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小说的叙事研究——以1921-1931年的《小说月报》为例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rm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源头。在“五四”时期,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文艺思潮在中国文坛纷纷上演了一遍,虽然其发展的时间与深度都与国外不可相比,但是这些稍显肤浅的理论与实践都成为日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取之不尽的隐性源头。本文通过1921年到1931年间《小说月报》的现代小说,探讨“五四”小说叙事的艺术与叙事的转型。 论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结合“五四”特定的历史语境讨论“五四”小说在叙事内容上的嬗变,为叙事方式的转变寻找根本的、合理的历史阐释。“五四”小说叙事内容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女性在叙事作品中主体地位的凸现。传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例外地反映出男性视角下女性应有的柔美与顺从,女性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话语与权利。在“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作家。在她们的笔下,女性在叙事作品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高。在同时期的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女性也常常担任叙述主角。2、传统小说“故事性”的消解。小说是由故事衍生而来,“故事性”是我国传统小说叙述的本体形态,这种重故事性的风气发展到“五四”时期为之一变。“五四”小说将结构重心从情节转移到人物与背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突出心理、环境的描写消解了传统小说的“故事性”情节。3、“英雄式”人物的退隐。传统小说的主角往往是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一部小说就是一个传奇。“五四”小说彻底推翻了传统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把平凡的人物、平凡的生活纳入到小说的表现视野之中。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叙述视角的变革。叙述视角是经典叙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角的变化会引起叙事学研究内容的一系列变化。“五四”时期小说叙述视角的变革是比较明显的。“五四”时期对“人”的全面解放,促成了一个感伤的时代,个人倾诉与宣泄的热情将第一人称限制视角推出历史的舞台。第一人称限制视角被当时作家广泛地运用到小说创作中,这对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叙述模式构成了最初的冲击。在高昂的抒情浪潮中,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因其叙述的客观化而日益得到作家的青睐,第三人称限制视角的浮现全面突破了传统小说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引发了叙述视角的全面变革,促进了现代小说的成型与进一步发展。 第三部分讨论叙述技巧在“五四”时期的进一步发展,重点讨论叙述时间与叙述节奏的变化。“五四”小说通过联想、想象、回忆等心理活动扭曲了传统小说线性发展的时间观念。这使现代小说日益“陌生化”,改变了传统章回小说的程序化审美阅读,有力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总的来看,“五四”是我国政治文化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小说发生了彻底的革新。“五四”小说以人物、背景为结构重心全面消解了传统小说故事性的本体形态,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进入到小说的表现视野之中,小说出现反“故事性”、反“英雄”的倾向。“五四”小说在叙述视角上背离了传统叙述视角模式。第一人称限制视角与第三人称限制视角的实践全面突破了传统章回小说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五四”小说彻底地打破了传统小说线性发展的时间观念,在空间范围内将时间无限制地铺展开。它引发了小说叙述速度的变化,加强了小说的叙述节奏感,重新唤醒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推动了中国小说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文献
在传统语言理论中,反语常常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受到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和研究。随着语用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反语也越来越受到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
本文是对衢州九华话的首次调查。文章运用田野调查法,以《方言调查字表》(1981)为主要调查材料对衢州九华话进行实地调查,着重研究了九华话的声、韵、调系统,发现以下主要语音特
本文以当代报纸体育报道标题语言为研究对象,在描写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力求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当代报纸体育报道标题语言作一个
1920年代尤其是五四时期是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的时期,也是新旧道德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中国现代作家一方面以西方理性精神为武器来反对传统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却又因明显的功利色
李群玉是晚唐诗坛上一位有创作实绩同时又有创作特色的诗人。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浪漫感伤的湘楚文化成就了他,其诗歌内容融个人坎坷和晚唐时代灾难于一体,疏淡清美,自成体格。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