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链的断裂——《最蓝的眼睛》的心理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ou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首部作品。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黑人小女孩儿皮克·拉布莱得拉夫对蓝色的眼睛,棕色的头发和白皙的皮肤的迷恋,渴望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的故事。白人文化的侵袭使得她认为如若变成白人,有着一双蓝色的眼睛会使她被人疼惜。这部作品浓缩了尼·莫里森善于塑造黑人形象的艺术技巧。   结合荣格的精神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看出这部作品所讲述的布莱得拉夫家庭不可避免的走向其生命链之断裂的过程。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探究被美国白人社会压抑的非洲籍美国人的心理演变过程。   皮克拉的父母不仅自身厌弃身为黑人的自己,并且厌恶自己的女儿皮克拉,原因只在于她那黝黑的皮肤。这样的厌弃无法完成他们作为黑人的使命,只会导致其生命链的断裂。然而,皮克拉又错误地认为,凭借可以“与上帝通话”的假牧师的帮助,她便能够得到她想要的蓝眼睛。这样的赠与表明,他们一家人的生命链已经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坏,并不可能再继续了。
其他文献
语篇分析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语篇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基于语篇分析研究理论,主要运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框架,基于语料库的研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即图式翻译,也就是将原语图式转换为目标语图式的过程。对于译者而言,图式翻译的难点在于对图式缺省的激活,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翻译结果。本文在图
学位
刘鹗所作《老残游记》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以其深刻的主题及高超的艺术手法享有国际声誉。《老残游记》也是最早被翻译为英语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一。在其英译本中