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于先秦儒家诗学的“中和为美”观念,以深厚的哲学基础、热切的人文关怀及其对中华文化众多领域所产生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学美学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认为,借鉴西方美学理论及现代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某些基本理论对这一美学观念进行新的理解和阐释,以“化隐为显”,将其由潜在形态纳入现代学术体系,应是当下美学研究所关注的课题和任务之一。
通过对“中和为美”这一儒家美学观进行全面考察,本文认为,它包含三个不同层次的内涵: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儒家诗教观;二、含有丰富艺术辩证思想并体现了艺术创造一般规律的古典艺术学原则;三、与礼乐传统和心性哲学深刻关联的中华审美文化之魂。
对中和美学观的现代探讨,是一个对中国古典艺术的自我体认继而进行再理解的过程。由于中国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古代文艺理论中的范畴和命题,往往处于“隐在”形态,其价值难以为现代人所认识和理解;为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使其“化隐为显”,本文试图以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体系为参照,结合文艺创作、欣赏与批评的实际,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从哲学美学、文艺美学、文艺心理学、生态文艺学、文学社会学、文化诗学等多个维度来阐释“中和为美”的丰富内涵,彰显它在当代文艺学美学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试图在新的学术环境下为理解“中和为美”观草创一个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