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标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课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tianweixiu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春季开学,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完善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此前的半年内,多地教育部门在教育部的统一要求之下,颁布了自己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件。基础教育中的心理辅导课,正在政府的统一推动之下,进入快速普及期。
  面对孩子多元“价值取向”
  10年前,作为浙江大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周佶来到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成为全市所有小学中唯一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到了2016年,周佶依然是全杭州唯一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
  在十年的专职心理辅导过程中,周佶曾经遇到过一个父母离异的小学六年级女生。她渴望与男生接近,但总觉得和男生的交流不是自己想象的那种样子。周佶问她:“如果可以选择,你最希望谁陪你聊天?”她不假思索地回答:“爸爸。”原来,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女孩终于明白,自己渴望与男孩子交流,其实是对父爱的补偿。后来,周佶用沙盘游戏的方式,将她内心的潜意识表达出来,让她意识到:她一直以来扮演着开朗的形象,但内心存在着痛苦,对于缺乏父爱造成来的创伤,清晰地埋藏在心里。这样的咨询持续了大概3年。女孩慢慢解决了自己内心的痛苦感、自罪感,同时开始直面与男生正常交往。后来,考上了较好的高中,再也没和周佶联系过。
  现在的一些小学里,孩子们玩的游戏是“开公司”:同学之间排家谱、开公司:谁是谁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儿子、女儿,或者谁是“公司”里的董事长、秘书、员工等。这些关系中隐含对自身角色定位,实际上就说明了每个人在团体里扮演的角色。孩子们“开公司”以及同学之间的各种交往,其实都是在展现心理问题,并尝试着自行寻找治愈方法。与过去相比,目前的中小学生因为学业不良导致心理抑郁的情况依然很多。过去是因为学习习惯、方法不良,现在则是因为亲子关系紧张、对导致的偏多。解决亲子关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对家长进行教育,举办家长课堂,让每个家庭建立符合孩子实际的教育模式。
  现在,中小学生普遍会更早地开始找寻自我价值,而这一行为往往被人误读。上了初中以后,很多家长困惑于孩子整天在微信、QQ上不停地和同学聊天。和某个异性同学频繁地聊天、交流,往往会引起家长的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早恋?会不会影响学习?在父母先入为主的影响之下,孩子们自己也会这样认为。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用老话来说,不过是在玩“过家家”。这就是代沟。由此也导致很多孩子只在小团体里沟通,只追求“我在乎的人在乎我”。
  难以落到实处原因
  在杭州,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中小学校每班每月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不少于两课时,每年面向全校新生开展一次心理检测工作,各级中小学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并进行系统培训等。
  然而,杭州的中小学虽然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室:但主动去心理咨询室找老师求助的学生,只占需要心理辅导学生的很小部分。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主要靠班主任完成,而某些班主任又无暇顾及,导致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以长寿桥小学的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周佶为例:10年过去了,其依然是全市所有小学中唯一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这说明在心理辅导课的普及方面,这10年中官方并无寸进。可是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中,心理辅导则开始受到社会的认可。刚开始做心理辅导的时候,一个学期下来,前来找周佶咨询的孩子不超过10个;现在,来找他做心理咨询的,除了本校的学生,还有很多外校的中小学。周佶每个月的预约表不到3天就排满了。
  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于2012年修订),推动与指导在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省也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规范。2015年教育部再次发文,要求加快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但事实是,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相关文件没有硬性规定必须要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教育部最新修订的文件,只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就造成很多学校让教师兼任心理辅导老师。而这又可能让中小学的心理辅导室沦为摆设,名存实亡。
  近年来,中小学生过激行为的事例时有发生。有的悲剧令人唏嘘。有的小学生只是因为没做作业被老师问起,就从楼上跳下去了。实际上,这些悲剧背后一定有蛛丝马迹可循,只是被老师、家长忽视了。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心理尚不健全,加上有的家庭平时过于溺爱,这就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多发趋势。如果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介入,在平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问题,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或可以避免悲剧发生。这些问题对专职心理教师来说,很容易借助心理辅导手段,解开学生心结。就此而言,在中小学设立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专业的事情应当让专业人士去做。能够通过心理辅导解决的问题,就不会给学校和家庭带来遗憾。
  硬件与人员必须到位
  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有一个专业名称——少儿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任建鑫告诉《教育》记者:学校应该配备专门的少儿心理咨询师。学校的问题学生,通常能够从生理、心理、社会各角度综合分析,找出导致其心理障碍的原因,并加以解决。专职的少儿心理咨询师,会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厌学逃学和学习障碍,还能够帮助学生协调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为中高考减压。青春期性心理教育、不良品行纠正与健全;性格塑造;青少年神经症等专项诊疗,这些工作更是少儿心理咨询师的专业。
  2015年7月29日,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基本设置和管理规范。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均应开放心理辅导室,并且在辅导过程中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通知要求:心理辅导室应设置个别辅导室、团体活动室和办公接待区等基本功能区域,区域基本配置个别辅导室,要求每间面积10平方米至15平方米并配有咨询椅或沙发。教师咨询椅或沙发与学生咨询椅或沙发,成90度或60度摆放。团体活动室要求每间面积20平方米以上,基本设施配有可移动桌椅、座垫、多媒体设备。
其他文献
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自主开发了绘图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小学英语课本为基础,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出教学方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知识。针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具有艺术感的绘本,既要将英语课本知识形象、具体地表达出来,又要满足学生的要求,英语教师可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绘本作为教学内容,拉近学生与
中国当下教育,要破应试教育死局,教师首先要读书。教师自己感觉不到读书对生命的意义,如何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快乐读书?笔者在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时引领68万教师共读,体验到要在教师中重塑读书之风,唯有提高读书的个体愉悦感,且有益于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获得教师的认同,才能持之以恒。笔者梳理297名教师的读书叙事,对教师如何进行深层研读做持续探讨。  深层研读的空间映射  读书初期,为了激发阅读兴趣,从收集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凝聚了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努力方向,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的思维、品质与行为。每一所学校在它发展的关键时期,总是要追寻自身的历史,要在它的历史深处找寻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这所百年名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本着弘扬信义传统,创新学校文化的理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信义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传统  益阳市第一中学的前身是信义中学堂,创办于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