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交流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培养学习者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发展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小学数学教学中交流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式生态课堂的理念,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如果学生这三者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交流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提高学习效果。
一、在规则中培养交流学习习惯
许多交流合作学习的失败在于:学生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与算法,不会交流,只会各说各的,各干各的,在表面形式上有交流合作,实质上没有交流合作意识。因此,培育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学习,就成为了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在培养小组交流学习时,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分阶段层次培育交流学习的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要注意合作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換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例如,在巩固“5的组成”时,可以让每两个人共用5根小棒,照书上小朋友的样子,一人拿小棒,一人猜,猜对后一起口述5的组成,然后换位进行。这种分工明确、操作简易的合作学习学生较感兴趣,并能顺利地进行。
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我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在多人小组建立初期,由指定的组织能力强、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担任“小队长”,由“小队长”对本对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形成交流合作的意识,掌握交往的技能,交流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
(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在小组交流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控制自己,开始“乱说”起来。究其因,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水平不一,组间不同质。因此,笔者认为在组建3人)的多人小组时,“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较为科学。
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性别、家庭背景等差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②应使全班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③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防止组内同质的现象。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既能避免上文所说的“乱说”,造成课堂上的纷乱,又显得公平、利于竞争。
(三)组员编号原则
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总是优生发言的机会多,其他学生几乎成了旁听者,致使中下水平的学生情绪低落,活动不主动、不积极。如何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交流活动中,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进步、成长,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呢?笔者认为组员编号的分组原则,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1号、2号、3号、4号的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学业水平。比如,在组内成绩好的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成绩差的编为4号。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就向全班声明:请每一组的某号代表本组发言,请大家同心协力帮助他,为他的发言做准备。在小集体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交流合作学习积极性高,能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倾听中培育交流学习意识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在合作中培养交流学习技能
(一)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交流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交流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促进,从而达到交流合作目的。学生交流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交流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交流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教师也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总之,交流合作学习是教师落实面向全体的有力手段,它体现了学生合作的集体智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一、在规则中培养交流学习习惯
许多交流合作学习的失败在于:学生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与算法,不会交流,只会各说各的,各干各的,在表面形式上有交流合作,实质上没有交流合作意识。因此,培育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学习,就成为了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在培养小组交流学习时,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分阶段层次培育交流学习的原则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的合作能力几乎为零,此时要注意合作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換位进行,让学生逐步适应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例如,在巩固“5的组成”时,可以让每两个人共用5根小棒,照书上小朋友的样子,一人拿小棒,一人猜,猜对后一起口述5的组成,然后换位进行。这种分工明确、操作简易的合作学习学生较感兴趣,并能顺利地进行。
当两人合作经历了一段时间,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合作经验,我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在多人小组建立初期,由指定的组织能力强、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担任“小队长”,由“小队长”对本对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形成交流合作的意识,掌握交往的技能,交流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
(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
在小组交流活动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速度快的小组完成任务后,就不能控制自己,开始“乱说”起来。究其因,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之间水平不一,组间不同质。因此,笔者认为在组建3人)的多人小组时,“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较为科学。
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性别、家庭背景等差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②应使全班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③不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本组成员,防止组内同质的现象。这样小组间力量相当,既能避免上文所说的“乱说”,造成课堂上的纷乱,又显得公平、利于竞争。
(三)组员编号原则
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总是优生发言的机会多,其他学生几乎成了旁听者,致使中下水平的学生情绪低落,活动不主动、不积极。如何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交流活动中,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进步、成长,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呢?笔者认为组员编号的分组原则,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1号、2号、3号、4号的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学业水平。比如,在组内成绩好的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成绩差的编为4号。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就向全班声明:请每一组的某号代表本组发言,请大家同心协力帮助他,为他的发言做准备。在小集体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交流合作学习积极性高,能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倾听中培育交流学习意识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在合作中培养交流学习技能
(一)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交流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交流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促进,从而达到交流合作目的。学生交流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交流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交流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教师也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总之,交流合作学习是教师落实面向全体的有力手段,它体现了学生合作的集体智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