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通过对材料表层进行高压力、超快速、非接触的激光精准加工,从而调控材料表层残余应力分布、诱导表层梯度微观组织结构,进而实现材料疲劳性能的显著提高,在未来航空抗疲劳制造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目前对于激光冲击诱导金属材料表层微观组织特征及梯度结构的形成仍缺乏深入的理解、复杂工程结构表面残余应力调控技术仍缺乏充分的研究、激光冲击诱导表层残余应力分布与疲劳性能的内在关联仍不十分明晰。本文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光冲击强化技术通过对材料表层进行高压力、超快速、非接触的激光精准加工,从而调控材料表层残余应力分布、诱导表层梯度微观组织结构,进而实现材料疲劳性能的显著提高,在未来航空抗疲劳制造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目前对于激光冲击诱导金属材料表层微观组织特征及梯度结构的形成仍缺乏深入的理解、复杂工程结构表面残余应力调控技术仍缺乏充分的研究、激光冲击诱导表层残余应力分布与疲劳性能的内在关联仍不十分明晰。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激光冲击强化诱导TC4钛合金表层微观组织梯度演变规律和残余应力调控方法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钛合金在残余压应力环境下的裂纹扩展行为及迟滞特性。以飞机典型结构连接孔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激光冲击强化对工程结构细节使用寿命的增强机理,提出了激光冲击强化使用寿命预测一体化仿真方法,探索了激光冲击与喷丸复合强化工艺在抗疲劳性能方面的工程应用前景。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不同激光工艺参数对TC4钛合金表层及深度方向晶体特征(晶粒尺寸、取向分布以及织构特征)、物相组成以及位错形貌演变规律的影响,分析了激光冲击诱导晶粒细化过程的微观机制,得到了激光冲击诱导梯度微观组织演化特征。研究了激光冲击强化对TC4钛合金局部(显微硬度)和整体(拉伸强度)力学性能的影响,测试了不同工艺参数激光冲击强化后显微硬度在深度方向的分布规律,基于微观组织特征确定了激光冲击强化的协同强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激光冲击诱导梯度方向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对应关系。(2)建立了三维有限/无限混合单元激光冲击物理模型,避免了冲击波在模型边界发生反射,对比了混合单元和纯有限单元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到了既能准确反映表层残余应力分布又能提高运算效率的模型。利用单点激光冲击模型,对模型网格的收敛性进行分析,确定了最佳的三维网格尺寸。基于商业软件子程序的开发,实现了激光的多点搭接冲击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激光冲击强化工艺参数(峰值压力、冲击次数、光斑尺寸、搭接率)对表层残余应力梯度分布的影响规律。(3)深入研究了激光冲击强化TC4钛合金的裂纹扩展行为,分析了激光能量与光斑形状对紧凑拉伸(CT)试样表面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探究了裂纹扩展试验前后残余应力场的演变规律,确定了激光冲击强化对裂纹扩展循环寿命的增益效果;通过da/d N-ΔK关系曲线,确定了残余压应力环境下裂纹迟滞效应的产生条件,深入研究了激光冲击强化的断裂特征与裂纹轨迹,揭示了激光冲击强化对裂纹扩展速率的抑制机理;使用叠加原理与权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裂纹扩展过程的量化分析,进而对激光冲击强化后的裂纹扩展速率进行了预测,对残余应力在裂纹扩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研究。(4)对激光冲击强化TC4钛合金典型连接孔结构使用寿命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通过对微观断口形貌和典型疲劳条带间距的分析,研究了激光冲击强化不同激光能量对连接孔试样使用寿命以及断裂特征的影响,揭示了激光冲击强化对钛合金孔结构使用寿命的增强机理。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孔周围三维残余应力分布特征,基于商业软件对激光冲击强化使用寿命问题进行了“残余应力-循环载荷-使用寿命”一体化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发现,增加表面压应力和孔壁影响层深度都能明显提高使用寿命。(5)探索了激光冲击与喷丸复合强化工艺对TC4钛合金表面完整性及使用寿命的影响。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复合强化对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及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了激光冲击、喷丸以及复合强化三种工艺下TC4钛合金的表面形貌、显微硬度、残余应力和微观组织;以TC4钛合金连接孔结构为对象,研究了激光冲击、喷丸以及复合强化三种工艺的寿命增益效果和断口形貌特征,确定了复合强化对连接孔结构使用寿命改善的机制。
其他文献
5G通讯时代背景下,电子元器件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张使得能够用作其关键材料的微波介质陶瓷的开发应用迎来了新的机遇。从持续探索新型微波介质陶瓷体系、丰富各个介电常数范围的材料到逐渐剖析影响微波介电性能的因素,已经涌现了大量关于介电损耗机理的研究,但微波介质陶瓷种类繁多、结构不同、性能迥异的特点,使得如何快、准、精地改善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的性能成为该领域难以突破的瓶颈。影响微波介电性能的外部因素可通过实验工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污染的加剧,淡水资源短缺已逐步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出现的光热海水淡化技术,因其具有光热转换效率高、环境友好、无污染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光热材料、高效水蒸发结构研究是本领域研究的核心;此外,如何提升高盐海水中的耐盐性能和实现多功能集成,也是近期研究的热点。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在对碳纳米管网络微观结构调控和表面可控修饰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亲水疏水碳纳米管网络来构筑温
