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金属氧化物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是重要的功能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化学储能器件、光电器件、气体传感器等领域。对典型金属氧化物的结构、电学性能及其输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丰富金属氧化物基础研究,发现具有更优性质的新材料,进而推动金属氧化物的应用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金刚石对顶砧高压实验装置,利用包括高压同步辐射XRD、高压拉曼、高压阻抗谱、高压紫外等多种原位探测技术,结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氧化物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是重要的功能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化学储能器件、光电器件、气体传感器等领域。对典型金属氧化物的结构、电学性能及其输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丰富金属氧化物基础研究,发现具有更优性质的新材料,进而推动金属氧化物的应用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基于金刚石对顶砧高压实验装置,利用包括高压同步辐射XRD、高压拉曼、高压阻抗谱、高压紫外等多种原位探测技术,结合简单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对金属氧化物α-GeO2、SnO2、TiO2、Mn3O4的结构及电输运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结果。摘要如下:1、利用原位高压拉曼光谱测量手段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体材料α-GeO2的晶体结构随压力的演化规律;利用高压下原位交流阻抗谱测量手段,研究了GeO2样品在高压下的电输运行为。发现在5GPa时,Ge配位数从4变为6,然后转化为非晶玻璃态。卸至常压后,该玻璃态可以被截留。α-GeO2的离子电阻随压力的变化趋势在4.6GPa处发生突变,这是因为Ge配位数由4变为6的过程中,GeO4四面体附近会出现更多无键氧原子,可传输的O2-浓度增大造成的。此外,压力还可以有效地改善α-GeO2的介电性能,压力循环后得到的GeO2非晶态介电损耗的响应区间变宽,且低频处的介电损耗值明显降低。该工作不但为进一步提高非晶态Ge氧化物的介电性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路径,也为进一步探索Ge氧化物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奠定了物理基础。2、采用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交流阻抗谱和变温电阻率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体材料SnO2在高温和非静水压条件下的结构与电学性质。研究结果发现:通过采用非静水压缩、缓慢加温降温相结合的方法,以往21GPa条件下才能实现的SnO2金红石到立方萤石相的相变可以在12GPa和500K的条件下提前发生,并可保留至常压。这种高压萤石相SnO2的电导率比金红石相大10倍左右,并且可以保留至常压。通过非静水压缩、缓慢加温并降温的途径截获SnO2高压相至常压是本工作的重要发现,为截获具有优异性能的高压相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3、采用交流阻抗谱、紫外吸收光谱、高分辨透射电镜等测试方法,研究了平均粒径分别为11nm和62nm的锐钛矿型TiO2(anatase TiO2)在高压下的电输运行为,并结合高压拉曼测试从电学角度表征了晶界对电输运性质与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尺寸的锐钛矿型TiO2在压缩条件下的电输运机理差异可归因于晶界的影响。拉曼测试显示了两种不同纳米尺寸样品有着不同的高压相变序列。晶界处的原子排列处于过渡态,其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比晶粒中需要更多的能量,从而抑制了新相的形成。因此,尺寸相关的晶界效应可以对锐钛矿型TiO2的相变序列带来一些不可忽略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尺寸效应对高压下纳米anatase TiO2电学性质的影响机制,而且为纳米材料高压相变尺寸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4、采用交流阻抗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测试方法,研究了Mn3O4在压力作用下的电输运性质变化。交流阻抗谱表明,4GPa之前,高压下Mn3O4一直保持纯离子导电机制。但在4GPa以后,离子和电子导电两种机制共存。导电机制的改变归因于压力作用下带隙的减小。压力达到12.2GPa后,导电机制变为纯电子导电,是由压力诱导四方尖晶石到正交marokite型的结构相变所导致的。同时高压紫外吸收实验也发现,光学带隙在12.1~20GPa范围内呈现出突然降低的趋势。这表明12.2GPa导电性能的大幅提高是由于带隙降低所导致的。压力诱导可以使Mn3O4中的离子导电消失和带隙发生窄化,从而调制Mn3O4导电特性,为进一步开发Mn3O4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开辟了一条新的可能途径。
其他文献
设H为可分的复Hilbert空间,B(H)为H上有界线性算子全体构成的代数.H上的正交算子李代数定义为OC={X ∈B(H):CXC=-X*},其中C是H上的共轭算子.OC是有限维正交李代数的无穷维替代物;作为辛型Cartan因子,OC与Banach空间中有界对称域的分类有关,在JB*-triple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OC中的算子被称为C-斜对称算子,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利
