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初步探究养血解毒汤治疗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疗效及其对IL-36的影响,为养血解毒汤在临床中治疗银屑病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培养6-8周龄C57雌性小鼠,在小鼠背部已脱毛区域分别均匀涂抹5%咪喹莫特(艾达乐)与白凡士林,建立小鼠银屑病样模型,并用改良的PASI评分对小鼠银屑病样模型的皮损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在成功建模的基础上,增加实验组(在建模基础上每日下午4点在其背部已脱毛区域均匀涂抹养血解毒汤1ml,并用手指指腹按摩小鼠涂药区域2分钟,促进药物吸收),通过给对照组(NC)、模型组(IMQ)及实验组(YXJDT)三组小鼠的皮损进行改良的PASI评分,探究养血解毒汤对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影响。分别收集三组小鼠的血清及脱毛区域皮肤,通过ELISA比较三组小鼠血清中IL-36的水平;通过qPCR比较三组小鼠脱毛区域皮肤IL-36α、IL-36β、IL-36γ与IL-36Ra的基因表达差异;通过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比较三组小鼠脱毛区域皮肤IL-36β的蛋白表达差异。
【结果】
1.使用咪喹莫特(IMQ)成功构建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结果显示模型组(咪喹莫特组)在第2天起开始出现红斑,并逐渐加重并出现鳞屑、肥厚,在用药7天后(第8天时)皮损银屑病样表现最明显,而对照组(凡士林组)则无明显改变。对用药7天后小鼠背部皮损进行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出现银屑病样病理改变,如角质层增厚,可见Munro微脓肿,角化不全,棘层增厚等,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小鼠用药7天后的PASI评分分别为7.67±0.94(模型组)、0(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在本研究中,通过观察对照组(NC)、咪喹莫特模型组(IMQ)、中药实验组(JXYDT)小鼠,发现NC组小鼠背部皮肤无明显改变;IMQ组小鼠背部皮肤自涂药第2天起开始出现红斑,并逐渐加重并出现鳞屑、肥厚,在用药7天后银屑病皮损最为明显;而YXJDT组小鼠背部皮肤自涂药第2天起开始出现红斑,并逐渐出现鳞屑、肥厚,在第4天银屑病皮损最为明显,随时间推移,小鼠背部皮损逐渐减轻,在用药7天后YXJDT组小鼠背部皮损明显轻于IMQ组。对用药7天后各组小鼠背部皮损进行HE染色,NC组小鼠皮肤组织未见明显改变,IMQ组小鼠出现银屑病样病理改变,如角质层增厚、角化不全、可见Munro微脓肿、棘层增厚、颗粒层减少或消失等,而YXJDT组小鼠皮损无明显银屑病表现,仅出现表皮增厚,且厚度明显薄于模型组。对PASI评分变化趋势进行分析,IMQ组小鼠与YXJDT组小鼠用药7天后的PASI评分为7.83±0.69和1.17±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体内血清总IL-36的水平,结果显示三组小鼠血清中IL-36的水平分别为206.34±53.77pg/ml(对照组/NC)、522.79±71.90pg/ml(咪喹莫特模型组/IMQ)及391.15±65.82pg/ml(实验组/YXJD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通过qPCR法分别检测三组小鼠背部皮损IL-36α、IL-36β、IL-36γ及IL-36Ra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NC组与IMQ组,结果显示IMQ组IL-36β、γ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P<0.05),而IL-36α、IL-36Ra无明显改变。比较IMQ组与YXJDT组,结果显示使用实验药物养血解毒汤后,可降低小鼠IL-36β的表达(P<0.05);而IL-36α、IL-36γ及IL-36Ra的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
5.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到,IL36β在咪喹莫特模型组(IMQ)中主要表达于颗粒层以及棘层中上部的细胞胞核和胞浆,且真皮层也有少量分布;IL36β在对照组(NC)中仅少量表达于真皮层,而IL36β在中药实验组(JXYDT)中少量表达于真皮层,并少量或无表达于表皮层。通过相互比较,观察到IL-36β在咪喹莫特模型组(IMQ)小鼠背部皮损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NC),IL-36β在中药实验组(JXYDT)小鼠背部皮损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咪喹莫特模型组(IMQ),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通过WB法检测分别小鼠背部皮损IL-36β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IMQ组小鼠IL-36β的表达明显高于YXJD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在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中,IL-36β及IL-36γ水平明显升高,而IL-36α与IL-36Ra无明显改变。
2.养血解毒汤能有效改善银屑病样小鼠皮损严重程度,降低皮损PASI评分。
3.养血解毒汤对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皮损的影响与IL-36β相关。
