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大力普及,由此衍生的网络语言也慢慢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不规范的网络语言特别容易对小学生学习语文产生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不规范网络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进而从语文教师个人素质要求、教学手段改进及强化小学生对网络“工具”性质的认识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的对策。
【关键词】不规范网络语言;小学生;语文学习;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A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信息时代出现的,与网络电子技术有关的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狭义的网络语言则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用来交际的语言。网络世界里,常使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网民们自由地将各种文字、符号进行组合或拆分,创造出风格迥异却又能在特定范围表达出自己想法的语言,不规范用语等在网络语言中随处可见,日益多样的网络语言具有“随意化”“私语化”的特点。
在网络语言的影响下,小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否受到干扰,教育者又该怎样排除这些干扰等无疑是现阶段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小学生所处的网络语言环境分析
(一)小学生较易接触的网络语言类型
1.数字、符号类词语。
大量的字母、数字甚至无意义的符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MM(妹妹);GG(哥哥);TMD(他妈的);BF(男朋友);9494(就是就是);1573(一往情深);(^ _ ^) 微笑;(T _ T)大哭、流泪。
2.新造、生造类词语。
有些词语现在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会用于日常交际中。如,网民,网友,黑客,菜鸟、小三、非主流等等。这些词语经过大浪淘沙,而后慢慢积淀下来逐步正式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3.借代类词语。
有些网络语言中的词语的音义大都从外语中借来的,其中部分已有中文翻译,但网友们却比较喜欢他们自己的音译用法。如,“么西么西”源自于日语もしもし/モシモシ(MOSHIMOSHI)意思为“喂”或者“什么事”,现在常常被网民们用于语音聊天中接通的时候;“伊妹儿”则是E-mail 的直接音译,意为电子邮件。
4.英汉混用类词语。
汉语和英语的混杂使用也是网络语言的特点之一。如,“inter服务器的EMP”,“大家晚安,我要go to sleep了!”。
5.“火星文”类词语。
“火星文”又称为“非主流”文字,主要是指一些在网络中使用汉字时无意或故意将字、词打错,或者有意将正常字、词替换为繁体字、日文、生僻字等,以做到醒目、个性的视觉效果。这类字词常常与原字形象类似而不同音,有些字不同义,更多的则是让人看不懂,读不出,属于网络语言中较为糟粕的一部分。如,“小”字变成了“尐”,“不”变成了“吥”,“我”变成了“莪”等等,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二)小学生接触的网络语言使用人群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学生群体占比为25.0%;在年龄结构上,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 主。与2015年底相比,10岁以下低龄群体的占比提升为3.2%,互联网继续向这部分人群渗透。
除小学生自己有上网的可能之外,其亲朋好友、同学等都有上网的可能。一些他们平时比较喜欢的网络语言就会自然地融入彼此交流谈话的环节中。小学生在大多数时候仅是因为 “有趣”“好玩”等原因便开始“学习”和使用网络语言。在学生这一群体,争强好胜是他们的特点。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平常生活中某种事物的拥有或使用上都想要成为第一,语言的使用也不例外。再者小学阶段也是模仿性最强的阶段,谁有什么好玩的话语,转眼便被学去了。
(三)小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环境
1.小学生与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的接触。
小学生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接触程度因人而异。大多数小学生一般较钟情于简单易懂的漫画、童话、寓言类书籍。网络语言在非专业人士创作的漫画、童话中大量存在。由于这类书籍对儿童的吸引力颇大,其中呈现的网络语言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漫画是以图文结合为主,使得网络语言的生动性大幅度提升,容易造成学生对这些新奇语言的偏爱与频繁使用。
2.小学生与网络影视作品的接触。
网络影视作品直接对视觉造成冲击,展现出普通的文字与静态图片无法达到的效果。然而,与其他的网络信息载体一样,网络影视作品同样也存在着好坏优劣。好的网络影视作品可以说是一场精神盛宴。但一些视频内容低俗而不健康,却仍然在网上盛行传播。以自由搞怪的语言配音而走红的视频不在少数,这些视频大都是以地方方言配音或以一些新出现的不规范网络语言对白、解说为主。如某些动画将“师傅”“拳师”恶搞为“湿傅”“拳湿”。
二、不规范网络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
网络语言复杂多样,没有语法或者规律可循,它对语言认知造成了一种另类的导向和冲击。小学生尚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完善过程中,在此时另一种语言模式的介入并深入,将会致使他们的知识体系构建出现偏误。小学阶段几乎没有对语言的排错能力,而只有吸收接纳。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影响
