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形象的再造——晚清至五四女作家母性书写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dai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叙事是文学中永恒的母题,从古至今,母亲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血脉相连的。封建社会男性主权视野下的“母亲”,作为中国孝悌文化的分支,是正统儒家思想对于女性的要求与期待,发展至晚清时期,随着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女性开始从“人”的角度被重新认识与解读,如何处理“传统母亲”与“现代母亲”的关系,成为这个阶段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的女作家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晚清民初女作家的文学创作与社会实践中,“去女性化”的自我要求与自身对于“母亲”形象及责任的隐形认可,都成为了现代文学重建“母亲形象”新的尝试,五四运动后,伦理革命的影响席卷全国,兼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教育的女作家们,不约而同的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为女性争取在社会上的一席合理之地,“母亲”形象、“母性书写”成为了女作家们确立自我价值,处理传统与现代思想矛盾的一个多功能综合体,影射出了特定历史阶段女性的自我发现、自我确定之旅。
  五四初期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大多呈现出“慈母”的相同指质,她们以现代眼光重新书写对于母亲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的家庭与伦理角色的复杂理解。女作家的“母性书写”,让母亲在新时期有了两种相互矛盾的特质,母亲既是儒家家族文化的维护者,又是慈爱包容的救赎者;母亲既是现代气质的诠释者,又是走不进女儿新思想中的落伍者。在女性作家的“母性书写”中,选择与质疑的两面始终存在,她们在选择母亲与重造母亲形象的时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女性文化、他者文化的诸多影响,但即便女性主体性不足,她们还是通过“母性书写”重造了一个新的母亲,以此批判传统母亲,塑造理想母亲。值得注意的是,女作家们的书写更多的是从女儿的角度来刻画母亲,女作家笔下的母亲是集合多种身份而存在的,她既是封建文化的受害者又是封建人伦的积极维护者,她既呈现出无力改变现实的脆弱性又含有包容并解决一切的神性,然而不可否认,这个近代文化中出现的“母亲”与封建主流文化中的“贤妻良母”是有着质的区别的,通过对于从晚清民初至五四女作家再造“新母亲”的过程与局限的探讨,可以尝试解答近现代女性“如何做母亲”的历史性命题。
其他文献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者和建设者。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化,以及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极大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教育是为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位
[db:内容简介]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逐年递增,尽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仍然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无法成功就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正在逐年加剧。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突显出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笔者通过分析麦可思对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关于就业各方面的重要数据,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进展状况以及大学生就业观现状的
学位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天文学、易学和黄老之学是司马氏家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司马迁幼承家学,司马谈的易学思想自然对其史学思想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梳理分析《史记》引《易》用《易》文献,能探究易学思想对司马迁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影响,为了解《周易》与汉代史学体系形成的关系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管窥西汉《周易》教化传统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论文以《史记》引《易》、用《易》文献为研究对象,在收集
学位
汉代是以儒、道为主的各家思想交流碰撞的时期,学术思想十分复杂,扬雄所生活的西汉末期,经学神学化严重,在这种背景之下,扬雄作为两汉之际承前启后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积极融合儒道,致力于打破经学神学的桎梏,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其独创性。儒道兼有可以说是扬雄思想的一大整体特点,其文论思想也具有鲜明的儒道互补色彩,因此以儒道互补的视角研究扬雄的文论思想,可以把握其文论思想的总体特点,避免了将其单纯归为“醇
学位
寿妻词是指专门用于祝贺妻子生辰的词作,是寿词中的一个独特存在。本文从创作成因、表现手法和情感内蕴等三方面对宋代寿妻词进行细致论析,以期为寿词研究做一定补充。宋代寿妻词的产生离不开寿词的兴盛,理学对家庭伦理观念的强化,道教的盛行与普及等亦催化了寿妻词的创作。另外,词人的创作心态、祝寿对象较高的社会身份和温惠贤淑的个人性情也与寿妻词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宋代寿妻词在意象选用组合和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倾向性
学位
莫言是当代具有特殊地位的作家,学界对其创作众说纷纭。相关研究者从很多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认为莫言的创作基本体现了当代文学潮流发展轨迹和艺术观念的嬗变,而作为莫言“最新”一部长篇小说——《蛙》,是带有一定创作总结的象征价值的;《蛙》在叙述内容的母体原型、思想主题的复调组合和艺术形式的杂交融合等方面,都具有复杂的叙事“意味”,具有值得研究的价值。本论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主要分为绪论、正文
学位
新月派是由一批生活趣味、性情思想相同或相近的文人聚合而成的流派,他们多出生于名门贵族,又留学欧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现代文化的洗礼,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同时又处于时代的边缘,在风云动荡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在文化和美学上始终坚持着对艺术与美的尊崇,推动着中国现代文学审美主义的发展。凌叔华和林徽因是新月派的两位代表女作家,本文即从新月派对爱与美的寻求和执着入手将一代才女的诗意人生与创作相
学位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关于都市文明及其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与反思成为了文学界关注的主题之一。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以海派女作家为代表的家庭“传奇”题材的创作早已为此提供了参考。与新感觉派作家相比,她们真正以“生活者”的姿态把握人生、把握都市,并将“家庭”作为观察对象和叙事窗口反复审视和试探日常生活与情感表达的基本组成部分——男女两性关系,其目的在于寻找和建构一种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以两性情欲
学位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她的创作,离不开中外文学大师们的影响,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正是其中一位。在迟子建看来,艾特玛托夫“描写的人间故事带着天堂的气象”。本文以“天堂的气象”这一艺术风格为切入点,对他们二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厘清迟子建对艾特玛托夫创作的接受与转化。艾特玛托夫对迟子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诗性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这实质上指的是艾特玛托夫的小说所具有的一种抒情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