初步探究养血解毒汤治疗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疗效及其对IL-36的影响,为养血解毒汤在临床中治疗银屑病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培养6-8周龄C57雌性小鼠,在小鼠背部已脱毛区域分别均匀涂抹5%咪喹莫特(艾达乐)与白凡士林,建立小鼠银屑病样模型,并用改良的PASI评分对小鼠银屑病样模型的皮损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在成功建模的基础上,增加实验组(在建模基础上每日下午4点在其背部已脱毛区域均匀涂抹养血解毒汤1ml,并用手指指腹按摩小鼠涂药区域2分钟,促进药物吸收),通过给对照组(NC)、模型组(IMQ)及实验组(YXJDT)三组小鼠的皮损进行改良的PASI评分,探究养血解毒汤对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影响。分别收集三组小鼠的血清及脱毛区域皮肤,通过ELISA比较三组小鼠血清中IL-36的水平;通过qPCR比较三组小鼠脱毛区域皮肤IL-36α、IL-36β、IL-36γ与IL-36Ra的基因表达差异;通过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比较三组小鼠脱毛区域皮肤IL-36β的蛋白表达差异。
【结果】
1.使用咪喹莫特(IMQ)成功构建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结果显示模型组(咪喹莫特组)在第2天起开始出现红斑,并逐渐加重并出现鳞屑、肥厚,在用药7天后(第8天时)皮损银屑病样表现最明显,而对照组(凡士林组)则无明显改变。对用药7天后小鼠背部皮损进行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出现银屑病样病理改变,如角质层增厚,可见Munro微脓肿,角化不全,棘层增厚等,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小鼠用药7天后的PASI评分分别为7.67±0.94(模型组)、0(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在本研究中,通过观察对照组(NC)、咪喹莫特模型组(IMQ)、中药实验组(JXYDT)小鼠,发现NC组小鼠背部皮肤无明显改变;IMQ组小鼠背部皮肤自涂药第2天起开始出现红斑,并逐渐加重并出现鳞屑、肥厚,在用药7天后银屑病皮损最为明显;而YXJDT组小鼠背部皮肤自涂药第2天起开始出现红斑,并逐渐出现鳞屑、肥厚,在第4天银屑病皮损最为明显,随时间推移,小鼠背部皮损逐渐减轻,在用药7天后YXJDT组小鼠背部皮损明显轻于IMQ组。对用药7天后各组小鼠背部皮损进行HE染色,NC组小鼠皮肤组织未见明显改变,IMQ组小鼠出现银屑病样病理改变,如角质层增厚、角化不全、可见Munro微脓肿、棘层增厚、颗粒层减少或消失等,而YXJDT组小鼠皮损无明显银屑病表现,仅出现表皮增厚,且厚度明显薄于模型组。对PASI评分变化趋势进行分析,IMQ组小鼠与YXJDT组小鼠用药7天后的PASI评分为7.83±0.69和1.17±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体内血清总IL-36的水平,结果显示三组小鼠血清中IL-36的水平分别为206.34±53.77pg/ml(对照组/NC)、522.79±71.90pg/ml(咪喹莫特模型组/IMQ)及391.15±65.82pg/ml(实验组/YXJD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通过qPCR法分别检测三组小鼠背部皮损IL-36α、IL-36β、IL-36γ及IL-36Ra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NC组与IMQ组,结果显示IMQ组IL-36β、γ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P<0.05),而IL-36α、IL-36Ra无明显改变。比较IMQ组与YXJDT组,结果显示使用实验药物养血解毒汤后,可降低小鼠IL-36β的表达(P<0.05);而IL-36α、IL-36γ及IL-36Ra的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
5.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到,IL36β在咪喹莫特模型组(IMQ)中主要表达于颗粒层以及棘层中上部的细胞胞核和胞浆,且真皮层也有少量分布;IL36β在对照组(NC)中仅少量表达于真皮层,而IL36β在中药实验组(JXYDT)中少量表达于真皮层,并少量或无表达于表皮层。通过相互比较,观察到IL-36β在咪喹莫特模型组(IMQ)小鼠背部皮损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NC),IL-36β在中药实验组(JXYDT)小鼠背部皮损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咪喹莫特模型组(IMQ),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通过WB法检测分别小鼠背部皮损IL-36β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IMQ组小鼠IL-36β的表达明显高于YXJD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在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中,IL-36β及IL-36γ水平明显升高,而IL-36α与IL-36Ra无明显改变。
2.养血解毒汤能有效改善银屑病样小鼠皮损严重程度,降低皮损PASI评分。
3.养血解毒汤对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皮损的影响与IL-36β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