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恶相关论文
康德所提出的“根本恶”概念,实际上涉及个体在其自由决意(die Willkür)的准则上根本性地倒置了自爱原则与道德原则之间的关系,而作为......
“根本恶”是康德宗教哲学的轴心概念,这一概念深受基督教的影响,以此为契入点可以看到康德对基督教所做的哲学改造。根本恶是人类本......
根本恶是康德的基本概念,而恶魔之恶则是他不愿提及的概念。齐泽克通过对驱力的解释反转了康德避而不谈的恶魔之恶。他认为恶魔之......
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康德认为人性在根本上是恶的。由于人的双重世界身份,这种恶在主观上是普遍的、必然的,但它可以被克服,使得人类......
邓晓芒教授认为儒家没有像康德那样从先验人性层面上注意到“根本恶”的问题,甚至儒家伦理本质上有一种乡愿性质.邓教授的批评虽然......
如何理解康德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第一篇中对根本恶论题的论证,这是学界争议已久的一个问题,本文尝试把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概......
论文试图从阿伦特的政治恶这个视角来探讨现代伦理的困境及其出路。与西方道德哲学传统把恶看作是善的匮乏或某种特殊力量作用的产......
阿伦特一生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并曾受到纳粹种族迫害身陷集中营,她的人生经历以及社会环境影响了她思想的形成,其中对“罪恶”问题......
本文试图分析面对严重历史灾难之恶的两种思路。一种是以阿伦特"平庸的恶"为代表,它借助现代社会科学的成果并以理性化的方式来看......
在参加了对纳粹头目艾希曼的审判后,汉娜·阿伦特以“平庸之恶”来刻画艾希曼及其所代表的极权主义罪行,认为艾希曼作恶是出于“无......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家对于圣经中“原罪说”或“根本恶”的理解是不同的.马克思对此所作的诠释,无疑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他的......
宗教哲学是康德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形而上学及道德哲学一起构成了批判哲学,宗教哲学的独立性不容否定。然而康德的宗教哲学经......
摘 要: 善恶是道德哲学的首要关切。在此问题上,康德认为善与恶不能从行为的后果判断,应从行为者的意念和动机出发,根据“准则”断定......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更是开创了西方认识论上思维方式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思想家。他的哲学留给......
阿伦特的平庸恶概念不仅颠覆了对根本恶的传统思辨,更是尖锐指向了现时代以来的核心困境。鉴于她的判断概念的明显局限性,我们试图......
阿伦特在二战后和20世纪60年代分别以“根本恶”与“恶之平庸”来阐释纳粹运动。对于这一变化是否表明阿伦特彻底还是部分改变了对......
阿伦特认为,宽恕是我们对公共行动不可逆性的一种救赎,它是一种公共现象和政治现象。公共政治生活之外无“人性”。因此,“公共生......
康德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对人性中“恶”的问题进行理性反思的哲学家,这一反思集中表现为他对“根本恶”的道德形而上学论证。......
一般认为,作为强调理性和自由的启蒙思想家,康德在人重建原初向善禀赋(即克服根本恶)的问题上,强调的是人自己的力量和作为,而非外......
康德关于根本恶和心灵改变的论述是他的宗教哲学的核心。康德在两个层次上使用“自由运作”来呈现根本恶的产生机制,以及心灵改变......
《地下铁道》是科尔森·怀特黑德拨正错误历史的一次文学尝试,揭露了美国建立伊始便存在的恶和美国文明的创伤。这部小说从法律地......
文章讨论《忏悔录》第二卷的"根本恶"观念,奥古斯丁称之为"为恶而恶"。文章从以下三方面分析了"根本恶"观念:(1)"根本恶"是与任何......
后期康德以“同时是义务的目的”概念为线索,展开德性学说的建构。他将人之“自我完善”的德性目的“同时”视为义务,并对这个概念......
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最早对人性中根本恶问题进行理性反思的哲学家,人性善恶概念的分析和解读对于整个思想史有着非常重要的......
判断力作为归摄的能力,主要涉及判断的真假问题。真假问题在道德领域依然存在,因为实践判断力或道德判断力的任务就是对行为的道德......
《圣经》对康德的影响极为深远,几乎贯穿康德思想的始终。对于早年的康德而言,《圣经》教义及其律法主要是借由敬虔教派(Pietism)通......
在康德宗教哲学中,当人们面对根本恶时,是主动进行道德自律以改恶向善,还是被动等待上帝的恩典的协助,这是一个问题。目前学界为了......
继三大批判以后,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善恶观,把人的弃恶从善视作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对基督......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是20世纪重要的女性思想家、政治理论家。自《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问世以来,她富有原创性......
康德实践哲学中的道德归责难题,因《纯粹理性批判》对自由的先验规定而生,又因《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对意志自由与道德法则的关系......
康德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建立在他对人之本性的界定上,就人的自然本性而言,人并不涉及道德上的善恶问题;就人的理性本质而言,人的本......
根本恶与恶之平庸,这两种貌似走向相反两端的对恶的描述,在作为行动主体对自我意图的执迷上是一致的。这种执迷或"过度"(excessive......
国内对康德哲学的研究一直都是从其三大批判开始,对他的宗教思想却没有给予足够多的关注。一般认为,康德哲学可以归纳为要解决三大......
康德的根本恶学说中存在着两个张力,即恶是归因于人类自身的和人类生而具有的趋恶倾向之间的张力,以及在心灵的转变中人自身的努力和......
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对根本恶的论述贯穿了三种维度,即先验维度、自由维度和进步维度。但这三种维度之间并不是自......
汉娜·阿伦特一生最大的思考重心是"关于平庸的恶的思考"。她的"平庸的恶"的概念来自于其"根本恶"的概念。她认为"根本恶"是极权主......
邓晓芒先生认为儒家在认识论上没有自我意识,在伦理学上缺乏自由意志。他称儒家学说存在着一种"结构性伪善"。这是邓晓芒从普世伦......
邱文元对邓晓芒立足于康德伦理学对儒家伦理"结构性伪善"的分析提出了反驳,但这些反驳并没有针对问题本身,而且充满着误解。其中主......
恶的问题是贯穿阿伦特一生运思的主题,她关于根本恶和恶之平庸的观念并非如人们所以为的那样前后矛盾,而是对同一种恶的不同层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