锂金属电池因其极低的氧化还原电位、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而成为当前国际研究前沿与热点。然而,锂枝晶不可控生长导致的循环稳定性差、安全性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锂金属电池商业化进程。针对锂金属电池的这些问题,本论文以低成本过渡族金属氮化物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隔膜表面、锂金属负极表面及三维骨架上设计、构筑亲锂的金属氮化物纳米功能材料,系统研究其对锂枝晶生长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理论计算结合实验表征分析揭示了其电
计算机视觉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领域,它的蓬勃发展会对国计民生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核心要务是效仿人类视觉系统让计算机理解数字图像或视频中的视觉内容。当下计算机视觉领域中一些视觉认知任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诸如图像识别和实例检测等任务。然而孤立地识别和检测实例并不能充分地理解图像中的场景内容,实例与实例之间丰富的关系对理解图像的场景内容也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关注于如何探索视觉信号中
功能梯度磁电弹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智能材料,兼具压电材料与压磁材料的优良特性,且材料属性沿空间某方向呈梯度连续变化,内部界面不明显,优化了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具有传统层状复合材料无法比拟的力学性能。功能梯度磁电弹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不同材料之间的性能差异,且其具有优良的多物理场耦合效应,因此,该材料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微机电技术等高新尖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进一步发挥功能梯度磁电弹材料
非辐射电磁源最早是在量子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中被提出来的,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研究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在光子学领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随着近二十年来超构光子学的快速发展,超材料和超表面表现出对电磁波强大的调控能力,同时得益于相关理论的提出,人们逐渐发现具有非辐射特性的光学模式在捕获入射光、增强局域电场强度、调控远场散射以及调控微纳米尺度的非线性效应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超表面,特别是具有增强光与
氢能源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电解水制氢是最清洁、最可持续的制氢方式。目前,电解水制氢最有效的电催化剂仍是贵金属基催化剂,而贵金属价格昂贵,储量有限,因此不利于大规模应用。相比之下,非贵金属电催化剂价格低廉、资源丰富且环境友好,有望成为贵金属材料潜在的替代者,实现电解水制氢的大规模工业生产。然而,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的活性不高,因此高效非贵金属电催化剂的设计研究,仍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本论文通过
金纳米粒子(AuNPs)在化学、生物传感、催化、光电子学、治疗学和诊断学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AuNPs的光学、电子和催化特性以及胶体稳定性都受到AuNPs表面配体的影响。聚合物配体不仅可以在不同溶剂中的稳定AuNPs,还可以调控AuNPs的刺激响应自组装和表面图案化,降低AuNPs在血液中的蛋白质吸附,提高AuNPs的生物相容性、血液循环时间和肿瘤递送效率。常见的聚合物通过巯基基团与金表面
自Brookhart在1995年发现了阳离子的α-二亚胺钯和镍催化剂后,后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烃聚合与共聚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后,研究人员发展了大量基于后过渡金属的催化剂和聚合方法,其中有很多性能优异的催化体系,如α-二亚胺钯/镍体系、水杨醛亚胺镍体系、膦磺酸钯/镍体系和膦酚镍体系等。然而,现有的钯/镍催化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活性低、热稳定性差、制备的聚合物分子量低以及共聚单体插入率低等。这
新兴通信技术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线路板正朝高频、高速方向发展,对基板、层间和模组件低介电材料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线路板金属图案化和树脂固化成型配套工艺较为复杂,同时随着特殊应用领域以及异形器件的发展,低介电载板和层间介质也越来越需要具备异形化定制能力。因此,具有可光固化性能的低介电树脂与光刻、3D打印技术相兼容从而实现低介电和图案化集成。基于此,本论文以单/双硅杂环丁烷和苯并环丁烯(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