傍河地下水开采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在激发河水补给以增大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同时,通过岸滤作用可有效去除源于河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提升地下水水质。但由于河水和地下水存在明显的物理和化学梯度,河水入渗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随着河水中富营养化及氮污染日趋严重,傍河水源地地下水也面临着潜在的氮污染风险。目前对于开采驱动下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过程中的水动力、氧化还原和物质通量等条件如
智能化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环境感知是智能驾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实现安全的行驶任务,车辆需要搭载各类传感器(激光雷达,相机,雷达,V2X等)来对驾驶场景进行感知与理解,为后续决策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信息。然而,在结构化的城市道路场景中,行车环境复杂,人车混行,交通拥堵且容易形成遮挡,这些问题给环境感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道路边界是智能驾驶行车环境中的重要交通要素之一。在结构化道路中,道
虚拟学习社区是学习者以某种兴趣为基础,共同进行知识交流共享和再创造的在线社群化学习社区。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具有跨时空性、价值性、支中心化、共享化、个性化、创造性等特征。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模式,通过导入管理系统,促进知识转化;强化资源管理,整合优化知识;优化社区结构,激励成员参与,有助于改善社区的知识管理效率和效益。
本论文选取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和伏牛山地区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体(五仗山、花山、蒿坪、斑竹寺、伏牛山)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岩相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全岩Sr-Nd-Pb同位素以及单矿物磷灰石Nd同位素和锆石Hf-O同位素分析研究,厘定了研究区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年代学格架,探讨了研究区晚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的源区性质和岩石成因,结合区域已
长芒苋(Amaranthus palmeri)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超级杂草,已在我国从南到北的多个点定殖,一旦大面积扩散势必会对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构成极大威胁。长芒苋在我国入侵点的纬度跨度大于其原产地北美洲的分布,探明其在我国不同纬度的地理种群的环境适应机制,对评估扩散潜能、建立早期监测预警等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同质种植园实验条件下,通过测定长芒苋不同纬度地理种群的生活史、形态及生
微纳米压痕测试技术由于具有快速测试,精度高和无需专门制作试样等特点,已逐渐发展成为材料微区力学性能测试的一项主流技术。但随着低温环境应用领域的迅猛发展,材料在低温严苛环境下的特性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常规压痕试验已无法满足测试需求,且现有低温压痕测试技术尚不成熟,进一步限制了对材料在低温下力学行为的研究工作。因此,发展低温微纳米压痕测试技术,对典型材料进行低温下的性能测试与调控,开展针对新现象与新规律
随着汽车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而通过多材料混合使用实现汽车轻量化是解决当前所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铝合金、镁合金以及高强度钢等材料凭借其良好的轻量化效果,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实现不同材料之间的有效连接是多材料汽车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粘接结构能够在不破坏基材的同时提供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保护性结构。在哺乳动物中,端粒DNA由一段含有数千个(TTAGGG)n/(CCCTAA)n重复单元的双链和3’末端突出的长度为50~500 nt的(TTAGGG)n单链组成。3’末端突出部分能够形成G-四链体结构,同时也可以入侵端粒DNA的双链部分,从而形成T-loop结构。端粒DNA的双链部分包含富含鸟嘌呤的单链(G-链)和富含胞嘧啶的互补链(C-链),两条链均有机会形成高
B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数值求解非线性抛物型偏微分方程中爆破解(b1ow-up so-1ution)的一种高效算法.2015 年,B 方法由 Beck 等[13]提出,旨在求解具有爆破现象的二阶非线性抛物方程,因而以爆破(blow-up)的英文首字母命名.注意到在临近爆破时间时,非线性抛物方程的解具有较大的变化率和数值,其相对于空间导数项对解的扰动是占优的,因而B方法在设计时借助常微分方程理论中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