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外历史纲要》内容庞杂、头绪纷繁,且理论性强,行文叙述高度凝练,与学生的感性认知存在较大距离.这些给日常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为例,立足社会生活史的视角,创设人物情境和事件情境,化抽象为形象,了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从形象到抽象,认识资本主义变化的原因与本质,以回应新教材、新高考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机 构】
:
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江苏南京210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外历史纲要》内容庞杂、头绪纷繁,且理论性强,行文叙述高度凝练,与学生的感性认知存在较大距离.这些给日常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为例,立足社会生活史的视角,创设人物情境和事件情境,化抽象为形象,了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从形象到抽象,认识资本主义变化的原因与本质,以回应新教材、新高考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其他文献
历史知识可以分解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思维性知识和观点性知识.历史知识类型的划分可以帮助教师理出教学头绪,有些课以概念性知识为主导,有些课以事实性知识为主题,有些课的部分内容可用于训练思维,对结论性知识的认知则需要通过对事实性知识的思考.以知识类型破解当下高中教学的难题,使课程论的研究服务于核心素养要求,可为实现历史课程分层次目标的制定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历史教学要在评估初中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并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分析教学目标的增长点.从此要求出发,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要处理好知识回忆与知识提升的关系,处理好点上知识与面上知识的关系,既要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要尽可能展示历史丰富、生动的一面,使学生对历史多一些温情与敬意.
一、“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关键问题rn问题1:科举考试制度是怎样形成的?隋唐时期全面实行科举选官吗?科举制产生了什么社会影响?近代西方国家为何学习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rn官僚队伍是君主专制与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选什么素质的人、怎样选人,直接关系到官僚队伍的建设问题.选官主要是选文官.汉武帝时期开始用察举的办法,让地方郡国每年荐举两名德行卓著的贤人.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教民,因此“以德取人”,重视孝行和廉洁奉法,简称“孝廉”.大量有专长的文吏都通过举荐方式进入官场.为考验被举荐者是否具备实际工作能力,东
两税法作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后期赋役征发的新模式,不仅对唐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成为以后各朝代赋役制度的样本.弄清楚两税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明白历史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联系,还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本文将以两税法为例,结合课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不同水平层级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教学.
大概念、大单元教学是第三代教学设计提出的理念,然而不少教师仍站在第一代教学设计的立场解读它们.运用大概念理念实践大单元教学,教师应认识到:大概念、大单元教学设计强调的是整体备课;教学的出发点是真实情境与任务,强调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迁移;注意体现学科性.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转变研究方向,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历史课程不断向核心素养培育转型的当下,课堂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思考教学如何由“输入为本”向“输出为本”转变.本文从“输出为本”的教学特点及必要性角度进行了理论探索,并基于“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指出了“输出为本”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任务驱动,明确输出目标;问题关联,以知识输入助力素养输出;分组探究,以情感体验升华输出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