》开篇“盼望着,盼望着……”停顿较短,读出人们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钻”等词要重读,体现出小草的生命力强;“偷偷的”“嫩嫩的”“绿绿的”读出小草的调皮、稚嫩、可爱的情态等,这些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好。3.指导学生朗读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繁到简的规律。体现朗读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4.朗读教学中采用个体朗读和群体朗读相结合的方式。齐读、个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互相配合。
二、“知识点”与“知识面”的有机结合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形成厚重的文化积淀,决定了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小到一个字,一个词,大到一篇文章,无不折射出悠悠的文化气息,精妙的文化底蕴。每一个有求学经历的人都能体会到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不是仅靠一朝一夕之功就能达到一定造诣的。这是因为语文知识非常丰富,知识点特别多。“九义”语文教材采用的是单元制,每个单元五篇课文,体裁相同或题材相近,每个单元配合相应的写作要求,口语实际练习,且现代文单元与文言文单元相结合,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针对这一特点,每一节课有一个侧重,精讲一个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一个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串联在一起,融会贯通,由“点”到“面”,从而不断积累语文知识。切忌在备课时放不开手脚,面面俱到,到课堂上学生会感到教师是泛泛而谈,会无所适从,其后果是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
三、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日常生活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频繁,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范例,也是学生学习说话的依据,更是提高口语交际的凭借。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很好地利用教材这一很好的资源,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服务,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贯穿于每个环节之中。如朗读、复述、创设情境话题等。当然不仅局促于教材,而应延伸到课外,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知识,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在备课中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朝这方面努力。
四、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不像数、理、化只有客观的定理公式,也不像历史单纯的记事、政治枯燥的说理。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是一个片段,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生活的感悟,人生的积累等,所以新教材非常重视对人的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教育。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归纳文几下几大类:1.理想、信念、情感教育。如《与妻书》《在山的那幺》《背影》等。2.人与自然的教育。如《三峡》《小石潭记》等。3.通达事理。明辨是非、诚实守信教育。如《羚羊木雕》《期行》等。4.修身教育。如《论语十则》《呆若木鸡》等。在备课中应针对这些特点,合理设计,引导学生把文章内容与自身结合起来,用心感悟。学生或多或少都能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受到启发,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健康地成长极为有利。
综上所述,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克服懒惰,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个性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开一个好头。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高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