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植义齿是口腔修复学领域里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它能显著地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舒适度高,且能够解决许多常规义齿难以解决的疑难修复临床病例。种植体周围炎作为种植修复常见并发症是造成种植义齿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菌斑是引起牙周炎的始动因子。种植体周结构类似于自然牙周围结构,但有其独特性,种植体周没有牙周膜,为种植体和牙槽骨的骨整合界面,因此种植体周围炎的细菌学特征是否也有其特殊性尚不清楚。目前国内外有关定量研究种植体周细菌的报道较少,研究大多限于定性观察。针对目前定量检测种植体周细菌的细菌培养法和定量PCR技术存在检测周期长、检测条件苛刻、检测成本高等不适用于临床椅旁快速检测的缺陷,本研究应用课题组前期自主研究的电化学测菌法对不同种植体周状态下龈沟液内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P.gingivalis)和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nis, S.sanguinis)定量检测,通过对两种代表性细菌定量检测,分析种植体周两种细菌在不同种植体周状态下的变化,从微观角度进一步更客观的揭示种植体周炎症发生的机理。为及时监测种植体周围炎症的病情,有效控制种植体周炎,提高种植修复成功率创造有利条件。本研究选取种植修复一年以上患者30例,共36颗种植体。分为三组:(1)健康种植体组,患者10名,共13颗种植体;(2)种植体粘膜炎组,患者10名,共11颗种植体;(3)种植体周炎组,患者10名,共12颗种植体。同时选取每位患者口内健康或相对健康的第一磨牙作为对照牙;应用电化学测菌法检测种植体和自然对照牙龈沟液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和血链球菌,同时记录种植体周的种植体周袋探诊深度(PPD)、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BI)、改良菌斑指数(mPLI)、骨丧失(BL)。结果显示:1.种植体周围炎组P.gingivalis的检出量高于种植体粘膜炎组,种植体粘膜炎组P.gingivalis的检出量高于种植体健康组;同时种植体周围炎组S.sanguinis的检出量低于种植体粘膜炎组,种植体粘膜炎组S.sanguinis的检出量低于种植体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植体健康组种植体与自然对照牙龈沟液内P.gingivalis和S.sanguinis检出量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种植体粘膜炎组和种植体周围炎组种植体与自然对照牙龈沟液内P.gingivalis和S.sanguinis检出量相比较皆有明显差异(P<0.05);3.三组种植体周各临床指标差异显著(P<0.05);4.经Pearson简单相关分析,各组种植体龈沟液内P.gingivalis的检出量与临床指标PPD、mBI、mPLI、BL显著正相关,S.sanguinis检出量与临床指标PPD、mBI、mPLI、BL显著负相关。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种植体龈沟液内P.gingivalis和S.sanguinis的数量与种植体周健康有密切联系,随着种植体周炎症程度的增加,龈沟液内P.gingivalis增多、S.sanguinis减少;2、种植体龈沟液内P.gingivalis的检出量与临床指标PPD、mBI、mPLI、BL显著正相关,S.sanguinis检出量与临床指标PPD、mBI、mPLI、BL显著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