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动下,我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化发展机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多次提到信息化,《决定》指出要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解决社会发展中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同时,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我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目前工业化程度还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信息化水平总体较低。今后,应抢抓机遇,通过大力推动发展我省信息化产业,提升信息化水平,从而带动工业化发展,从而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提升我省各项产业的竞争力。本文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联,探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涵,找出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短板,从而为我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具体实施提供相应的参与和决策依据。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其本质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做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仅产业在经济领域,同时也会对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会在技术应用,产品营销,生产管理,后续服务等多个层次实现融合,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以及新业态转变和产业的过程。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从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来看,工业化是信息化技术基础,且早于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没有工业化,信息化就无从谈起。其次,后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征,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需求。从作用上看,工业化是基础,信息化是发展和延伸,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工具,工业化是信息化的载体。总体来看,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个发展与前提、载体与源泉、高层次与基础的关系。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
首先是从产品的定位阶位的融合,即产品本身的定位和产品使用群体定位。直接反映产品自身的信息化及智能化水平。
其次是产品研发和测试。本阶段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产品开发成功率和研发周期,目前在许多地方都能基本实现这一过程.
再次是产品的量产阶段,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体现着自动化控制水平。目前许多工业生产的过程管理,不仅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还充分应用了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如一些智能软件的利用,PDM、ERP、MES等。这些信息化软件的利用,极大的提高了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合格率,使产品生产过程更易控制,且成品率高。
最后是产品的营销和售后阶段。产品的定位到实现产品的成功上市和最终盈利以及获得客户的长期肯定,这与企业的产品营销和完善的售后是分不开的。传统的营销手段和售后管理已不能适应全球大范围的管理,必须依靠信息化手段,提升产品营销的水平,完善产品的供应链,减少产品的交付周期。
综合来看,影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因素非常多,但其融合基本以企业的工业产品定位、研发、测试、营销、售后等相关环节与信息化的融合,一方面也与地方信息化水平的整体发展相关。准确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涵,有助于制订提升河南省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水平的政策和方法。
二、河南工业、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及两化发展面临的不足
河南近些年工业经济总量很大,但部分产品附加值低,科技水平含量不高,工业化生产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智能化工业产品较少,需进一步提升,传统资源型工业企业较多,新型工业较少,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产业的新业态多处于较低水平,需进一步开发新的融合应用。
在信息化发展方面,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是投资过少。2011年,河南第二产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行业投资只有241.27亿元,仅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3.1%,分别低于全国和湖北2个和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只有31.9亿元(全社会口径),第三产业中占比仅为0.4%,远低于全国和湖北1.3%、1.2%的水平。
其二是应用人员规模小、素质低。绝大多数单位和个人的信息化应用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农村地区。
第三是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档次不高、互联互通、一体化水平低。现有教育、科研、卫生、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平台应用不普及、便民化程度低,未能形成全省统一层面的、互通共享的信息平台。
第四是信息化安全性较低,网站瘫痪、泄密等负面现象仍有发生。
第五是信息社会建设的复杂性与河南所处欠发达发展阶段导致信息化进程缓慢。信息化作为渗透多行业、多领域的新型事物,其发展对规划、协作的水平要求较高,从河南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分析,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要慢些。
第六是战略思路有待厘清。河南跟随国家大力提倡“四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战略,后来探索自身各种产业化战略,近两年又大力提倡“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协调发展战略。但一直未将第三产业及信息化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到顶层战略高度,导致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信息化,一直投入不多。
三、提升河南省信息化、工业化水平及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对策
按照党的十八大“四化同步”的新要求,河南省须将信息化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信息技术提升“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切实加快信息化进程。
(一)重视产学研结合,不断加强河南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民信息素质和能力。
河南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大省,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更是缺乏,这也是长期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制约我省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和融合的短板。我省两化融合的关键和根本还是人才,要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包括加强与高等院校、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共同培养高层次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工作触及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乃至家庭,能较大幅度的提升工作、学习、生活幸福感,要大力度推动实施工作、学习利用信息化提升效率的各种方法。要实施通过信息化带动生产、生活、经营方式大力转变宣传和科普,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渠道,营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划并加强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河南作为内陆省份,必须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加强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信息服务企业来河南设总部或区域中心,与三大通信集团深入合作,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信息服务业基地。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全方位应用,重点推进光纤宽带、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感知网络和云计算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推动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新兴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三)着眼于信息化发展未来趋势,重点引进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载体,而信息化相关产业更是世界经济及科技发展的大势。河南应把握全球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视听、光电子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招大育小战略,以系统集成、软件外包和软件培训等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以现有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轨道电子、汽车电子、移动协同办公、一卡通、以及智能仪表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以铁路信息化、电力自动化等为引领,发展经济领域信息化和社会领域信息化相关的行业应用软件。加快发展以网络内容、动漫游戏、电信增值为主的数字内容产业和以互动电视、平板电视为主的数字视听产业。大力发展光电子产业,重点发展LED产业、太阳能电池产业。
(四)因地制宜、促进河南省各地各部门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逐步缩小数字化鸿沟
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力争2013年省辖市全部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服务手段,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和信息自由流动、有序对接,从而有效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
(五)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提升三化协调发展水平
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的生产效率,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是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有效抓手。应加快包括郑州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在内的各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以智能生产工具、生产装备数字化、研发设计等生产制造关键环节信息应用为突破,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以资源配置、流程再造、业务重塑和管理决策环节信息化为手段,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反应效率、技术创新水平和全球化环境下的综合竞争能力;同时引导企业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信息技术促进创新发展、智能发展、绿色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立项号:2014275)
我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目前工业化程度还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信息化水平总体较低。今后,应抢抓机遇,通过大力推动发展我省信息化产业,提升信息化水平,从而带动工业化发展,从而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提升我省各项产业的竞争力。本文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联,探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涵,找出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短板,从而为我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具体实施提供相应的参与和决策依据。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其本质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做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仅产业在经济领域,同时也会对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会在技术应用,产品营销,生产管理,后续服务等多个层次实现融合,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以及新业态转变和产业的过程。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从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来看,工业化是信息化技术基础,且早于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没有工业化,信息化就无从谈起。其次,后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特征,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需求。从作用上看,工业化是基础,信息化是发展和延伸,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工具,工业化是信息化的载体。总体来看,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个发展与前提、载体与源泉、高层次与基础的关系。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
首先是从产品的定位阶位的融合,即产品本身的定位和产品使用群体定位。直接反映产品自身的信息化及智能化水平。
其次是产品研发和测试。本阶段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产品开发成功率和研发周期,目前在许多地方都能基本实现这一过程.