理解语言文字除了要了解字词意义,也要能使用该字词意义的引申,不同语境的不同意义,以及该词到彼词的联想等。部分网络语言对小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有着错误的导向性。学习汉语言文字更多需要的是感悟与活用。而新兴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往往是一些具有一定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人群,对于有一定知识的人来说,这只是一种玩笑或有意的“黑色幽默”而已,如“神马”成了“什么”,“杯具”成了“悲剧”,“稀饭”成了“喜欢”,“童鞋”成了“同学”。 但对于学识尚浅的小学生来说,有极大的可能认为这类词语本来就具有该种含义,词义的混乱造成了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偏误。理解语言文字的水平將直接阻碍学生的阅读理解、审题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学习效果。 (二)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小学生语言结构与认知结构发展的不健全,致使他们更易受到不规范网络语言的影响。在面对同一内容、相同符号时,常以他们所习惯的网络意义取代了原有意义,造成了阅读中的理解偏误。譬如,阅读理解中的省略号一般用来表示:“未完”“意味深长”等引申意义,由于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学生会理解为:“很无言”“话讲完了”等错误的引申义,进而影响对段落或整篇文章的理解。阅读能力的缺陷会造成知识与经验获取道路的堵塞,从而导致学习知识的困难与成绩的下降。这也说明了阅读能力的既是成就学业的主要条件也是将来从事工作的基本要素。
(三)对表达能力的影响
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财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可以说从牙牙学语就开始了,小学和初中是学生积累词汇量的重要阶段。但在网络活动中,人们的语言表达严重缺少规范性,语言交际原则的运用已相去甚远。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互相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完全明白自己所要阐述的观点及内容,但网络交流时,人们可以通过对照上文的聊天记录可以明白对方要表达的意思,甚至是意会或猜测也无妨大碍,但脱离了网络这一特定背景,这些语言让人不知所云,造成主体意愿表达不全。如:新奇的网络语言或不同语种的混用,甚至是使用的语法结构毫无规范。如“XX,作业借来copy一下嘛!”“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等。缺乏语言鉴别功底的小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网络语言用于现实生活,必然出现人际交流沟通障碍。
三、降低不规范网络语言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与教育能力
面对不规范网络语言对日常、书面语言的入侵,小学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素质与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自身发展了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坚定正確使用语言的态度。坚定对语言规范使用的立场,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和教育学生,坚决抵制错误的用词用语,及时地纠正、教育出现的书面不规范网络语言。同时积极参与教改和教研活动,在努力寻求科学教育方法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
第二,建构多元体系的知识。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精准把握语文学科知识,更要建构多元化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同时也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前沿的最新成果、知识等,这样既能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教育,又能有效抵御网络语言的入侵。同时还要具备较多、较全的网络知识,才能做到面对问题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将不规范不协调的网络用语找出并进行正确的指导改正。
第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教学相长;教师应积极与其他教师合作交流,相互支持彼此工作,汲取有益经验;教师还应与家长建立支持与合作关系,形成教育合力来督促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语文教师应针对性地进行用语纠错
语文教师,应关注和了解流行语、网络语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流行语和网络语言,要告诫学生注意交际语境,不可不分场合、对象随意使用。目前,虽然我国的网络覆盖率较高,单就小学生而言,受到不规范网络语言所影响的人仅在少数,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做到有针对性,对出现这类问题的学生进行谈话交流,或对其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详细批改,并要求订正后随下次作业上交。同时注意到部分网络语言的精彩之处,对这些地方则采取支持与鼓励创新的手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三)提高小学生对网络的运用水平和“工具性”意识
大部分小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处于初级阶段,仅是单纯地获取知识和进行娱乐,极少有进一步地深入应用,对小学生而言,网络是万能的,甚至在心中达到了“神化”的程度,万事依赖网络。这些都能让小学生由“使用”互联网变为“被”互联网“使用”,针对这一现象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小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以此消除网络给小学生带来的神秘感。如配合计算机老师开展网络信息检索技能比赛等活动,提升小学生对需求信息的检索技巧,强化小学生对有益信息的筛选和无关信息的排除能力。
参考文献
[1]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2(3).
[2]贺又宁.论网络时尚与网络语言的互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3).
[3]张红镝.谈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2).
[4]孙彩惠.论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J].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2007(1).
[5]李蔚然.网络语言交际对语言交际原则的运用和偏离[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
[6]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8.
