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教育基本上是前苏联时期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世界相对发达的体育与文化强国相比,在教育的观念上、思想上、体制上、方法上、教材内容上以及培养人才的模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滞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这一现象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按照老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扬鞭者,学生是耕耘者;教师是方向盘,学生是驱动轮。教师给定了条框、给定了方向,学生只能在这个条框中劳作,在这个方向上前行,剥夺了学生自主思维与展翅翱翔的天空,剥夺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更使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自主能动性的个体,得不到应有的自我才能的展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但如何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如何落实激发兴趣、快乐体育,则是体育教师应切实解决的基本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源泉,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变得积极主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学习热情高昂。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愉悦感,是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课题。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愉悦感呢?
1.尊重并理解学生,着力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初中时代的学生朝气蓬勃、兴趣广泛、富有幻想,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渐加强。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作为教师主导地位的启发、指导、辅导和帮助,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情感的发展和变化,要不失时机的真诚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想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尽量与学生一起运动,在运动中相互鼓励、相互合作、相互评价。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可信,从而产生一种运动的原动力。正所谓“尊其师,方能信其道”。
2.努力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成功的愉快
巴甫洛夫说过: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次跳动,对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上、还是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心发展、身体健康。身心发展、身体健康,也是新课标的宗旨之一。学生对某一个或几个运动项目的兴趣再高,如果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同样会失去活动的动力。因此在每一课时的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内容、形式、教法、评价体系,切实做好改规则、变器材、创玩法、降难度、增趣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愉悦,尽管这种成功可能层次不高,但发自内心的喜悦将促使学生更乐意投入到活动中来。比如,我们在给初一新生上篮球课时会发现许多农村小学上来的同学,篮球基础较差,在篮球课及课外篮球活动中,由于没有自信,再加上怕出丑,活动的主动性就较差,常常是在边上看别人打球。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按水平高低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比赛,对未学过篮球的学生从最基本的动作开始,同时让水平好一点的与他们结成对子,做好传帮带,这样基础差的能很快学会,同时水平高的同学也能更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双方都能得到成功的愉悦。
3.改变教材,使其走向简单化、趣味化
以复杂的竞技性为主的教材,只适于培养运动员,不适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觉得它是枯燥乏味的,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更无从谈及运动的乐趣。为了做到体育教学能为每一个学生服务,增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乐于活动,我们应在执行新课标的同时,根据本地区的地理、气候及人文条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掘并设计一些难度低、适应面广、有趣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教材,使原本的竞技性、知识性课堂变成快乐性、趣味性课堂,促使学生我要学,学得会,健于体,喜于表,乐于心,使体育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完成,同时也能为学生的终生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创建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每一位学生都需要鼓励和关心,都希望得到夸奖。利用这种心理特征,构建一个新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2001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地积极主动地发展。为此,要打破终结性评价而注重过程性评价,以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了解學生在参与前的兴趣爱好、知识、体能、技能基础等方面的情况,而后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体能及成绩的提高幅度。在这一过程中,哪怕一些学生的成绩、技能不理想,教师仍可以找到他提高的地方,或参与及合作精神,给予表扬和激励。这一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要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个体之间都是有差异的,只要从自我的基础出发,积极参与,认真练习,就值得肯定,就可以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大海。而教师的评价应穿插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一个点头,一个微笑,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膀等都可让学生感到鼓励和赞赏。比如跳高教学中采用的分层次教学,当低起点练习的学生越过他们的练习高度时,教师应表扬,如节奏好,过竿动作衔接合理,继续努力将能不断越过新高度等。而当高起点练习的学生越过他们的高度时,教师可以表扬说:起动速度快,节奏明显等,使学生感觉我可以,我能行。同时要注意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以求共同进步。总之一句话,不以最终成绩为惟一评价,而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乐趣,进步的快感,合作的喜悦,从而激发并保持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5.组织各种小型竞赛
无论何种规模的竞赛,不论成败与否,参与的人都会有一种优越感,因为每一项目的参与者都是某一群体中这一项目的优秀者,参与本身就体现出了价值。因此,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小型竞赛,可以是年级、班级间的,也可以是小组间的,项目涉及面应尽可能地广一些,以便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一个展示、证明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各种兴趣小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某项技能的目的。这些内容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我们今天对学生们的运动兴趣的培养及激发,必将给他们的终生体育意识注入强劲的动力。
最后用孔子的一句话结束本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源泉,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变得积极主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学习热情高昂。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愉悦感,是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课题。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愉悦感呢?
