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uli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学习“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学生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 3 3 3 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列出了3 3 3 3 2=3×5-1=3×4 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习角的概念,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即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如果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适应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在题目设置上进行正逆向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让学生依据一句话通过改变叙述形式改编为幾句话.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例如:“在一个长6米,宽5米,高3米的教室内四周贴上高1.5米的瓷片,并除去门、窗共6平方米不用贴,问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瓷片?”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此题各数量关系后,归纳几大解题思路:
  1. 教室的表面积-不用贴瓷片的面积(上下两个面 高于1.5米的四周面积 门窗).
  2. 教室四周的面积(即左右及前后相对的几个面)-不用贴瓷片的面积(高于1.5米的四周面积 门窗的面积).
  3. 要贴上瓷片的各个面的面积加起来(长6米、宽5米、高为1.5米的四周面积)-门窗面积
  这样学生便能比较各解题思路并进行选择,列出相应的式子.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其思维的广阔性就得到发展.
   责任编辑罗峰
其他文献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与传统教育  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指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广泛运用当代已有的信息化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从而达到全面促使现有教育体系逐步改革的目的,最终把传统教育的模式提升为信息化教育,与当今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相接轨。  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到60年代美国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班主任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以育人为己任的班主任,都善于从了解学生开始有效地开展各项教育工作。了解学生要注意观察学生平时的言行,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多渠道多方面地了解学生,周记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周记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班主任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周记也是个“窗口”,班主任通过它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使周记成为师生交流的通道与
研读课标,回顾自身语文教学的历程,我们深深地感到,绝大部分语言学习是发生在课堂以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课一起,共同影响着学生个体语文素质的发展水平。我们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阅读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对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但是,在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中,这种学习方法未能得到有效实施。其表现主要有:平时上课忽略它,公开课时形式化;有的小组静悄悄,有的小组乱糟糟……以至于“小组讨论”成了老师挂在嘴上的一句空话,
阅读理解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理解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在高中的阅读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呢?英语谚语有云:“Read between the lines,(在字里行间寻找文章的言外之意)”所以,我们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读懂文章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