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xi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教师要指导初中学生把读、写、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真实的语文能力。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初中生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了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少了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宜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后在教授这种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一篇说明文后,归纳出阅读说明文应主要弄明:一是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二是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三是采用哪种说明顺序?四是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五是说明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二篇说明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初读、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归结说明文要弄懂的五个知识点。通过这种堂上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能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达到锻炼阅读能力的目的。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重成绩轻能力,令学生负担越减越重的不良现象。教师不仅应深思深省,自觉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应自觉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
  1.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除推荐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外,中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千字文,向学生提出目标:初中三年,阅读中外的名著20本,阅读千字文200篇。
  2.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后,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促,又是一种知识积累。
  二、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在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初中生在读时都能做到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在进入成长的“烦躁期”时,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可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能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基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具体应抓三方面的工作:
  1.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口活动时间,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2.把课上活,促进交谈。学生在静态语境中的说话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当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更多的将是动态的交际语境。因此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初中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初中生这种适应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把课上活,为各种形式的交谈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创建“对话、答问、讨论”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机智诱导下,捉住机会,利用更多的动态交流语境,积极练口;二是围绕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钻进去,跳进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说起来,争起来,辩起来。做到这些,语文课才能活起来;三是教师要及时发现说、争辩活动中那些有新意、有创见、高水平的发言,并及时鼓励创新的见解,激励争辩双方,进而让学生形成一种敢说、爱说、会说的风气。
  3.样板效应,熏陶感染。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让学生欣常高水平的“说话”。认定样板,找到差距,这样学生在效仿的过程中就会学到真本领。
其他文献
奶牛乳腺炎(Mastitis)是造成奶牛业经济损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还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危害。目前,引起奶牛乳腺炎的病原菌众多,且治疗时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不但使奶牛
猪瘟( 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最重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之一。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猪病防治研究的首要对象之一。世界许多国家虽然采取了许多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被称为亚洲鸡瘟或者伪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目前,新城疫在我国仍然十分流行,给我国的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
摘 要: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课改的要求。本文作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与合作意识,怎样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以及重视语文课的人文熏陶功能等,从理论和实践上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意识 培养方法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行为意识的培养,学生就只会按教师的具体要求去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行为被限制,经常闪现的
普通话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语言,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是《宪法》对公民的要求,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开展普通话口语训练实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  一、学好普通话,夯实语文之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有些地区方言盛行,在中学还没有真正形成在公共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由此可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不符合时代要求,时代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问”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手段。课堂教学能否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交互的、和谐的、高效
摘 要: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关注课堂,追求“高效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本文阐述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新课标》强调:“初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
多年来,学校的教育是围绕应试教育而对学生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但是这样的教育是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教学规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新的《教育纲要》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教育要从学生的素质出发,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