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
新的课改教程无论从课程的编排、内容和课后练习的设置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事实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在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它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精力和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当前对素质教育影响最大的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重三轻”现象:即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认识,轻情感.
1.现在不少教师把“知识点”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认定缺一点就不扎实,不严密,因而不遗余力地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怎样去研究,怎样去做人.也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本领,建设祖国”.这句口号中所说的本领,主要是指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
2.教与学,一直被认为是认知领域的活动.这不错,但并不全面,因为教与学的主体是人,而人有情感,重情感.试
想如果教师讲课时无精打采,学生就不可能兴致勃勃,学生如果满肚子不高兴,听课就不可能聚精会神.因此,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应该以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并且善于发现和调整学生的情感变化,使其智商与情商统一,达到良好的认知状态.
3.学生减负就意外着给教师加压.教师只有对学生爱的情感、爱的行动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俗话说的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演戏如此,教课也是这样,教师只有认真备课,提高自身的素质,将知识烂熟于心,才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做好课前的备课和预习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哪里来,那就是如何备好教案.
首先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
其次,我们要多查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会在讲课时“左右逢源”,“趣味横生”.在讲课时,加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趣事妙闻,不但能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也是融洽课堂气氛的一副良好“润滑剂”.
最后,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注意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例如,在“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教学中,引入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问题1: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图象过(1,3),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问题2:已知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过(1,3),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问题3:已知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过(1,3),试求这个函数解析式.
问题4:已知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过(1,3),试求这个函数解析式.
在问题1、2的对比下,通过问题3设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矛盾,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学生先是产生了困惑,继而质疑——能做吗?是不是题目出错了?学生在质疑中引发了争论和猜测,知道了要想使问题解出,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而这就是本节课用待定系数法解题的关键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让学生进行讨论,自己解决.学生提出问题和在交流合作中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带来三方面的好处:一是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能生疑;二是矫正,错误的认识只有通过辨析才有机会得到纠正;三是愉悦,在体会数学研究的历程中感知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
四、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
首先,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
其次,灵活采用探究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组合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班级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再次,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优点,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函数图象等知识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和图形、动画的演示和视频的播放,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丢弃传统的教学用具.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段时间正好可以让学生审题和思考,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保留在黑板上.如果利用多媒体,课堂上的教学容量大了,但内容展示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应接不暇.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无效的“机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理想的教学应把教师、传统教具和多媒体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中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否营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能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的课改教程无论从课程的编排、内容和课后练习的设置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事实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在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因此,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它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精力和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当前对素质教育影响最大的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重三轻”现象:即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认识,轻情感.
1.现在不少教师把“知识点”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认定缺一点就不扎实,不严密,因而不遗余力地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教育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怎样去研究,怎样去做人.也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本领,建设祖国”.这句口号中所说的本领,主要是指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
2.教与学,一直被认为是认知领域的活动.这不错,但并不全面,因为教与学的主体是人,而人有情感,重情感.试
想如果教师讲课时无精打采,学生就不可能兴致勃勃,学生如果满肚子不高兴,听课就不可能聚精会神.因此,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应该以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并且善于发现和调整学生的情感变化,使其智商与情商统一,达到良好的认知状态.
3.学生减负就意外着给教师加压.教师只有对学生爱的情感、爱的行动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俗话说的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演戏如此,教课也是这样,教师只有认真备课,提高自身的素质,将知识烂熟于心,才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做好课前的备课和预习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哪里来,那就是如何备好教案.
首先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
其次,我们要多查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会在讲课时“左右逢源”,“趣味横生”.在讲课时,加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趣事妙闻,不但能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也是融洽课堂气氛的一副良好“润滑剂”.
最后,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课.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注意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例如,在“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教学中,引入问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问题1: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图象过(1,3),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问题2:已知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过(1,3),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问题3:已知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过(1,3),试求这个函数解析式.
问题4:已知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过(1,3),试求这个函数解析式.
在问题1、2的对比下,通过问题3设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矛盾,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学生先是产生了困惑,继而质疑——能做吗?是不是题目出错了?学生在质疑中引发了争论和猜测,知道了要想使问题解出,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而这就是本节课用待定系数法解题的关键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让学生进行讨论,自己解决.学生提出问题和在交流合作中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带来三方面的好处:一是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能生疑;二是矫正,错误的认识只有通过辨析才有机会得到纠正;三是愉悦,在体会数学研究的历程中感知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去.
四、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
首先,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
其次,灵活采用探究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组合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班级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再次,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动态感强等优点,特别适用有关几何图形、函数图象等知识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和图形、动画的演示和视频的播放,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而丢弃传统的教学用具.实际上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一段时间正好可以让学生审题和思考,而且重点内容还可以保留在黑板上.如果利用多媒体,课堂上的教学容量大了,但内容展示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应接不暇.教学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无效的“机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理想的教学应把教师、传统教具和多媒体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之,中学生蕴藏着极为丰富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关键是我们的教育能否营造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能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