[7]程正彪.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论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8]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田胜立.网络传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杨霞,女,1986年生,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助理讲师,云南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
(编辑:郭恒)
【关键词】不规范网络语言;小学生;语文学习;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A
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信息时代出现的,与网络电子技术有关的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狭义的网络语言则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用来交际的语言。网络世界里,常使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网民们自由地将各种文字、符号进行组合或拆分,创造出风格迥异却又能在特定范围表达出自己想法的语言,不规范用语等在网络语言中随处可见,日益多样的网络语言具有“随意化”“私语化”的特点。
在网络语言的影响下,小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否受到干扰,教育者又该怎样排除这些干扰等无疑是现阶段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小学生所处的网络语言环境分析
(一)小学生较易接触的网络语言类型
1.数字、符号类词语。
大量的字母、数字甚至无意义的符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MM(妹妹);GG(哥哥);TMD(他妈的);BF(男朋友);9494(就是就是);1573(一往情深);(^ _ ^) 微笑;(T _ T)大哭、流泪。
2.新造、生造类词语。
有些词语现在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会用于日常交际中。如,网民,网友,黑客,菜鸟、小三、非主流等等。这些词语经过大浪淘沙,而后慢慢积淀下来逐步正式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3.借代类词语。
有些网络语言中的词语的音义大都从外语中借来的,其中部分已有中文翻译,但网友们却比较喜欢他们自己的音译用法。如,“么西么西”源自于日语もしもし/モシモシ(MOSHIMOSHI)意思为“喂”或者“什么事”,现在常常被网民们用于语音聊天中接通的时候;“伊妹儿”则是E-mail 的直接音译,意为电子邮件。
4.英汉混用类词语。
汉语和英语的混杂使用也是网络语言的特点之一。如,“inter服务器的EMP”,“大家晚安,我要go to sleep了!”。
5.“火星文”类词语。
“火星文”又称为“非主流”文字,主要是指一些在网络中使用汉字时无意或故意将字、词打错,或者有意将正常字、词替换为繁体字、日文、生僻字等,以做到醒目、个性的视觉效果。这类字词常常与原字形象类似而不同音,有些字不同义,更多的则是让人看不懂,读不出,属于网络语言中较为糟粕的一部分。如,“小”字变成了“尐”,“不”变成了“吥”,“我”变成了“莪”等等,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二)小学生接触的网络语言使用人群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学生群体占比为25.0%;在年龄结构上,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 主。与2015年底相比,10岁以下低龄群体的占比提升为3.2%,互联网继续向这部分人群渗透。
除小学生自己有上网的可能之外,其亲朋好友、同学等都有上网的可能。一些他们平时比较喜欢的网络语言就会自然地融入彼此交流谈话的环节中。小学生在大多数时候仅是因为 “有趣”“好玩”等原因便开始“学习”和使用网络语言。在学生这一群体,争强好胜是他们的特点。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平常生活中某种事物的拥有或使用上都想要成为第一,语言的使用也不例外。再者小学阶段也是模仿性最强的阶段,谁有什么好玩的话语,转眼便被学去了。
(三)小学生接触的网络信息环境
1.小学生与部分网络文学作品的接触。
小学生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接触程度因人而异。大多数小学生一般较钟情于简单易懂的漫画、童话、寓言类书籍。网络语言在非专业人士创作的漫画、童话中大量存在。由于这类书籍对儿童的吸引力颇大,其中呈现的网络语言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漫画是以图文结合为主,使得网络语言的生动性大幅度提升,容易造成学生对这些新奇语言的偏爱与频繁使用。
2.小学生与网络影视作品的接触。
网络影视作品直接对视觉造成冲击,展现出普通的文字与静态图片无法达到的效果。然而,与其他的网络信息载体一样,网络影视作品同样也存在着好坏优劣。好的网络影视作品可以说是一场精神盛宴。但一些视频内容低俗而不健康,却仍然在网上盛行传播。以自由搞怪的语言配音而走红的视频不在少数,这些视频大都是以地方方言配音或以一些新出现的不规范网络语言对白、解说为主。如某些动画将“师傅”“拳师”恶搞为“湿傅”“拳湿”。
二、不规范网络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
网络语言复杂多样,没有语法或者规律可循,它对语言认知造成了一种另类的导向和冲击。小学生尚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完善过程中,在此时另一种语言模式的介入并深入,将会致使他们的知识体系构建出现偏误。小学阶段几乎没有对语言的排错能力,而只有吸收接纳。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影响
理解语言文字除了要了解字词意义,也要能使用该字词意义的引申,不同语境的不同意义,以及该词到彼词的联想等。部分网络语言对小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有着错误的导向性。学习汉语言文字更多需要的是感悟与活用。而新兴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往往是一些具有一定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人群,对于有一定知识的人来说,这只是一种玩笑或有意的“黑色幽默”而已,如“神马”成了“什么”,“杯具”成了“悲剧”,“稀饭”成了“喜欢”,“童鞋”成了“同学”。 但对于学识尚浅的小学生来说,有极大的可能认为这类词语本来就具有该种含义,词义的混乱造成了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偏误。理解语言文字的水平將直接阻碍学生的阅读理解、审题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学习效果。 (二)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小学生语言结构与认知结构发展的不健全,致使他们更易受到不规范网络语言的影响。在面对同一内容、相同符号时,常以他们所习惯的网络意义取代了原有意义,造成了阅读中的理解偏误。譬如,阅读理解中的省略号一般用来表示:“未完”“意味深长”等引申意义,由于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学生会理解为:“很无言”“话讲完了”等错误的引申义,进而影响对段落或整篇文章的理解。阅读能力的缺陷会造成知识与经验获取道路的堵塞,从而导致学习知识的困难与成绩的下降。这也说明了阅读能力的既是成就学业的主要条件也是将来从事工作的基本要素。