1.尊重并理解学生,着力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初中时代的学生朝气蓬勃、兴趣广泛、富有幻想,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渐加强。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作为教师主导地位的启发、指导、辅导和帮助,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情感的发展和变化,要不失时机的真诚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想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尽量与学生一起运动,在运动中相互鼓励、相互合作、相互评价。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可信,从而产生一种运动的原动力。正所谓“尊其师,方能信其道”。
2.努力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成功的愉快
巴甫洛夫说过: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次跳动,对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论躯体上、还是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心发展、身体健康。身心发展、身体健康,也是新课标的宗旨之一。学生对某一个或几个运动项目的兴趣再高,如果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同样会失去活动的动力。因此在每一课时的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内容、形式、教法、评价体系,切实做好改规则、变器材、创玩法、降难度、增趣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愉悦,尽管这种成功可能层次不高,但发自内心的喜悦将促使学生更乐意投入到活动中来。比如,我们在给初一新生上篮球课时会发现许多农村小学上来的同学,篮球基础较差,在篮球课及课外篮球活动中,由于没有自信,再加上怕出丑,活动的主动性就较差,常常是在边上看别人打球。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按水平高低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比赛,对未学过篮球的学生从最基本的动作开始,同时让水平好一点的与他们结成对子,做好传帮带,这样基础差的能很快学会,同时水平高的同学也能更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双方都能得到成功的愉悦。
3.改变教材,使其走向简单化、趣味化
以复杂的竞技性为主的教材,只适于培养运动员,不适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觉得它是枯燥乏味的,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更无从谈及运动的乐趣。为了做到体育教学能为每一个学生服务,增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乐于活动,我们应在执行新课标的同时,根据本地区的地理、气候及人文条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掘并设计一些难度低、适应面广、有趣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教材,使原本的竞技性、知识性课堂变成快乐性、趣味性课堂,促使学生我要学,学得会,健于体,喜于表,乐于心,使体育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完成,同时也能为学生的终生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创建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每一位学生都需要鼓励和关心,都希望得到夸奖。利用这种心理特征,构建一个新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2001年6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地积极主动地发展。为此,要打破终结性评价而注重过程性评价,以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了解學生在参与前的兴趣爱好、知识、体能、技能基础等方面的情况,而后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体能及成绩的提高幅度。在这一过程中,哪怕一些学生的成绩、技能不理想,教师仍可以找到他提高的地方,或参与及合作精神,给予表扬和激励。这一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要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个体之间都是有差异的,只要从自我的基础出发,积极参与,认真练习,就值得肯定,就可以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大海。而教师的评价应穿插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一个点头,一个微笑,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膀等都可让学生感到鼓励和赞赏。比如跳高教学中采用的分层次教学,当低起点练习的学生越过他们的练习高度时,教师应表扬,如节奏好,过竿动作衔接合理,继续努力将能不断越过新高度等。而当高起点练习的学生越过他们的高度时,教师可以表扬说:起动速度快,节奏明显等,使学生感觉我可以,我能行。同时要注意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以求共同进步。总之一句话,不以最终成绩为惟一评价,而在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乐趣,进步的快感,合作的喜悦,从而激发并保持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5.组织各种小型竞赛
无论何种规模的竞赛,不论成败与否,参与的人都会有一种优越感,因为每一项目的参与者都是某一群体中这一项目的优秀者,参与本身就体现出了价值。因此,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小型竞赛,可以是年级、班级间的,也可以是小组间的,项目涉及面应尽可能地广一些,以便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一个展示、证明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各种兴趣小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某项技能的目的。这些内容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我们今天对学生们的运动兴趣的培养及激发,必将给他们的终生体育意识注入强劲的动力。
最后用孔子的一句话结束本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