再次是产品的量产阶段,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体现着自动化控制水平。目前许多工业生产的过程管理,不仅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还充分应用了信息化手段,提高了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如一些智能软件的利用,PDM、ERP、MES等。这些信息化软件的利用,极大的提高了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合格率,使产品生产过程更易控制,且成品率高。
最后是产品的营销和售后阶段。产品的定位到实现产品的成功上市和最终盈利以及获得客户的长期肯定,这与企业的产品营销和完善的售后是分不开的。传统的营销手段和售后管理已不能适应全球大范围的管理,必须依靠信息化手段,提升产品营销的水平,完善产品的供应链,减少产品的交付周期。
综合来看,影响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因素非常多,但其融合基本以企业的工业产品定位、研发、测试、营销、售后等相关环节与信息化的融合,一方面也与地方信息化水平的整体发展相关。准确把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涵,有助于制订提升河南省信息化工业化融合水平的政策和方法。
二、河南工业、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及两化发展面临的不足
河南近些年工业经济总量很大,但部分产品附加值低,科技水平含量不高,工业化生产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智能化工业产品较少,需进一步提升,传统资源型工业企业较多,新型工业较少,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产业的新业态多处于较低水平,需进一步开发新的融合应用。
在信息化发展方面,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是投资过少。2011年,河南第二产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行业投资只有241.27亿元,仅占全部制造业投资的3.1%,分别低于全国和湖北2个和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投资只有31.9亿元(全社会口径),第三产业中占比仅为0.4%,远低于全国和湖北1.3%、1.2%的水平。
其二是应用人员规模小、素质低。绝大多数单位和个人的信息化应用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农村地区。
第三是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档次不高、互联互通、一体化水平低。现有教育、科研、卫生、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平台应用不普及、便民化程度低,未能形成全省统一层面的、互通共享的信息平台。
第四是信息化安全性较低,网站瘫痪、泄密等负面现象仍有发生。
第五是信息社会建设的复杂性与河南所处欠发达发展阶段导致信息化进程缓慢。信息化作为渗透多行业、多领域的新型事物,其发展对规划、协作的水平要求较高,从河南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分析,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要慢些。
第六是战略思路有待厘清。河南跟随国家大力提倡“四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战略,后来探索自身各种产业化战略,近两年又大力提倡“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协调发展战略。但一直未将第三产业及信息化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到顶层战略高度,导致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信息化,一直投入不多。
三、提升河南省信息化、工业化水平及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对策
按照党的十八大“四化同步”的新要求,河南省须将信息化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信息技术提升“三化”协调发展水平,切实加快信息化进程。
(一)重视产学研结合,不断加强河南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全民信息素质和能力。
河南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大省,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更是缺乏,这也是长期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制约我省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和融合的短板。我省两化融合的关键和根本还是人才,要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包括加强与高等院校、大型跨国公司的合作,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共同培养高层次信息化人才。信息化工作触及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乃至家庭,能较大幅度的提升工作、学习、生活幸福感,要大力度推动实施工作、学习利用信息化提升效率的各种方法。要实施通过信息化带动生产、生活、经营方式大力转变宣传和科普,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渠道,营造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科学规划并加强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河南作为内陆省份,必须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加强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信息服务企业来河南设总部或区域中心,与三大通信集团深入合作,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信息服务业基地。加快信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全方位应用,重点推进光纤宽带、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感知网络和云计算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推动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新兴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三)着眼于信息化发展未来趋势,重点引进和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载体,而信息化相关产业更是世界经济及科技发展的大势。河南应把握全球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视听、光电子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大力实施招大育小战略,以系统集成、软件外包和软件培训等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软件服务业;以现有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轨道电子、汽车电子、移动协同办公、一卡通、以及智能仪表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以铁路信息化、电力自动化等为引领,发展经济领域信息化和社会领域信息化相关的行业应用软件。加快发展以网络内容、动漫游戏、电信增值为主的数字内容产业和以互动电视、平板电视为主的数字视听产业。大力发展光电子产业,重点发展LED产业、太阳能电池产业。
(四)因地制宜、促进河南省各地各部门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逐步缩小数字化鸿沟
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力争2013年省辖市全部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服务手段,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和信息自由流动、有序对接,从而有效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
(五)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提升三化协调发展水平
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的生产效率,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是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有效抓手。应加快包括郑州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在内的各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以智能生产工具、生产装备数字化、研发设计等生产制造关键环节信息应用为突破,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以资源配置、流程再造、业务重塑和管理决策环节信息化为手段,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反应效率、技术创新水平和全球化环境下的综合竞争能力;同时引导企业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信息技术促进创新发展、智能发展、绿色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立项号:201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