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Fauconnier和Turnor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理论不仅对人类心理空间活动进行了合理的解读,而且对人类语言意义的运行机制表现了强大的阐释力。由于字数和篇幅的限制,以及求奇求美的追求,隐喻式的中文菜名在餐馆运用得非常广泛,而人们由于个人的认知差异等原因,对同一道菜名总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心理偏好。这种语言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翻译者和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作者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这类隐喻式菜名的潜在意义进行认知解读,并通过大量的隐喻式菜名的认知分析来进一步来审验概念整合理论对人类语言的阐释力。 文章分为五章。第一章对本文的研究目的、章节结构和研究语料的来源做了简单的介绍。第二章在回顾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形成过程和运用现状后,着重系统阐释了概念整合理论,包括其定义、四大空间整合框架、空间合成过程及空间合成优化原则等。第三章对中国菜肴和菜名的命名特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并根据其特点将其概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写实性命名方式,一类是隐喻式命名方式,后者意义非常隐晦,总是蕴含着对生活和未来的企愿。本文对后者的社会文化意义和命名的预料来源进行了深入的探寻。第四章根据隐喻性菜名的五大认知命名特点,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其相应语料的意义建构进行了详实的认知分析。第五章对本文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其理论运用的科学性及本文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 通过对中国隐喻式菜名的认知研究,作者发现:任何隐喻性菜名的表达形式都是通过突显某一方面来建立与菜肴的某一特性或多个特性的相似性。怎样整合两者之间隐含的相似性是理解菜名意义的关键。我们在思维空间中进行这些相似性意义建构时,总是无意识地进行了组合、完善和阐释的过程。另外,解读者的个人认知背景、菜肴烹饪知识及社会文化背景对认知结果起着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