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maiz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而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却是:我们教师队伍中的大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步别人后尘,拾人牙慧而窃以为喜,以致于迷失了自我,缺少了个性,又何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又怎能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呢?
  
  一、请不要太在意领导怎么评
  
  语文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教师服务的终极却是社会。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治思想至今仍在教育行业中发挥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为校长的考评制度而教,为分数而教,为名次而教,为蝇头小利而教,以致于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分”而丧失了人格,乃至违法乱纪,出现令人痛心的现象。
  教师的职责不是忠实于哪一位领导,而是在塑造青年一代的人格和灵魂,他必须为家庭负责,为社会负责。所以,我们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学生的全面研究上来,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要注重智育的开发和培养,但更要注重德育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学《范进中举》学生不仅深刻地认识到科举制度害死人,但同时也为范进执著的精神而感动;《鱼我所欲也》我和学生一道探讨敬仰了孟子“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更懂得了面对五味杂陈的社会生活,我们应学会适当的放弃;《过零丁洋》同学们不仅为文天祥的爱国之诚所感动,我还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一系列爱国民族英雄的行列……
  我一直以为,教师应该是在育人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育人,它们是水乳交融的不能截然分开的混合体。如果我们的心中只有领导,那么我们的眼里肯定也就没有了学生,这种“瞎子摸象”式的教育永远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请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说
  
  前面我已经说过,请不要太在意领导怎么评,这里我还要说,请不要太在意别人(当然也包括领导)怎么说。在我们这个国家,崇尚伟人、名人而忽略自我个性的传统可以说直到今天还一直为很多人所传颂。名人怎么说,领导怎么说甚或于有些外行人怎么说,于是我们的教师便怎么做,尤其是有一些教师还把这种行为理解为“适应”,理解为“成熟”,这更是让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悲哀,“苟合”永远不会是“适应”,而“世俗”和“庸俗”也永远不可能成为“成熟”。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一样,语文教学也同样有着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性,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语文教学方面,叶老曾说过,作文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改出来的。于是就有不少人奉为至理名言,大作文、小作文、随笔、日记、读书笔记便漫天飞舞。其实,学生如果缺乏生活的阅历,没有对生活的心灵的感悟,即使写再多次,写再多遍,也只能是“涛声依旧”地“唱着古老的歌谣”。
  我一直以为,广博学生的见闻,交给学生有一颗用慧眼去感悟生活的心灵远比让学生一味地去写,写得苦思冥想、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还不停止的做法要有用得多。有人批评“填鸭式”“满堂灌”,于是不少人只要一听到“讲”,便立刻跳起来指责为“不合时宜”,大有“大逆不道”之嫌疑。其实,学生的情况不同,我们采取的方式方法也应当有所变化。《中国教育报》曾报道洋思中学“一节课只讲四分钟”,难道说我们也就必须要限制在四分钟之内吗?五分钟就不行了吗?十分钟就大逆不道了吗?《石缝间的生命》我上了四节课(教学参考书上建议两节课),《济南的冬天》我是用一节课上完的(教学参考书上建议上两节课),可学生照样学得很成功……刚来到学校的初一新生,我们写的作文是《我来了——我的中学》;学生周末回家(因为我们农村的学生是住校的),返校后,我们便写《归途》;秋天来了写《秋景》,冬天下雪便写《雪》(或《雪味》《雪情》);元宵佳节写《元夕》;母亲节来临之际,我们便写《亲情》……
  我向来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做人,完全没有必要过于在意别人怎么说,也完全没有必要去追赶所谓的时髦,更不应该盲从别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绝对正确,马克思不是说过“真理只要向前跨进半步也就成了谬误”吗?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能让学生满意,只要能让学生学到应学的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管它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呢!
  
  三、请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做
  
  中国人万事都好讲法,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讲练工程、“三一五”工程、三读法、点拨法、情境法、目标教学法、兴趣教学法……我们当中不少的教师便“猴子掰玉米”一样,掰一个丢一个,最终啥也没有得到。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不能用模式去框的。有位校长说“文科教学理科化”,于是,我们学校的教师就把语文当作数理化一样,指导学生天天埋头训练,可是结果呢?学生的语文能力每况愈下,为啥呢?因为语文是讲究形象的,其感性的成分是很多的,有时候甚至是“直不讲理的”,有时你是根本不能用“因为”“所以”就能够得出结论来的。苏轼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陶渊明也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遗憾。可见,一味地讲“理”,有时简直就是对语文教学的犯罪!
  如果教师自己去研究方法,还无可厚非,可是不少名人的“指道”,书籍的“奉献”,便着实有点让人害怕了。中国人大多有一种想出名,出了名之后又想指导别人怎么样怎么样的传统心理。于是到处是“专家讲座”,“传经送宝”,于是便满书店的“四轮”、“点拨”等等快速学习方法的出现,弄得我们不少教师应接不暇。钱梦龙的训练方法能教好语文,于漪的情景教学也不逊色,于永正“蹲下身来看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效果,魏书生这些年大部分时间在外地讲学,可他的学生自己照样能学得很棒,难道我们都要一味的去仿效吗?我以为,我们教师应该学习的是别人的教育思想,而不是某一点某一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过分在意别人的做法、教法,最后只能落得个东施效颦的话柄。
  
