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为美”发微——跨学科背景下对一个古典美学命题的再探讨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hz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于先秦儒家诗学的“中和为美”观念,以深厚的哲学基础、热切的人文关怀及其对中华文化众多领域所产生的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成为当代中国文艺学美学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认为,借鉴西方美学理论及现代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某些基本理论对这一美学观念进行新的理解和阐释,以“化隐为显”,将其由潜在形态纳入现代学术体系,应是当下美学研究所关注的课题和任务之一。 通过对“中和为美”这一儒家美学观进行全面考察,本文认为,它包含三个不同层次的内涵: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儒家诗教观;二、含有丰富艺术辩证思想并体现了艺术创造一般规律的古典艺术学原则;三、与礼乐传统和心性哲学深刻关联的中华审美文化之魂。 对中和美学观的现代探讨,是一个对中国古典艺术的自我体认继而进行再理解的过程。由于中国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古代文艺理论中的范畴和命题,往往处于“隐在”形态,其价值难以为现代人所认识和理解;为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使其“化隐为显”,本文试图以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体系为参照,结合文艺创作、欣赏与批评的实际,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从哲学美学、文艺美学、文艺心理学、生态文艺学、文学社会学、文化诗学等多个维度来阐释“中和为美”的丰富内涵,彰显它在当代文艺学美学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试图在新的学术环境下为理解“中和为美”观草创一个框架。
其他文献
拉卡托斯是科学哲学史上重要的科学哲学家,他虽然英年早逝,但他提出的“精致证伪主义”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长期以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广泛运用于具体的不同学科之中。拉卡托
网络技术的成熟和网络信息传播的迅猛发展,促成了一个自主性、开放性、全球性、多元化的网络社会,被广泛认为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它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越来越多的
在教育政策研究领域“物”无处不在,同时,人们时时刻刻都与“物”相关联。虽然教育学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都在频繁的使用着它们,但是他们对于“物”在教育政策研究中究竟应该处
“意象”是知识社会学的概念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但国内研究更多使用“形象”。论文关注“中国意象及其建构”这一学术热点,关注知识观念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中国
交往权力概念是哈贝马斯商谈民主政治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在以商谈理论为基础的第三种民主模式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虽然在《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
罗念庵是王门后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念庵之学,以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的地域划分法,属于江右王学。从罗念庵的思想主旨来看,他又可与聂双江一起被划分为王门“归寂”派。罗
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最重要主体保障。目前,我国公务员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和良好的,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容乐观的问题,官本位、责任淡漠、享乐思想、迷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