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在“王新志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的指导下,为了总结、传承及发扬王新志教授从痰论治脑系疑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对王新志教授从痰论治脑系疑难病的学术思想、辨证思路、辨治方法及遣方用药的经验进行挖掘整理,形成学术理论,不断丰富、完善中医药治疗脑系疑难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思路。
方法:首先,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关于痰病学及脑系疑难病的相关理论,为立论做准备。其次,研究王新志教授既往关于从痰论治脑系疑难病的相关著作、学术报告和研究成果。并且跟随导师收集门诊及住院病历(记录包含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体征及王新志教授的辨证思路、诊断、方药等),记录老师的口述经验及心得,挑选经典病案,对老师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544例纳入的脑系痰证疑难病患者的用药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从痰论治脑系疑难病的病因病机、临证经验、常用方药,并通过验案举隅验证王新志教授从痰论治脑系疑难病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病例544例,收纳处方544首,所涉及中药254味
1.频数前10的高频治痰药为:石菖蒲、茯苓、远志、半夏、胆南星、枳壳、陈皮、天竺黄、桔梗、厚朴等。使用频次超过200次的高频非治痰药物:天麻、川芎、地龙、黄芪、泽泻、僵蚕、柴胡、白术、白芍、丹参、全蝎、黄芩。
2.药物归经分布:所用药十二经均有涉及,累计频数为26767次,累计频率为100.0%。其中归肝经(19.94%),脾经(16.56%),心经(14.39%),肺经(13.59%),胃经(12.49%),肾经(9.54%),胆经(5.31%),膀胱经(3.43%),大肠经(2.47%),心包经(1.23%),小肠经(0.96%),三焦经(0.10%)。
3.药物四气分布:在所用药物中,共有温、平、寒、凉、热五种药性,频数为10736次,以温性药物出现频次最高(36.17%);其次为平性(31.27%);接着为寒性(25.17%),三者累积频率达92.61%;总体来看,以温、平、寒三性药物为多。
4.设置支持度20%,置信度为0.6,进行组方药对规律分析,剔除甘草,出现频次超过200次的治痰类药物药对有:天麻-石菖蒲,远志-石菖蒲,茯苓-天麻,茯苓-石菖蒲,川芎-石菖蒲,白术-茯苓等。非治痰药类药对为:川芎-天麻,川芎-丹参,地龙-僵蚕,泽泻-天麻,川芎-地龙等。治痰药物规则分析,置信度前五:远志->石菖蒲,川芎-石菖蒲->天麻,白术->茯苓,茯苓-石菖蒲->天麻,茯苓-天麻->石菖蒲。
5.特殊用药:引经药、开窍药、安神药、动物药及藤类药。
结论:王新志教授诊治脑系疑难病时,强调把握异病同治原则,深刻认识到痰邪为因而致症状多端、病情迁延、疗效不佳的脑系疑难病。痰邪致病外责之于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六淫邪气,内责之于五脏失宜,致痰邪化生,上侵于脑窍,损伤脑络或蒙蔽清窍,骤发百病。临证时望痰,切痰,辨病性、病位,总结常用方:从肝胆论治之四逆散及温胆汤,脾胃论治之四君子汤和半夏泻心汤,从心论治为开心散,从肺论治为三子养亲汤,从肾论治之金匮肾气丸,通腑方以通腑化痰。诊疗时把握治痰需治瘀治气,强调“慢病守方、效不更方”“待阴阳自和”,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方法:首先,通过研究古代文献中关于痰病学及脑系疑难病的相关理论,为立论做准备。其次,研究王新志教授既往关于从痰论治脑系疑难病的相关著作、学术报告和研究成果。并且跟随导师收集门诊及住院病历(记录包含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体征及王新志教授的辨证思路、诊断、方药等),记录老师的口述经验及心得,挑选经典病案,对老师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544例纳入的脑系痰证疑难病患者的用药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从痰论治脑系疑难病的病因病机、临证经验、常用方药,并通过验案举隅验证王新志教授从痰论治脑系疑难病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病例544例,收纳处方544首,所涉及中药254味
1.频数前10的高频治痰药为:石菖蒲、茯苓、远志、半夏、胆南星、枳壳、陈皮、天竺黄、桔梗、厚朴等。使用频次超过200次的高频非治痰药物:天麻、川芎、地龙、黄芪、泽泻、僵蚕、柴胡、白术、白芍、丹参、全蝎、黄芩。
2.药物归经分布:所用药十二经均有涉及,累计频数为26767次,累计频率为100.0%。其中归肝经(19.94%),脾经(16.56%),心经(14.39%),肺经(13.59%),胃经(12.49%),肾经(9.54%),胆经(5.31%),膀胱经(3.43%),大肠经(2.47%),心包经(1.23%),小肠经(0.96%),三焦经(0.10%)。
3.药物四气分布:在所用药物中,共有温、平、寒、凉、热五种药性,频数为10736次,以温性药物出现频次最高(36.17%);其次为平性(31.27%);接着为寒性(25.17%),三者累积频率达92.61%;总体来看,以温、平、寒三性药物为多。
4.设置支持度20%,置信度为0.6,进行组方药对规律分析,剔除甘草,出现频次超过200次的治痰类药物药对有:天麻-石菖蒲,远志-石菖蒲,茯苓-天麻,茯苓-石菖蒲,川芎-石菖蒲,白术-茯苓等。非治痰药类药对为:川芎-天麻,川芎-丹参,地龙-僵蚕,泽泻-天麻,川芎-地龙等。治痰药物规则分析,置信度前五:远志->石菖蒲,川芎-石菖蒲->天麻,白术->茯苓,茯苓-石菖蒲->天麻,茯苓-天麻->石菖蒲。
5.特殊用药:引经药、开窍药、安神药、动物药及藤类药。
结论:王新志教授诊治脑系疑难病时,强调把握异病同治原则,深刻认识到痰邪为因而致症状多端、病情迁延、疗效不佳的脑系疑难病。痰邪致病外责之于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六淫邪气,内责之于五脏失宜,致痰邪化生,上侵于脑窍,损伤脑络或蒙蔽清窍,骤发百病。临证时望痰,切痰,辨病性、病位,总结常用方:从肝胆论治之四逆散及温胆汤,脾胃论治之四君子汤和半夏泻心汤,从心论治为开心散,从肺论治为三子养亲汤,从肾论治之金匮肾气丸,通腑方以通腑化痰。诊疗时把握治痰需治瘀治气,强调“慢病守方、效不更方”“待阴阳自和”,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