(三)对表达能力的影响
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财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可以说从牙牙学语就开始了,小学和初中是学生积累词汇量的重要阶段。但在网络活动中,人们的语言表达严重缺少规范性,语言交际原则的运用已相去甚远。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互相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对方完全明白自己所要阐述的观点及内容,但网络交流时,人们可以通过对照上文的聊天记录可以明白对方要表达的意思,甚至是意会或猜测也无妨大碍,但脱离了网络这一特定背景,这些语言让人不知所云,造成主体意愿表达不全。如:新奇的网络语言或不同语种的混用,甚至是使用的语法结构毫无规范。如“XX,作业借来copy一下嘛!”“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等。缺乏语言鉴别功底的小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网络语言用于现实生活,必然出现人际交流沟通障碍。
三、降低不规范网络语言负面影响的对策
(一)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与教育能力
面对不规范网络语言对日常、书面语言的入侵,小学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素质与教育教学水平,只有自身发展了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第一,坚定正確使用语言的态度。坚定对语言规范使用的立场,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和教育学生,坚决抵制错误的用词用语,及时地纠正、教育出现的书面不规范网络语言。同时积极参与教改和教研活动,在努力寻求科学教育方法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
第二,建构多元体系的知识。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精准把握语文学科知识,更要建构多元化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同时也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前沿的最新成果、知识等,这样既能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教育,又能有效抵御网络语言的入侵。同时还要具备较多、较全的网络知识,才能做到面对问题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将不规范不协调的网络用语找出并进行正确的指导改正。
第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教学相长;教师应积极与其他教师合作交流,相互支持彼此工作,汲取有益经验;教师还应与家长建立支持与合作关系,形成教育合力来督促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语文教师应针对性地进行用语纠错
语文教师,应关注和了解流行语、网络语言,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流行语和网络语言,要告诫学生注意交际语境,不可不分场合、对象随意使用。目前,虽然我国的网络覆盖率较高,单就小学生而言,受到不规范网络语言所影响的人仅在少数,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做到有针对性,对出现这类问题的学生进行谈话交流,或对其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详细批改,并要求订正后随下次作业上交。同时注意到部分网络语言的精彩之处,对这些地方则采取支持与鼓励创新的手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三)提高小学生对网络的运用水平和“工具性”意识
大部分小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处于初级阶段,仅是单纯地获取知识和进行娱乐,极少有进一步地深入应用,对小学生而言,网络是万能的,甚至在心中达到了“神化”的程度,万事依赖网络。这些都能让小学生由“使用”互联网变为“被”互联网“使用”,针对这一现象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小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以此消除网络给小学生带来的神秘感。如配合计算机老师开展网络信息检索技能比赛等活动,提升小学生对需求信息的检索技巧,强化小学生对有益信息的筛选和无关信息的排除能力。
参考文献
[1]祁伟.试论社会流行语和网络语言[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2(3).
[2]贺又宁.论网络时尚与网络语言的互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3).
[3]张红镝.谈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2).
[4]孙彩惠.论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发展的影响[J].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2007(1).
[5]李蔚然.网络语言交际对语言交际原则的运用和偏离[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
[6]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8.
[7]程正彪.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论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8]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田胜立.网络传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杨霞,女,1986年生,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助理讲师,云南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