  四、请不要太在意考试怎么考
  
  我们国家的考试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的“考试专家”,国内考得热火朝天,可是出国后,便受人冷落。有些教师,甚至是某些范围内的“名师”,书教的并不怎么样,可是指导学生应付考试却是“行家里手”。这几年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的风气很浓很盛,虽然素质教育喊得很响,但似乎是农村里的广播,没人去听。有的教师说,对学生来说,能考高分就说明学生素质很高,管他是“白猫还是黑猫”呢!
  前几年的中考,淡化了字音字形的要求,就出现了平时教学中的学生读错字写错字的现象很普遍,最近几年字音字形在中考中受到了重视,这种情况就有了很大的改观。课内文言语段阅读年年考,这种导向很好,能引导我们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研读课本中的经典文章,现在又适当的考一点浅显易懂的课外文言文,看看我们的学生能否真正走进课本,再走出课本呢?
  当今世界,知识陈旧率极大,我们不能只记得考试是什么模样,而忘记了学科本身的特征。其实学生只要具备了“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使参加中考,也一定不会有什么闪失。
  我向来认为,双基是要加强训练的。阅读能力要多让学生去阅读,在读中感悟文章的内蕴,而极少在解题技巧上下功夫;练习要做,但不能唯考点是从;作文要写,但也不能一味的“话题”下去……
  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的教育也必须是有个性的。只有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尽显自己的个性风采,祖国教育的园地才能真正成为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春天。
  
  夏娟,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铜山。本文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创新的基础在于个性的凸现,而个性展示是创新教育的源泉。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添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教学新要求,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个性教育问题,体现了人文主义尊重个人价值和自由发展,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气息,开拓了新的领域。因此作文教学中,把克服那种压抑、扭曲甚至抹杀个性的行为放在了批判的对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作文教学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个性,应在教学中对个性的发展持正确的态度,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第一问:语文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语文学科,迄今为止,争论最多的,是它的性质。其实,语文很像一道文化拼盘,追究它的性质,恐怕永远不会有什么结果。倒是语文教育的目的,似乎较少争议。  1963年《全日制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提法,后来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目
我们要活着都是为什么 我们说不出也没有想说 今年的冬天像是一把刀 我们在刀里就这样活着 明天的日子比今天更多 春天要来了像一条小 河流过这一家流过这一家 春天的
高中语文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讲究方法。语文这门特殊的语言学科,更应注重教学的艺术性。语文教师还必须以其审美创造力不断地感染学生,使他们不仅能提高审美感知力、鉴赏力,而且会自觉培养审美创造力。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创设优美的意境,给学生以美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美读”创设审美意境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
探究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并提升能力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中的核心方式,换言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都需要探究,即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一、培养问题意识,创设疑难情境    探究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探究。探究学习有时
金庸小说身体叙事最常用的策略是以“弱”写“强”,这种叙事颠覆了人们对侠客身体的惯常想象,增加其不可预测性,大大解放了侠客的身体,让高强的武功不再仅仅寄身于“相貌堂堂”的
课堂教学的主旨是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它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反观传统的语文教学太过于注重语文工具性的特质,把语文课堂当成单一枯燥的语言技能训练基地。语文作业设计也一度陷入了背诵课文、抄写拼音、默写字词、完成书本课后练习等误区。这样既缺乏灵活的弹性,又失却人文的涵养,重复机械地把人的思维禁锢在狭小的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形成枯燥烦琐感。为了更好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在实际教学中
孩子,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各种各样的人生角色誊成功不是赚多少钱。获得多大的名气,也不是做多大的官。成功就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预设,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封闭、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害性,因此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追求开放性和生成性。动态生成会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意外的精彩,但也会让我们措手不及,因为它是学生对问题真正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的解读。我们期待生成,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用敏锐的教育机智灵活应对有效的或无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